01
楔子
前两天,“罗马教皇方济各去世”的新闻传遍了全世界,也让梵蒂冈这个只有0.44平方公里的地理小国被全世界瞩目。
其实,梵蒂冈是一个宗教意义上的大国,它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以教皇为首的教廷所在地,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所以我前几天就写了一篇关于教皇居所的文章,大家可以扩展阅读:《你知道这任教皇方济各住在哪里吗?》
但只写教皇,而没有写教堂,感觉多少有些遗憾。所以今天这篇文章,我就来介绍下著名的“圣彼得”大教堂。而文章的资料都是我师姐整理的,信息量非常大。
02
梵蒂冈
大家先简单了解下梵蒂冈这个国家,这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后面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演变。
梵蒂冈城国(The Vatican City State)
梵蒂冈城(国)是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西北角高地的一个内陆城邦国家,由于四面都与意大利接壤,故称“国中国”,为天主教会最高权力机构圣座的所在地。
梵蒂冈意为“先知之城”。
公元4世纪,当时的教皇在罗马城西北角耶稣门徒圣彼得殉教处,建君士坦丁大教堂以志纪念,15—16世纪被改造成圣彼得大教堂,成为天主教会举行最隆重仪式的场所。
公元756年,法兰克国王把罗马城及其周围区域送给教皇斯提芬二世,后在意大利中部出现教皇国。1870年被意大利王国吞并。意大利统一后,庇护十一世教皇被迫退居梵蒂冈宫。
1929年2月,墨索里尼同教皇签订《拉特兰条约》,教皇正式承认教皇国灭亡,另建梵蒂冈城国。意大利承认梵蒂冈为主权国家,主权属于教皇。承认梵蒂冈为政教合一的主权国家,梵蒂冈为中立国,其国土神圣不可侵犯。
梵蒂冈领土包括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宗座宫、教皇避暑胜地(冈道尔夫堡)和梵蒂冈博物馆等。国土大致呈三角形,除位于城东南的圣彼得广场外,三面都有城墙环绕。它地处台伯河右岸,以四周城墙为国界。
梵蒂冈拥有自己的银行、邮局、电信等公共服务机构,但其自然资源匮乏,没有工农业生产,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旅游业、发行邮票和钱币、不动产出租、宗教银行盈利以及教徒捐款等。
03
教宗
梵蒂冈是一个宗教领袖制国家,梵蒂冈的元首——即教宗,由80岁以下的枢机在西斯廷礼拜堂内举行的教宗选举上选举产生的,任期可达终身。
教宗
在拉丁语里叫做Papa,本意为父亲。教宗是天主教会的领袖,刚去世的这一任教宗就是方济各。
教宗的完整头衔是:“罗马主教,基督之代表,众门徒之主之后继者,最高祭司(教宗),西方宗主教,意大利首席主教(主教长),罗马省大主教及都主教 (总主教),梵蒂冈城国元首及上帝之众仆人之仆人”。
除了宗教职务之外,教宗也是拥有独立主权的梵蒂冈的国家元首。
教皇
教皇一词通常是对历史上罗马主教的一种尊称,特别是在中世纪时期。
然而,在现代天主教体系中,“教皇”一词并不特指某一具体的职位或人物,而是对教宗的一种传统称呼。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教皇”是“教宗”的一种非正式或历史性的称谓。
根据保罗六世于1967年颁布的《治理教会》宪章规定,教廷中的职位五年一任,期满可连任。各部主席红衣主教,年满75岁可退休,80岁必须退休。
04
圣彼得大教堂
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s Basilica Church)
也有翻译为圣伯多禄大教堂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总面积2.3万平方米,主体建筑高45.4米,长约211米,最多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
教堂名字的由来
伯多禄(彼得)是耶稣十二使徒之首,原是靠捕鱼为生,也是耶稣最亲密和忠诚的门徒。原名西满,跟随耶稣后耶稣给他起名叫彼得。
公元前1世纪,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被记录在圣经《使徒行传—他的十二门徒之一》中,提到:西满被称为圣伯多禄,在耶稣的信徒中占据领导地位,对基督教堂的成立影响重大。
最初的大教堂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所以就叫做圣彼得大教堂了。
1940年梵蒂冈的发掘者声称,他们在圣坛下发现了伯多禄的遗骨。祭坛就建在被认为是圣彼得坟墓的地方,与旧的尼禄竞技场重叠——圣彼得殉难的地方。
如上图,黄色部分为:尼禄竞技场,在下方;旧圣彼得大教堂以红色轮廓显示,偏向右侧;现在的圣彼得大教堂以虚线显示,位于左侧。
旧圣彼得大教堂
整个平面呈拉丁十字(Latin Cross ),相较于同时期其他的巴西利卡教堂,旧圣彼得大教堂在接近顶端半圆形祭坛的地方,原本“走廊-中殿-走廊”的纵向空间被横向打通,来容纳圣彼得的圣遗物。(下图红色位置)
这原本是一个因为教堂的特殊状况而产生的因地制宜的设计,在后世不断被各地的教堂当作范本复制。
而这样的设计也确有实际的好处。首先是它提供了灵活的空间,多出来的耳堂可以容纳额外的祭坛或是满足一些特殊的仪式要求。同时,耳堂与祭坛,中殿一起形成了十字架的形状,这种象征意义也吸引着神职人员。
教堂及组成
圣彼得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最著名的建筑作品之一,具有许多著名的巴洛克元素,它通常被认为是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建筑。
圣彼得大教堂除了教堂本体之外,还有一些附属的建(构)筑物,分别为:圆柱回廊、方尖碑、喷泉;以及围合成的广场,分别为:椭圆形广场和梯形广场。(如上图)
来自于古埃及的红色花岗石方尖碑,是1586年教宗西斯廷五世下令从古罗马皇帝尼禄皇宫的圆形广场中移来,碑高25.5m,重320t。
喷泉上下共2层14m高,上层金覆钵状,水柱从其上落下。右边的喷泉是玛代尔诺于17世纪时建造的,左侧的是根据伯尼尼的设计后来复制的。
广场南北两端各有一条圆柱回廊。柱廊分列4排,中间形成3条走廊。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及柱廊,是1656年由乔·劳伦佐·贝尼尼设计。
也作为教堂的入口广场,有2/3的部分是教堂入口的台阶,做成梯形可增加它的透视深度。
比圣彼得大教堂还要宽,是广场的重心。它的长轴长340m,短轴长240m,地面用黑色小方石铺砌而成。
梯形的广场像是一个倾斜的舞台,教皇每逢重大日子就在这里举行弥撒。而那个椭圆广场就成了"观众席",能容纳从四面八方聚来的善男信女。 从高处俯视,广场两边的弧形柱廊犹如教皇伸出的两只手,把所有参加弥撒的信徒拥入自己"仁慈"的怀抱。
为了与宏大的圣彼得大教堂及其圆顶在风格上取得统一,这个广场的柱廊采用一种气派浑厚的塔斯干柱式,即每排四根巨柱,共计柱子284根;而在每根柱上边则塑有雕像,共计165尊雕像。
05
教堂平面演化
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从1506年开始,到1626年历经120 年才完成,教堂的平面也是一改再改。看来不断改图是从古至今,由来已久的”陋习“啊。
期间,许多建筑师和艺术家为它付出了心力。包括多纳托·布拉曼特、小安东尼奥·达·桑加洛、米开朗基罗、雅各布·巴罗齐·达·维尼奥拉、贾科莫·德拉·波塔、卡洛·马德诺和詹洛伦佐·贝尼尼等。
第一版:1505-1514年
1505年,教皇尤里乌斯二世对圣彼得大教堂进行了立项,伯拉孟特(Bramante)主持设计,助手为佩鲁济和小桑加洛。
他设计的方案里,平面是希腊十字式的,四臂比较长,四角还有相似而较小的十字式空间。它们的外侧是4个方塔。4个立面完全一样。(如下图)
第二版:1514-1516年
1513年:教皇利奥十世继位。他认为:教堂不能以人为本,要以神为本。他委托拉斐尔修改方案,将平面的希腊十字式重新改成拉丁十字式,并且十字架的那一竖越长越好。
1514年:伯拉孟特去世,拉斐尔( Raffaello)开始主持设计 。
拉斐尔是“文艺复兴后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从事理想美的事业所能达到的巅峰。
拉斐尔在原来的平面上,增加了120米长的巴西利卡前廊 ,从而满足教皇“拉丁十字”的要求 。(如下图)
1517年,马丁·路德领导宗教改革运动导致工程搁置。1520年,拉斐尔去世。1527年,罗马大劫难导致工程继续搁置 。
1534年:教皇保罗三世继位,重启工程。佩鲁齐(Peruzzi)主持工程,将结构墙体加厚希望恢复伯拉孟特的“希腊十字”,但没有成功 。
第三版:1534-1536年
1536年,小桑加洛(da Sangallo)主持工程,迫于教会压力,恢复拉斐尔的“拉丁十字” 。
但他巧妙地将平面改成了更接近伯拉孟特的方案。(如下图对比)
通过将拉斐尔设计的巴西利卡改成了一个比较小的”十字“,更加凸出了主体建筑的”集中性“。这样的平面,使得主体建筑的体量更接近于完全的轴对称。
小桑迦洛在西立面的两侧设计了一对钟塔,很像中世纪的哥特式教堂,显现出天主教会反改革运动的影响。但工程没有重大进展,小桑迦洛就于1546年逝世了。
第四版:1547-1564年
1547年,72岁的米开朗基罗(Michelangelo)主持工程。
米开朗基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绘画家、雕塑家、建筑师和诗人,文艺复兴时期雕塑艺术最高峰的代表,与拉斐尔·桑西和达芬奇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
米开朗基罗拆除了上一版本的巴西利卡,恢复了伯拉孟特的平面;并且将穹顶改为椭球。
1564年,米开朗基罗去世,但工程几近完成。(平面如下图)
第五版:1565-1626年
1565年:吉亚科莫·德拉·波尔塔和多美尼克·丰塔纳负责收尾,维尼奥拉主持建造四个鼓座。
1606年:玛丹纳(Caro Maderno)主持加建前廊 恢复了“拉丁十字” 。
教皇命令建筑师玛丹纳拆去已经动工的米开朗琪罗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的正立面,在原来的集中式希腊十字之前又加了一段3跨的巴西利卡式的大厅(1606~1612年)。
这样的改动,使得圣彼得大教堂的内部空间和外部形体的完整性都受到严重的破坏,也标志着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结束。
1626年:教皇乌尔班八世主持落成典礼 。
不管怎么说,教廷的圣彼得大教堂(St. Peter)都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建筑,但却是在激烈的斗争中建造起来的。
06
教堂内装
大教堂的内部装修和广场设计,后来都是由贝尼尼来主持的。因为他是著名的巴洛克雕塑家,所以圣彼得大教堂古典主义的外观下,又都是巴洛克风格的内装。
乔凡尼·洛伦佐·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画家。早期杰出的巴洛克艺术家,十七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大师。
下面这一组大教堂的内部照片,将带我们去领略下圣彼得大教堂的风采。
07
结束语
梵蒂冈,一个比迪士尼还小的地理上的”小国”,却是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的信仰中心。
圣彼得大教堂,一个小国梵蒂冈的大教堂,一个修建了120多年的建筑,凝结了数代建筑大师心血的杰作,让我们有幸还能重温文艺复兴时期的璀璨文化。
#梵蒂冈#
#圣保罗大教堂#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