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饭县”渠县:从贫困到富足的蜕变

“稀饭县”渠县:从贫困到富足的蜕变

“稀饭县” 名号的由来

渠县被称为 “稀饭县”,背后有着一段令人感慨的历史。在过去,由于渠县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少,粮食供应常常不足。据资料统计,1949 年,渠县全年粮食总产量只有 15.09 万吨 ,这使得人们不得不以稀饭、咸菜果腹,以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稀饭成为了人们餐桌上的主角,一日三餐,顿顿不离,这种饮食习惯在当时的渠县十分普遍。

关于 “稀饭县” 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说法。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渠县的县长名叫王希发。在当地方言中,“王希发” 听起来就像 “王稀饭”。那时老百姓生活贫困,喝稀饭是常态,这个谐音梗便成了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县长被戏称为 “王稀饭(儿)”,久而久之,“稀饭县” 这个名号就流传开来。

更为夸张的是,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中央要员坐飞机经过渠县上空,突然听见下面传来一片震天动地的 “稀里哗啦” 声,便好奇询问。得到的回答竟是:“这是渠县人民喝稀饭的声音,此刻全县人民都在吃午饭。” 这个段子虽然一听就知道是夸张的玩笑,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渠县人生活的艰苦,以及喝稀饭在当地的普遍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喝稀饭不仅仅是一种饮食习惯,更是生活艰难的真实写照 。

曾经的贫困与艰难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渠县人民面临着严峻的生活挑战。由于人均土地资源匮乏,粮食产量难以满足人口的需求,稀饭成为了人们维持生计的主要食物来源。一日三餐,人们大多只能依靠稀薄的稀饭和简单的咸菜来填饱肚子。

在那个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们为了节省粮食,常常在稀饭中加入大量的水,使得稀饭变得稀稀落落。孩子们端着大碗,努力地用勺子捞着碗底为数不多的米粒,大人们则默默咽下稀薄的米汤,只为了能多省下一些粮食,应对接下来的日子。这样的生活虽然艰苦,但渠县人民从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在困境中坚守,在艰难中前行,用勤劳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努力支撑着家庭,为改变命运而不懈努力 。

除了粮食短缺,渠县的基础设施也十分落后。交通不便,道路崎岖,很多偏远地区的人们出行困难,与外界的交流和联系受到极大限制。教育资源匮乏,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早早地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医疗卫生条件差,缺医少药,人们的健康难以得到保障。这些因素相互交织,使得渠县的发展陷入了困境,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较低水平。

时代发展带来的机遇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渠县带来了新的机遇。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与日俱增,渠县凭借着丰富的人力资源,成为了重要的劳务输出大县。大量青壮年纷纷登上东出南下的火车,前往沿海城市务工、经商。他们怀揣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背井离乡,用勤劳的双手和汗水,在异乡拼搏奋斗 。

这些外出务工的渠县人,有的在工厂里辛勤劳作,成为了生产线上的骨干;有的在商业领域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金。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还将沿海地区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新的观念带回了家乡,为渠县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随着沿海地区产业转型的推进,渠县敏锐地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了众多大中型企业入驻。这些企业涵盖了轻纺服饰、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多个领域,为渠县的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在轻纺服饰产业方面,渠县致力于打造中国西部轻纺服饰产业城,吸引了众多知名企业落户。这些企业在渠县投资建厂,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形成了从原材料生产到成衣设计制作的完整产业链。目前,渠县已拥有多家规模以上轻纺服饰企业,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 。

在智能装备制造领域,渠县积极引进相关企业,推动产业集群发展。通过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加强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如今,渠县的智能装备制造产业已初具规模,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

农产品精深加工也是渠县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一。渠县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引进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本地的特色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例如,渠县的黄花、柑橘等农产品,经过加工后,不仅畅销国内市场,还走出国门,走向了世界 。

随着这些企业的入驻和发展,渠县的工商业愈发繁荣。就业机会不断增加,吸引了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就业创业。同时,税收收入也大幅增长,为城市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如今,渠县已成功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连续多年进入中国西部百强县行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

渠县美食文化的崛起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渠县人民的饮食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作为主食的稀饭,如今已不再是餐桌上的主角,但它却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融入了渠县的美食文化,成为了渠县美食的代表之一。

如今的渠县,美食文化蓬勃发展,各种特色美食层出不穷。三汇水八块,这道历史悠久的传统名菜,制作工艺十分讲究。它选用本地土鸡为原料,将整鸡按部位斩成八块,再将八块分别切片,淋上秘制的红油,口感麻辣鲜香,让人回味无穷。每一口鸡肉都鲜嫩多汁,红油的香气在舌尖上散开,麻辣的味道刺激着味蕾,让人欲罢不能 。

锅盔灌凉粉也是渠县的特色美食之一。酥脆的锅盔,搭配上爽滑的凉粉,热与凉交织,酥与软碰撞,口感层次丰富。刚出炉的锅盔,外皮金黄酥脆,咬上一口,发出 “咯吱” 的声响。将凉粉灌进锅盔中,凉粉的爽滑与锅盔的酥脆相互映衬,再加上独特的调料,麻辣鲜香,让人吃了还想吃。在渠县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锅盔灌凉粉的小摊,摊主熟练地将凉粉刮进锅盔里,递给顾客,热气腾腾的锅盔灌凉粉,成为了渠县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 。

除了三汇水八块和锅盔灌凉粉,渠县还有许多其他的特色美食,如呷酒、呷酒粑粑、老车坝酱板鸭等。呷酒是渠县的特色饮品,已有 4000 多年的历史,被视为中国酒文化的 “活化石” 。它以红高粱为原料,经过蒸煮、发酵等数十道工序酿造而成,醇香味浓,酽酽似蜜,浓度不高,多则十几度,少则几度,喝后醇而不醉,大人小孩皆可饮用。呷酒粑粑则是用呷酒、面粉和水混合制成浓稠的面糊,再用少许白砂糖调味,随后取一勺面糊放入油锅炸至面糊金黄而成。咬一口,清甜脆香、可口筋道 。老车坝酱板鸭,口味以鲜辣为主,辣椒等调料的运用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辛辣刺激让人难以接受,又能充分激发鸭肉的鲜美,吃起来辣味与鸭肉的香味相互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

在这些众多的美食中,渠县稀饭依然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虽然如今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不再顿顿以稀饭为主食,但渠县稀饭独特的制作工艺和口感,依然深受人们的喜爱。渠县稀饭选用本地当年出产的大米,颗粒饱满,口感好。其独特的烹饪方式十分讲究,先用猛火将水烧至翻滚,然后加入大米,煮至米粒吸水饱满,再用小火焖煮数分钟,这样煮出来的稀饭口感软糯,香气四溢 。在渠县,许多餐馆都有供应稀饭,无论是早餐、午餐还是晚餐,都能看到人们喝着稀饭,搭配着各种小菜,享受着这简单而又美味的一餐。渠县稀饭,早已融入渠县人的血脉之中,世代传承,生生不息 。

从 “稀饭县” 到产业重镇的华丽转身

在时代的浪潮中,渠县实现了从 “稀饭县” 到产业重镇的华丽转身,而轻纺产业则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力量。2025 年盛夏,渠县重磅推出十大纺织服装投资项目,在西部轻纺产业领域引起了巨大轰动。这些项目涵盖了原料集散、智能纺纱、生态印染等轻纺产业的全链条,具有显著的降本增效作用 。

其中,50 万吨级的川渝地区服装服饰原材料集散供应项目,整合了纤维、棉花、苎麻等多种原材料资源,构建起集采购、加工、仓储、分拨一体化的原材料供应体系,预计将为渠县服饰企业降低 15% 的成本,并配套绿色认证体系,推动区域纺织服装产业降本增效与绿色升级 。

川东智能化纺纱工厂项目以生产高端涤纶纱、棉纱、麻灰纱及功能性纱线为核心,设计年产规模达 20 万锭。该项目借助 5G + 数字孪生等智能设备,优化原料分拣、纤维梳理、纱线成型等环节,能耗降低 30%,效率提升 3 倍,旨在打造川东地区智能化纺纱工厂示范标杆 。

天然彩棉织造基地项目则另辟蹊径,采用无印染工艺,减少了 90% 的废水排放,绿色环保优势显著。其生产的高品质棉麻混纺坯布,涵盖家居纺织品、服装面料、装饰用布三大系列,同时兼顾传统本色棉布与功能性工业用布生产 。

生态印染产业园项目采用数码印花和 CO2 染色技术,水耗和能耗双降 30%,并配套集中治污设施,助力印染产业绿色转型。服饰配件集群项目重点打造服装服饰配件设计、制造产业链,年产 1.5 亿条拉链、20 亿颗纽扣,将拉链纽扣等配套半径压缩至 50 公里,大幅降低成本 。

在户外装备研发方面,渠县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户外装备研发基地项目成功突破智能温控纤维技术,生产的专业运动服防水性能达到 10000mm + 专业级,满足了户外运动市场对高性能服装的需求 。

安全童装智造中心项目专注于婴幼服装、抗菌服饰、智能温感童装等产品生产,引入防蚊阻燃面料等新技术,并采用 AR 试衣等创新营销手段,力争年产高品质童装 2000 万件,构建安全、健康、时尚的儿童服饰智造基地 。

品牌孵化柔性工厂项目则以其灵活的生产模式脱颖而出,50 件起订,提供设计、直播、仓储全链条服务,满足了市场对个性化、小批量服装的需求,有助于培育和孵化更多的服装品牌 。

纺织智能装备工场项目则为中小企业带来了福音,助力企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成本降低 40%,提升了中小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

这些项目的推出,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关注和入驻。三年前,渠县规上纺织企业不足十家,如今已突破 40 家,发展势头迅猛。十大项目全部投产后,预计将新增近万岗位,让农家子弟在家门口就能端稳饭碗 。

沿海企业起初被渠县的低成本所吸引,如今则更加看重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位优势。从渠县经中欧班列到德国,比长三角海运快五天,物流优势明显。当地还与东华大学共建创新中心,开展 3D 织造技术研究,编织传感器面料,推动了产业的创新发展 。

在县城主干道旁,缝纫机维修店逐渐取代了农机铺,这一小小的变化,正是渠县产业转型的生动体现。渠县职中新增的服装设计专业,报名人数是计划的三倍之多,反映出人们对轻纺产业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 。2024 年,渠县在西博会签约 7 个项目,其中轻纺项目占 4 个,产业集群加速成型。2025 年,渠县目标年加工 2 亿件服装,百亿产业集群已然初具规模 。

展望未来

从曾经的 “稀饭县” 到如今的产业重镇、美食之都,渠县的发展历程是一部充满奋斗与希望的传奇。在未来的发展中,渠县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推动产业升级,加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升城市品质和人民生活水平 。

在经济发展方面,渠县将进一步加大对轻纺服饰、智能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完善产业链,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新兴产业,推动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发展,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

在文化建设方面,渠县将深入挖掘和传承賨人文化、汉阙文化、红色文化等独特的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打造更多具有渠县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让渠县文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

在城市建设方面,渠县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升城市的宜居性和吸引力。同时,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让广大农村地区也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

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渠县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成为一座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人民幸福的现代化城市。让我们共同期待渠县更加美好的明天!

#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5

标签:历史   渠县   富足   稀饭   贫困   产业   轻纺   项目   凉粉   农产品   智能   文化   服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