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子珍在莫斯科医院给毛主席写信:我生了个男娃,他长得和你很像

从井冈山到莫斯科:贺子珍的革命与人生转折

贺子珍生于我国江西永新县黄竹岭村。她家境不算富裕,父亲贺焕文靠经营茶肆维持生计,但因有士绅背景,她小时候受传统观念影响,没能上学读书。直到“五四”运动的东风吹到永新,她和妹妹贺怡才有机会进入福音堂小学女部,开始接触新思想。

1925年,16岁的她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年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从永新女子学校毕业后,贺子珍被任命为永新县妇女局局长。她跑遍乡间,宣传革命理念,发动妇女参与斗争。1927年,她投身永新暴动,带着农民武装跟地主武装干仗,表现英勇,被人称为“双枪女将”。

暴动后,她上了井冈山,成为当地农民武装里第一个女战士。1928年,经袁文才介绍,她在井冈山认识了毛主席。两人很快结为夫妻,她不光是毛主席的伴侣,还当了他的秘书,帮着处理党务,夫妻俩一起扛着革命的重担。

婚后,贺子珍和毛主席生了六个孩子,可战乱年代,孩子大多夭折或失散。1929年,她在长汀失去了长女毛金花,心里难受得不行,但还是咬牙继续工作。1934年,她跟着红一方面军走上长征路,那时候她还怀着孕,背着行囊翻山越岭。

1935年4月,一场战斗中,她为了保护伤员,身中17块弹片,血染了衣裳,可她硬是没坐担架,坚持自己走。长征路上,她经常晚上帮伤员包扎伤口。

1936年,她在延安生下女儿李敏,这是她和毛主席唯一活到成年的孩子。可那时候,毛主席忙着开会,夫妻俩交流越来越少。1937年初,她去抗大学习,因身体不好晕倒过一次,之后健康更是每况愈下。

同年10月,她再次怀孕,不想再生,打算去上海流产,可上海被日军占了,她就转道西安。在兰州,谢觉哉劝她回延安,她却执意北上,去了苏联。那一刻,她带着对未来的迷茫,踏上了异国的路。

莫斯科医院的喜与痛:廖瓦的诞生与夭折

1938年,贺子珍在莫斯科一家医院生下一个男孩,取名廖瓦。此时,贺子珍开始后悔,后悔自己为何负气出走,后悔因为自己的任性伤害了最在乎自己的人。于是,产后她身体虚弱,仍决定撑着给远在延安的毛主席写了封信。她想告诉他这个喜讯,也盼着能拉近彼此的距离。

她在信里写道:“我生了个男娃,他长得和你很像。”她还提到廖瓦长得眉清目秀,额头宽阔,跟毛主席年轻时很像。为了让毛主席知道她的近况,她还附了张烫了卷发的照片。信的最后,她叮嘱他保重,照顾好李敏。

信寄出去后,贺子珍天天盼着回信。莫斯科的冬天冷得很,她常去检查信箱,可一次次都是空空的。几周后,毛主席的回信终于到了,只说照片收到了,自己一切安好,让她别挂念,还说“今后我们是同志”。彻底断了她的念想。这段婚姻算是走到头了。

廖瓦出生后,贺子珍把全部心思都扑在他身上。她每个月只有70卢布津贴,日子过得紧巴巴,可她宁可自己省着,也要给孩子添点衣物。孩子出生没多久,毛岸英和毛岸青来莫斯科看她。毛岸英看到廖瓦,说这孩子长得真像毛主席,贺子珍听了只是点点头。毛岸青也关心她几句,兄弟俩的到来让她心里暖了暖。

可好景不长,1938年夏天,廖瓦得了重病,没熬过去,六个月就夭折了。这对贺子珍是沉重的打击,她把悲痛埋在心里,从此很少提起这个孩子。丧子之痛让她在莫斯科的日子更加孤苦。

在苏联的日子不好过,贺子珍得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和孩子。她洗衣服、织袜子,周末还去伐木,手上磨出了老茧。1940年,李敏和毛岸英、毛岸青也到了莫斯科,她尽量让孩子们过得舒心点。1942年,她被诊断出精神分裂症,进了疗养院,直到1946年才出来。

出来后,她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化名文芸,靠读书让自己平静下来。这段日子,她既要养孩子,还要治病,硬是靠着一股子倔劲撑了下来。

回国后的坚守与晚年岁月

1947年夏天,贺子珍带着李敏回到中国,先到了哈尔滨。她在那儿当了东北财委机关党总支部书记和工会干部学校的教员。1948年,她参加了全国劳动大会。新中国成立后,她去了杭州,当了杭州市妇联主任。她走街串巷,听妇女们的心声,还组织技能培训,忙起来经常熬到半夜。

1950年,贺子珍被定为三级甲等残疾,身体有了保障。她在杭州住的地方很简单,木床、书桌,再加几张老照片,就是全部家当。

1960年代,她搬到上海,生活低调,专心照顾家人。1972年,李敏的丈夫去世,她接手带外孙女孔冬梅,教她读书写字,还讲井冈山的故事。1979年,她当选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又回到了公众视野。她去北京看了毛主席纪念堂,站在毛主席遗像前看了很久,神情复杂。

1984年4月19日,贺子珍在上海医院去世,享年75岁。她这一生,从井冈山的“双枪女将”,到莫斯科的孤单母亲,再到新中国的妇联工作者,经历太多磨难,也付出了太多。她和毛主席的婚姻虽然没走到最后,但她对革命的信念从没动摇过。

贺子珍的故事,是我国革命年代女性奋斗的缩影。

廖瓦的夭折,让她独自扛下所有苦楚。回国后,她还是没停下脚步,继续为新中国出力,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她那时候在苏联,身边还有不少从各地来的同志,大家伙儿心里都装着同一个信念:国家得强起来,民族得站起来。贺子珍用她的行动,告诉咱们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什么是为国为民的情怀。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30

标签:莫斯科   永新   井冈山   生下   永新县   男娃   延安   苏联   上海   日子   孩子   医院   历史   贺子珍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