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联储宣布降息25个基点的消息传来时,华尔街的分析师们表示,这哪是什么常规操作,分明是鲍威尔在退休前的一场背水一战。
这位还有半年就卸任的美联储主席,正站在一个极其微妙的十字路口。
一边是特朗普政府步步紧逼的政治压力,一边是就业市场突然亮起的红灯。
而他手里的降息工具,可能既是救市良药,也可能是引爆通胀的炸药。
让鲍威尔下定决心降息的,是一份让人惊掉下巴的就业报告。
七周前美联储开会时,鲍威尔还信誓旦旦地说“劳动力市场状况良好”,但最新修正数据直接给了他一记耳光。
8月份的三个月平均就业增长从最初吹得天花乱坠的15万,硬生生下修到了可怜的2.9万。
更要命的是就业市场的结构性扭曲,全职岗位一口气减少了35.7万个,兼职岗位却暴涨59.7万个。
这说明企业开始不敢招正式员工,只能靠打零工应付,就像冬天来了,大家都不敢买厚外套,只能临时租件棉袄过冬。
失业率也悄悄爬到了4.3%,创下2021年以来的新高,其中黑人群体失业率更是飙升到7.5%,这些数据都在尖叫:经济可能要出大问题了。
洛杉矶资产管理公司的首席经济学家杰弗里・克利夫兰看得很透彻:“就业增长放缓到这个份上,除非经历一次衰退,否则根本不可能重新加速。”
这就像开车时发现车速越来越慢,踩油门也没用,要么是发动机坏了,要么就得停下来检修。鲍威尔选择降息,就是想在车没完全趴窝前加点油。
就在降息投票的节骨眼上,一个关键人物登场了,斯蒂芬・米兰,这位特朗普的前高级顾问,刚通过参议院的闪电确认就坐进了美联储的会议室,然后毫不犹豫地投下反对票。
理由是降息25个基点太少,应该一步到位降50个基点,这操作简直像足球比赛刚换上场的替补队员,上来就要求换战术,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背后的政治算盘。
米兰可不是普通官员,他是特朗普关税政策的“铁杆粉丝”,早在财政部当顾问时就天天鼓吹贸易保护主义。
现在他进美联储,就像给特朗普安了个“监听器”,难怪市场都在猜,他主张的年底前利率降到3%以下,到底是经济学家的判断,还是老板的意思?
更有意思的是美联储内部的分歧,19位决策者里,9位说今年还要再降两次,6位干脆说别降了,还有2位说降一次就行。
这就像一家人商量供暖,有人说太冷了得开暖气,有人说开了暖气账单付不起,吵来吵去没个准数。
鲍威尔能把这群人捏合起来通过降息决议,也算有点手腕,但这种共识就像薄冰,踩碎是分分钟的事。
鲍威尔现在的处境,就像走钢丝时遇到了侧风,左边是就业市场疲软可能引发衰退,右边是通胀粘性可能卷土重来。
特朗普政府的骚操作让这根钢丝变得更细了:一边搞移民限制,把劳动力市场的水源关了;一边加关税,把商品价格的火点燃了,这些都在永久性地改变美国经济的“体质”。
美国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伊森・哈里斯警告说,专家们别自嗨了,普通老百姓根本不信通胀能压住。
经历过几年高通胀后,消费者和企业都形成了“涨价惯性”,就像坐过山车吓怕了,就算车停了还会觉得天旋地转。
更矛盾的是当前的经济怪象,一边是住房市场停滞不前,另一边股市却涨得欢;老百姓收入增长放缓,但消费还在硬撑;企业嘴上喊着难,手里却大把砸钱搞人工智能。
这就像一个人看起来红光满面,但体检报告全是箭头,你说他健康还是不健康?鲍威尔降息,就是赌这些矛盾能靠宽松政策化解。
这场豪赌的结局可能决定美联储的未来,如果降息成功稳住经济,大家会说“还是独立央行靠谱”;要是搞出stagflation(滞胀),政客们就有理由伸手管美联储的闲事了。
现在全球都盯着美国这步棋,毕竟美元是世界货币,美联储打喷嚏,全世界都可能感冒。
鲍威尔的任期只剩半年,这场降息与其说是救经济,不如说是为美联储的独立性战斗,在政治压力和经济现实的夹缝中,他每一步都像在雷区行走。
更新时间:2025-09-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