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幕上,她是为家庭操劳一生、忍辱负重的“国民妈妈”,皱纹里刻满柴米油盐的辛酸。
现实中,她却活成了婚姻中的“奇葩”,结婚34年只生孩子不做饭,丈夫甘愿退居幕后,包揽家务。
当“慈母专业户”被宠成十指不沾阳春水的甩手掌柜,萨日娜让大家看到,原来被宠爱的底气,从不靠牺牲与妥协,而靠清醒的选择与伴侣的成全。
现在的萨日娜别看已经56岁,却依然保持着每年两三部戏的节奏。
2024年3月播出的都市剧《小日子》中,萨日娜饰演一位为子女婚事操碎心的上海阿姨,梳着羊毛卷、挎着菜篮子穿梭弄堂的模样,让观众直呼“像极了自家唠叨又可爱的老妈”。
而在即将播出的运河题材剧《北上》里,萨日娜又化身坚韧的船帮母亲,为贴近角色特地学习摇橹三个月,手掌磨出的茧子直到杀青后半年才消退。
从艺三十余年,萨日娜始终相信演员如匠人,镜头前的每个母亲角色都被她打磨出独特光泽。
而镜头之外,“萨妈”这个称呼早已超越职业标签,它是后辈们对德艺双馨的敬意,也是观众对一位真正艺术家的最高认可。
就是这样已经塑造过无数经典“妈妈”形象的萨日朗,曾经也面临过无戏可拍的局面。
内蒙古包头市的一个文艺家庭里,萨日娜从出生起便与舞台结缘。
父亲是当地话剧团导演,母亲既是演员又擅长编剧,家中书架上堆满剧本,客厅里常回荡着父母讨论台词的声响。
这样的环境让萨日娜从小对表演产生天然的好奇,五六岁时便跟着父母“混”在话剧团后台,舞台上角色的悲欢深深影响着萨日娜的情绪,也让她对未来演艺之路更加向往。
然而,父母的职业光环并未让她的从艺之路一帆风顺。
父亲深知演艺行业的艰辛,最初并不希望女儿重走自己的老路。
但萨日娜对表演的执着超乎想象,十几岁时,她瞒着父亲偷偷报名上海戏剧学院的招生考试。
面对女儿的坚持,父亲最终妥协,目送17岁的萨日娜踏上南下的火车。
那一年,萨日娜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上戏表演系,踏出了进入演艺圈的第一步。
在表演课的排练教室,她遇到了同班同学潘军,这个来自北京的男生,身材挺拔,眉目俊朗,性格却低调谦和。
两人因一场合作排练而熟络,潘军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沉稳的表演风格让萨日娜暗自欣赏。
当时的他们尚未预料到,这段同窗情谊会在未来升华成相守半生的姻缘。
毕业后,两人被分配到不同单位,萨日娜进入北京的总政话剧团,潘军则去了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
但距离并未冲淡感情,反而让两颗年轻的心更加坚定。
1989年,潘军放弃稳定的工作机会,追随萨日娜到北京,事业重新开始的同时收获了爱情。
没有盛大的婚礼,没有华丽的承诺,两人用208元的存款登记结婚,在筒子楼里支起炉灶,开启了“北漂”生活。
婚后生活依旧清贫,但两人默契地分工:潘军每天骑车往返于各个剧组试戏,萨日娜则在话剧团排演。
外人眼中“女强男弱”的组合,却因彼此的信任始终稳固,两人苦中作乐,充满着对未来的无限希望。
真正的考验来自萨日娜的事业停滞期。
九十年代初的影视圈流行瓜子脸、细眉杏眼的女演员,圆脸、微胖的萨日娜屡屡被剧组以“不够上镜”为由拒之门外。
没戏可拍也就是没有收入,面对生活的压力,萨日娜还做过文秘,主持人等工作来赚取生活费,但她心里的演员梦从来没被放弃过。
接连被拒绝,再坚强的人心里都不好受,潘军理解萨日娜的压力,主动刷锅做饭承包家务,又整理剧本鼓励萨日娜坚持试镜。
转机出现在1995年,电视剧《牛玉琴的树》导演偶然看到萨日娜排练话剧时的爆发力,当即决定启用这个“其貌不扬”的新人。
终于接到戏了,虽然不是年轻貌美的角色,萨日娜也付出了百分之二百的努力。
为演活治沙劳模牛玉琴,萨日娜每天在风沙里暴晒,指甲缝渗进洗不掉的黄土。
观众看着荧幕上皮肤皲裂、嗓音沙哑的西北农妇,深深地代入感将牛玉琴坚韧质朴的形象刻进观众心里。
最终,这部戏不仅让萨日娜斩获飞天奖视后,更撕开了事业困局——自此,“母亲专业户”的标签,反而成了她最独特的勋章。
这座奖杯也让行业发现:所谓“颜值缺陷”,在真正的演技面前不值一提。
《牛玉琴的树》让萨日娜在演艺圈站稳脚跟后,丈夫潘军做了一个关键决定:从台前转向幕后。
原本同为演员的他,主动申请调入单位后勤部门,从事行政工作。
这一选择并非心血来潮,随着萨日娜片约增多,潘军发现两人若都在剧组奔波,家庭便会像失控的陀螺。
潘军选择自己默默退到二线,让萨日娜能安心揣摩剧本、辗转于各个拍摄地,自己做起了“成功女人背后的男人”。
有了丈夫的全力支持,萨日娜的事业不断向上攀升,她对“母亲”角色的精准诠释,逐渐成为她的标志。
从《闯关东》里坚韧果敢的文他娘,到《母亲是条河》中饱经风霜的周翠,萨日娜总能从不同年代、地域的母亲身上挖掘出共通的深情与力量。
有观众发现,萨日娜演的母亲从不用夸张的哭喊赚眼泪,反而用纳鞋底时的一针一线、送别儿女时欲言又止的眼神,把中国式母爱的含蓄与厚重刻进镜头。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演,让萨日娜连续五年入围飞天奖、金鹰奖最佳女演员提名,这是对萨日娜演技的最好肯定。
光环背后,萨日娜的家庭始终平稳运转。
生下女儿后,萨日娜与潘军达成默契分工:她负责孩子的哺乳与陪伴,而买菜做饭、打扫房间等家务全由潘军包揽。
三十多年过去,萨日娜仍分不清家里酱油牌子,却能准确说出每个合作“儿女”演员的生日。
这对夫妻用最朴素的智慧证明:婚姻里从没有固定的角色剧本,唯有相互成全才能把日子过成“热播剧”。
三十多年的婚姻路上,萨日娜与潘军始终践行着“相互托底”的承诺。
这对夫妻向世人证明:婚姻最好的状态,是既能共享荣耀,也能共守平凡。
岁月或许染白了他们的鬓角,却也让这份感情愈发温厚。
观众期待萨日娜带来更多动人的角色,更愿这对夫妻继续携手走在属于他们的烟火人间,没有轰轰烈烈的剧情,只有长长久久的踏实相伴。
信息来源:百度百科——萨日娜
人民艺术家杂志——萨日娜 | 萨娘一出手,必是经典
中国网草原频道——萨日娜:戏里戏外的“娘”
更新时间:2025-04-2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