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革命的浪潮中,锂、氦气等战略矿产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筹码。中国以 “十四五” 期间投入 4000 亿元找矿资金的魄力,打响了一场重塑全球供应链的攻坚战。这场 “保卫战” 不仅关乎新能源产业链的安全,更将改写全球资源版图。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场,中国对锂、氦气等矿产的需求激增。但长期以来,锂资源对外依存度超 70%,氦气更是 95% 依赖进口,这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 “卡脖子” 环节。为此,中国启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4000 亿资金中 92% 来自社会资本,形成 “政府引导、市场运作” 的高效模式。
锂矿成为首要目标。通过地质调查和技术攻关,中国在四川、新疆等地发现西昆仑 — 松潘 — 甘孜世界级锂辉石型锂成矿带,预测资源潜力超 3000 万吨,锂矿储量从全球第六跃居第二。2024 年自产锂资源增幅超 30%,直接平抑国际锂价波动,成为全球市场的 “稳定器”。
氦气突破同样关键。中国在苏里格、涪陵等 6 个气田新增探明储量 40.7 亿立方米,并通过氢氦分离提纯技术实现纯度 99.999% 的高纯氦气量产,打破西方技术垄断。哈萨克斯坦苏克气田项目更将提供相当于全国储量 1.18 倍的氦气资源,大幅降低进口依赖。
找矿技术创新是这场战役的核心引擎。中国地质调查局联合科研机构,在西藏发现预测资源量超亿吨的世界级铜矿,创新大陆碰撞型斑岩铜矿成矿理论,改写全球铜资源分布认知。四川雅江木绒锂矿探明氧化锂资源量近 100 万吨,平均品位 1.62%,远超工业开采标准,成为亚洲最大单体锂矿。
在氦气领域,有研工研院研发的变压吸附 + 膜分离技术攻克了从天然气中高效提取氦气的难题,成本较传统工艺降低 40%,并实现氢气副产品回收利用,推动资源循环经济。同时,中科院团队通过无液氦极低温制冷技术,在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实现突破,减少对进口氦气的依赖。
中国企业以资本和技术为双轮,加速海外资源整合。紫金矿业通过并购阿根廷锂矿、刚果(金)卡莫阿铜矿等项目,铜资源量达 1 亿吨,跻身全球前三铜企行列,其海外矿产铜产量占比超 56%。在澳大利亚、津巴布韦等锂矿主产国,中国企业通过投资控股控制全球 18% 的碳酸锂当量资源,形成 “资源 — 冶炼 — 回收” 闭环。
面对西方投资限制,中国采取差异化策略。紫金矿业选择开发程度低、风险高但潜力大的地区,如非洲和巴尔干半岛,以灵活的经营模式和技术优势实现弯道超车。在智利,比亚迪、中伟新材料等企业参与高安第斯盐湖项目,通过公私合营模式深度融入当地锂产业链。
找矿行动始终坚守生态与民生红线。自然资源部要求全面实施绿色勘查,优先采用遥感、物探等低影响技术,在森林草原地区推广 “以钻代槽”,减少生态扰动。四川建立 “用地保姆” 机制,为天齐锂业等重点项目提供全流程用地保障,同时协调解决征地补偿、社区关系等问题,确保项目平稳推进。
企业层面,紫金矿业将净利润的 1% 投入社区发展,2024 年累计投入 8.27 亿元,用于改善当地交通、教育和医疗条件,实现 “开矿一处、造福一方”。在西藏、新疆等资源富集区,通过 “矿山公园”“生态旅游” 等模式,将矿区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示范区。
这场战略矿产 “保卫战” 正重塑全球格局。中国锂资源自给率提升直接冲击澳大利亚、智利等传统出口国,2024 年中国从澳进口锂精矿占比降至 65%,而津巴布韦等新兴供应国份额上升。在氦气市场,中国自产能力的提升使美国氦气出口价格下降 15%,打破长期垄断。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西方对中国矿产投资的限制升级,加拿大、澳大利亚相继出台审查政策,试图削弱中国影响力。国内环保压力和社区矛盾也需持续化解。对此,中国通过技术输出和标准制定增强话语权,如推动锂矿开采的 “中国标准” 成为国际参考,在非洲、南美建立联合实验室,培养本土技术人才。
4000 亿资金砸向地下,砸出的不仅是资源储量,更是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主动权。从锂矿储量跃居全球第二,到氦气技术突破 “卡脖子”,中国正以 “资源 + 技术 + 资本” 的组合拳,构建自主可控的新能源供应链。这场战役的胜利,将不仅保障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更将改写全球资源治理规则,为世界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