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 年的北京,段祺瑞政府在列强环伺中艰难维持着摇摇欲坠的统治。
没人能想到,这个被后世称为 北洋余晖”的政权,会在一份看似无关紧要的国际条约上,为中国埋下一颗跨越百年的战略种子。
谁曾想到,这个当年无人问津的《斯瓦尔巴条约》,竟在21世纪让中国“躺赢”北极圈,万吨巨轮破冰而行,科考站拔地而起,地下宝藏尽收囊中。
1920 年,欧洲列强为争夺北极斯瓦尔巴群岛的矿产资源剑拔弩张。英国、美国、挪威等 14 国在巴黎签署《斯瓦尔巴条约》,规定挪威拥有群岛主权。
但这些国家的人可以自由在这儿做生意甚至采矿。字面意思就是岛可以说是你的,但我们能在上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这场博弈本与中国无关,直到 1925年法国出于 “补偿庚子赔款争议” 的微妙心理,突然塞来一份《斯瓦尔巴条约》主动邀请北洋政府加入。
时任外交总长陆徵祥扫了一眼地图,那个位于北纬78度的苦寒之地,连北极熊都比人多。
那个时候北洋政府正深陷军阀混战,段祺瑞内阁连军费都捉襟见肘。当条约文本送到外交部时,官员们甚至没搞清斯这份条约所说的具体位置在哪。
在他们眼中,这不过是列强施舍的又一份 “空头人情”,既无领土割让,也无实质利益,签字不过是维持国际体面的例行公事。
“签了吧,就当给洋人个面子。”1925年,段祺瑞政府正式签署条约,全程只用了半根烟工夫。当时的报纸甚至懒得报道,毕竟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没人关心远在天边的冰原。
当时的也没那个能力去北极,别说去北极,出国都难。
更具戏剧性的是,条约签署后整整 70 年,中国竟无人记得这份文件。
1991 年,高登义在挪威友人赠送的《北极指南》中偶然发现条约英文版,才揭开这段尘封的历史。
高登义是一位科学家,他在相关领域有着深厚的专业知识。他看着手中泛黄的纸页,心知这即将改写中国极地科考的命运。
从前笼罩在心间的迷雾就此揭开,怪不得其他国家都有权利在这儿搞科研。原来我们也有,只是他们不告诉我们。
《斯瓦尔巴条约》的核心条款,在北洋时代被视作鸡肋,却在 21 世纪展现出惊人的战略价值。
斯瓦尔巴群岛看似荒凉,在后来的勘探中发现它其实坐拥亿吨级煤矿、稀有金属矿脉,以及控制北极航道的战略位置。
中国得知这个真相以后,便不吭不响在这儿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黄河站”。心安理得在这里搞科研,中国在这儿建站谁都没话说,你有话说,要不你先看看条约。
从享受着极光上班到顶着严寒爬冰川,中国科学家在这里度过了有意义的时间,当然他们的时间没有都浪费在看极光上,在日常考察中获取了大量第一手数据。
随着全球变暖,北极航道有可能开通。而冰川下埋藏的丰富的油气资源也可能被开采出来。挪威数据显示,斯瓦尔巴周边海域石油储量可能超过 100 亿桶。
北极通航成为了可能,这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取道北极能将现有航道的运输成本减少三分之一,这可相当可观。
而且条约规定的自由航行和商业活动权,让中国在巴伦支海拥有了合法开发资格。
2024 年“雪龙 2”号国际开放日活动中,中国更是发挥影响力与12 国达成极地科研合作协议,将黄河站打造成全球科研协作枢纽。
而且科考站的选址也十分具有传奇色彩,2004 年建站时,中国团队租用的挪威王湾公司宿舍楼,竟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的气象站遗址。
当五星红旗在这片冰原上升起时,历史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呼应。
北洋政府的糊里糊涂签订的条约,为何能在百年后爆发出战略能量?这背后暗藏着历史的必然性。
首先是国际法的 “长尾效应”,条约确立的非歧视原则,为中国保留了介入北极事务的法律通道。
正如历史学家所言:“当国家实力成长到足以驾驭规则时,任何条约都可能从枷锁变为杠杆。”
20 世纪末,中国在遥感卫星、破冰船制造等领域的技术突破,让条约中的 科学考察权从纸面变为现实,我们拥有了实际的考察能力不再“望北极生叹”。
黄河站的建成,依赖于 “雪龙” 系列破冰船的研发。极地遥感卫星的组网,这些科技进步为条约赋能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些高新技术支撑着我们在北极地区的科研考察活动。
更关键的是战略眼光的觉醒。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高登义就在民间不停探索,更是频频向上级部门申请在北极建立科考站。
他不想我们的国家在这么重要的地方丧失战略主动权,不能将到嘴的肥肉拱手让给别人,不能在北极吃这么大的亏。
后来国家层面重视起来,在北极主动建站,牢牢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从一开始的建站再到将极地战略纳入 “一带一路”,中国用30年完成了从被动履约到主动布局的转变。
2024 年,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更是启动了进一步的“北极星链” 计划,通过 12 颗低轨卫星实现对北极的全天候监测,进一步放大条约赋予的科研优势。
这种将历史机遇与国家发展战略结合的能力,正是大国崛起的核心密码。
如今的斯瓦尔巴群岛,中国科考队员与挪威、俄罗斯等国同行比邻而居。在新奥尔松小镇的咖啡馆里,不同肤色的科学家讨论着北极生态保护,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列强争夺的战场?
正如黄河站门楣上镌刻的 “格物致知” 四字,百年前的一纸条约,终将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中绽放新的光芒。
北洋政府在风雨飘摇中签下的《斯瓦尔巴条约》,恰似一粒被时代遗忘的种子。它在冰原下蛰伏百年,终于在新中国的阳光雨露中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这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一个文明古国厚积薄发的必然 ,当国家实力与战略眼光相遇,任何看似 “随手” 的伏笔,都可能成为改写命运的神来之笔。
正如黄河站极光观测记录显示的那样,极夜终将过去,属于中国的极地曙光,才刚刚升起。
更新时间:2025-05-0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