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顺应时节,做好“收”与“养”的过渡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三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开始。此时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由繁茂生长趋向萧索成熟。中医认为,养生需顺应天时,立秋养生的关键在于把握“收”与“养”,做好从夏季“耗散”到秋季“收藏”的过渡,为寒冬健康打下基础。

一、起居:早睡早起,顺应“阳气收敛”

立秋后昼夜温差逐渐增大,起居应遵循“早卧早起,与鸡俱兴”的原则:

早睡以顺应阳气的收敛,减少熬夜对阴精的消耗;早起可顺应肺气的舒展,帮助身体排出夏季积滞的湿气。同时,注意夜间保暖,避免空调或风扇直吹,尤其护好肩颈、腹部等易受凉部位,防止“秋凉”侵袭。

二、饮食:少辛增酸,防燥润肺

立秋后气候渐燥,“秋燥”易伤肺津,饮食需以“滋阴润肺、健脾养胃”为核心:

增酸敛津:适当多吃酸味食物,如苹果、葡萄、山楂、石榴等,既能收敛肺气,又可防秋燥伤津;少辛护肺:减少生姜、辣椒等辛辣之物的摄入,避免过度发散肺气;润肺防燥:常食银耳、百合、梨、蜂蜜等滋润之品,可煮百合银耳汤、梨藕汁等饮品;健脾祛湿:立秋初期暑湿未消,可吃些山药、莲子、炒白扁豆等健脾食物,助脾胃运化。需注意“贴秋膘”不宜过早,尤其消化功能弱的人,过量进补易生痰湿,反而加重身体负担。

三、情志:收敛心神,防“悲秋”

秋季万物凋零,人易生“悲秋”之情,中医认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过度悲忧会损伤肺气。此时应注重情志调节:

多参与户外活动,如散步、登山,感受秋日开阔景象,疏泄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避免过度思虑或情绪大起大落,让心神随阳气一同“收敛”。

四、运动:适度舒缓,避免大汗

立秋后运动宜“收”不宜“放”,避免像夏季那样剧烈运动导致大汗淋漓(中医认为“汗血同源”,过度耗汗会伤津耗气):

选择太极拳、八段锦、慢走等舒缓运动,以身体微热、稍有汗出为宜;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可喝少量温淡盐水或蜂蜜水,忌贪饮冰饮。

五、防秋燥:从“外”到“内”润起来

秋燥最先侵袭皮肤和呼吸道,除了饮食调理,还需做好外在防护:

室内可使用加湿器,保持空气湿度在40%-60%之间;洗澡水温不宜过高,少用碱性强的沐浴产品,避免皮肤油脂过度流失;外出时注意口鼻防护,干燥天气可戴口罩减少呼吸道刺激。

立秋养生的核心是“顺应秋收”,通过调整起居、饮食、情志和运动,让身体逐渐适应季节变化。遵循“收敛”之道,才能为秋冬的健康储备能量,安然度过换季过渡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08

标签:养生   立秋   时节   阳气   起居   身体   饮食   早起   夏季   节气   中医   呼吸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