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第六届中国质量大会将在南京召开。作为我国质量领域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国际性会议,中国质量大会不仅是一场国际交流盛会,更是展示我国质量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现推出【质量印记•南京】专题,深入挖掘南京质量文化的传承,展示新时代南京质量发展的卓越成就。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金陵质韵——历史篇】。
作为六朝古都、十朝都会
南京对“质量”和“标准”的追求
早已深深烙印在城市基因中
01
明城墙的“物勒工名”
世界级质量追溯体系的典范
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举全国之力修筑长达35.3公里的都城城墙(现存世界最长古城垣)。为确保城砖质量,朝廷建立了空前严格的质量追溯体系——“物勒工名”。
标准化生产
朝廷统一制定了城砖的尺寸、重量、材质(优质黏土或岩石)等物理标准。
层层责任制
每块合格的城砖上,都必须用模印或刻划的方式,清晰标明府(州)、县、总甲、甲首、小甲、制砖人夫、窑匠等各级责任人姓名。有些还标注了提调官、司吏等信息。
严苛验收与追溯
砖块运抵南京后,官府会进行严格验收。如发现质量问题(如酥松、尺寸不足、火候不够),可根据砖上铭文,直接追查到具体责任人,轻则罚款、重则治罪。
这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工程质量管理与责任追溯的巅峰之作。它超越了简单的工艺标准,建立了一套以严格责任制为核心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了明城墙历经600多年风雨仍巍然屹立,成为南京“质造”精神最宏伟、最直观的物证。
02
永利铔厂与侯德榜
近代民族工业的标准化探索
1934年,著名爱国实业家范旭东在南京长江北岸(今大厂街道)创办“永利化学工业公司铔厂”(简称“永利铔厂”),这是中国乃至亚洲第一座大型现代化工联合企业,生产合成氨、硫酸、硝酸等基础化工产品。侯德榜博士担任总工程师。
引进与制定现代工业标准
工厂从欧美引进当时最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同时也面临着建立一套适应中国国情的生产流程、工艺参数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挑战。
侯德榜的“质量”贡献
侯德榜不仅是杰出的化学家,也是卓越的工程管理者。他主持设计和建设,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确保了工厂的工程质量。更重要的是,他领导建立了严格的生产工艺控制和产品质量检验体系,使“红三角”牌化肥等产品迅速达到国际标准,打破了外国垄断。
民族品牌的信誉基石
永利铔厂的成功,标志着中国近代化学工业的诞生。其产品的高质量和稳定性,为“红三角”品牌赢得了声誉,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工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的重要基础。
永利铔厂和侯德榜代表了南京在近代化转型中,对现代工业“质量”与“标准”的主动拥抱和实践。它超越了传统手工业的“匠心”,引入了科学管理、技术规范和系统化的质量控制方法,是南京质量观在工业时代的重要发展和体现。
03
南京长江大桥
国家质量精神的象征
南京长江大桥作为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座双层铁路、公路两用桥,其建设过程及成果深刻体现了质量与标准的核心作用。
自主攻关的高标准质量要求
大桥建设时,中国面临苏联撤援、技术封锁等困境。工程团队通过自主创新,攻克深水基础施工、重型钢梁制造等世界级难题,所有材料、工艺均严格执行最高质量标准。例如,首次采用国产低合金钢(16Mnq),强度、韧性远超普通碳钢;桥墩沉井深入江底岩层,误差控制达厘米级;全桥铆接工艺精准,60万颗铆钉无一松动。
填补国家技术标准空白
大桥建设过程中,中国首次系统制定了《大桥工程技术规范》《焊接技术标准》等120余项国家级标准,涵盖设计、材料、施工、检测全流程。例如:首创“深水沉井基础施工标准”,为后续长江桥梁建设提供范本;建立严苛的钢梁制造公差标准(误差≤1毫米)。大桥的技术标准成为后来中国桥梁建设的基石,其设计理念(如荷载冗余度、抗震设防)被写入《公路桥涵设计规范》,影响至今。
南京长江大桥不仅是物理意义上的桥梁,更代表了中国工业质量与标准化的里程碑,大桥以工程质量验证了自主技术标准的可靠性,又以标准创新反哺工程质量提升,二者共同成就了这一“争气桥”的传奇。它标志着中国工程从“制造”到“质造”的关键跨越,彰显了标准与质量在国家重大工程中的核心价值。
南京历史上的质量观,是多元而深刻的。这些标志性的事件和人物共同铸就了南京地域文化中深厚的“质造”基因,而这份对“质”的执着,至今仍是南京最宝贵的文化财富之一。
拟 稿:吴 明 季 凯
审 核:杨冬梅 王 帆
发 布:程燕妮
设 计:李 沁
图 源:南京发布、金陵档案、山风摄影
(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时间:2025-07-3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