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下旬,由美国牵头,联合G7成员国及澳大利亚、印度、乌克兰等共31个国家组成的“关键矿产联盟”正式公布系列反制措施,试图打破中国在稀土产业链的主导地位。
然而,这四项被外媒称为“供应链去风险组合拳”的策略,却因脱离全球产业现实,反而助推中国稀土产业完成从资源出口到技术掌控的战略升级。
那么,明明对中国稀土极为依赖,他们为何要对中国下重手?他们打出的这4招,又为何终将无功而返?
31国联盟抛出的首项举措,是砸重金开发“中国外稀土资源带”。
美国国务院于9月22日宣布启动“全球稀土勘探基金”,联合欧盟、日本注入50亿美元专项资金,重点资助澳大利亚芒廷帕斯矿扩产、加拿大托尔湖矿新建项目,同时逼迫乌克兰签署矿产协议,以“战后重建援助”为筹码换取利沃夫州稀土开采权。
欧盟则同步推进“东欧稀土走廊”计划,规划在匈牙利、波兰建设三座分离厂,目标到2030年实现20%的稀土需求自给。为加快进度,美国甚至放宽环保标准,允许明尼苏达州稀土矿采用露天开采工艺,这一举措引发当地原住民持续抗议。
然而,资源开发的进度远不及预期。澳大利亚芒廷帕斯矿虽已运营五年,但其开采的稀土原矿仍需全部运至中国江西进行精炼,原因是当地缺乏分离中重稀土的关键技术,自行处理的回收率仅能达到60%,远低于中国企业99.5%的行业标准。
加拿大托尔湖矿的建设更因环保诉讼停滞半年,项目方坦言即便顺利投产,每吨稀土的开采成本也比中国高出3000美元。乌克兰利沃夫州的稀土勘探则受制于战局,欧盟派出的地质团队仅完成初步勘测就因炮火威胁撤离,所谓“年产万吨”的目标沦为空谈。
加拿大稀土生产商
NeoPerformanceMaterialsCEO拉希姆・苏莱曼的表态更具代表性,他在多伦多行业会议上直言,脱离中国的稀土开发“既不经济也不现实”,中国在技术积累上的优势让新矿项目难以形成竞争力。
技术窃取与人才挖角成为31国的第二招隐秘攻势。国家安全部2024年披露的案例显示,境外某机构以商贸合作名义在华布建情报网络,通过金钱诱惑拉拢12名稀土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搜集分离提纯、战略储备等核心数据。
美国中情局更设立“稀土技术专项小组”,以年薪百万美元的待遇定向挖角中国工程院院士团队,试图获取“零废水排放”冶炼工艺。欧盟则通过第三国机构迂回操作,将6家中国稀土设备供应商的核心工程师纳入“人才引进计划”,妄图复制完整生产线。
这种技术攫取策略最终陷入僵局,中国稀土企业早已建立技术保护体系,北方稀土等龙头企业将分离工艺拆解为200多个环节,单个技术人员仅掌握局部流程,核心配方由人工智能系统加密管控。
更关键的是,中国在稀土功能材料领域已形成代际优势,中科三环研发的钕铁硼磁铁coercivity(矫顽力)指标达到24kOe,而美国企业量产产品仍停留在20kOe水平,即便获取基础工艺也难以实现技术赶超。
贸易限制与规则围堵是31国最直接的对抗手段。美国海关自2025年4月起对中国稀土磁铁加征25%关税,同时联合日本、韩国实施“稀土进口配额制”,规定成员国从中国采购的稀土占比不得超过60%。
欧盟则炮制“碳关税壁垒”,以“生产碳排放超标”为由,对中国出口的稀土氧化物征收每吨120欧元的碳税。为构建法律依据,31国还在WTO提起诉讼,污蔑中国稀土出口管制“违反贸易规则”,要求取消2025年4月实施的中重稀土物项出口限制。
贸易反制的反噬效应很快显现。美国新能源车企首当其冲,特斯拉上海工厂因稀土磁铁供应短缺被迫减产,Model3的交付周期从3周延长至2个月,马斯克公开抱怨关税让每辆车的成本增加1.2万美元。
欧盟的碳关税更沦为笑话,中国稀土企业通过光伏供电、余热回收等技术,单位产能碳排放已降至每吨0.8吨二氧化碳,反而低于匈牙利分离厂1.5吨的水平,欧盟委员会不得不悄悄推迟关税实施时间。
WTO的诉讼同样进展缓慢,中方提交的120份证据显示,出口管制完全符合《国际防扩散公约》,31国的指控缺乏法律依据。
第四招替代材料研发被31国寄予厚望。美国国防部资助麻省理工学院研发“无稀土永磁体”,试图用铁氮合金替代钕铁硼;日本住友化学投入200亿日元攻关“陶瓷磁性材料”,宣称可用于低端电机;欧盟则重点研究稀土回收技术,在德国建立汽车磁铁回收试点工厂。
这些项目均被贴上“国家安全优先”标签,享受政府资金全额兜底,可替代技术的实用性遭遇市场质疑。铁氮合金磁铁的磁能积仅为钕铁硼的1/3,无法满足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的功率需求,特斯拉测试后明确拒绝采用。
虽成本低廉,但耐高温性能不足,在航空发动机领域根本无法应用;欧盟的回收项目更显尴尬,每吨废旧磁铁的回收成本高达8000美元,且只能提取40%的稀土元素,远不如直接从原矿中提炼经济。
中国企业则早已布局回收领域,格林美已实现从锂电池中提取98%稀土的产业化,技术成熟度让欧洲同行望尘莫及。
31国的四项举措非但未能撼动中国的主导地位,反而加速了中国稀土产业的升级步伐。在资源端,中方通过《稀土开采总量调控办法》严控产能,2025年上半年稀土战略储备量增加2万吨,进一步掌握价格话语权。
技术端,工信部推动的“稀土+AI”计划取得突破,北方稀土建成全球首条智能分离生产线,生产效率提升40%,成本再降15%;贸易端,针对31国的限制措施,中国与巴西、越南签署“稀土-技术互换协议”,以冶炼技术换取资源长期供应,同时扩大稀土功能材料出口,2025年1-8月钕铁硼磁铁出口额同比增长22%,高端产品占比提升至65%。
外交部发言人在例行记者会上的表态道出本质:中国的稀土政策始终符合国际惯例,31国的单边行动只会破坏供应链稳定。从资源开发遇阻到技术窃取失败,从贸易反制反噬到替代研发碰壁,31国的“宣战”最终成为中国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
这场围绕关键资源的博弈证明,在全球化产业链深度融合的今天,试图通过阵营对抗打破产业规律,最终只会陷入自设的困境。
观察者网2025-09-25《几个菜啊,“G7竟想设稀土价格下限,还要对中国出口加税”》
京报网2025-09-25《稀土生产商CEO:“中国将继续、也应当继续成为主导者”》
更新时间:2025-09-29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