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越秀公园南秀湖畔,水光潋滟映照着两座古朴的墓葬。东侧是仅存41天的南明绍武政权遗迹“绍武君臣冢”,安葬南明绍武君与臣子们(有兴趣了解详情的朋友可以翻阅前面文章《广州“最寒酸帝王陵”,只有一块碑,藏着戏服登基皇帝的荒诞故事》),西侧那座墓碑上“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的字样,一墓葬1男16女,却藏着一段比“皇帝墓”更为悲壮的历史。这两座并肩而立的文物保护单位,告诉人们南明末年岭南大地的曾经发生的故事。

初次探访广州越秀公园时,我的目光全被“皇帝墓”的传奇所吸引,未曾细究身旁这座墓葬的深意。在回家整理照片时,那座与绍武君臣冢形制相似的墓碑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墓主人王兴是谁?为何会与16位妻妾合葬一处?这份跨越世纪的陪伴背后,藏着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

王兴,广东恩平人,出身农家却自幼胸怀大志。明末乱世,地方盗匪横行,百姓流离失所,王兴率领乡邻揭竿而起,既能保境安民,又能劫富济贫,很快成为岭南一带颇有威望的民间领袖。恩平知县陈兆棠见其勇武过人且心怀忠义,遂将其招安,任命为恩城守备官。这份招安并非妥协,而是王兴实现报国理想的开端——他深知,唯有借助官府的名义与资源,才能在乱世中守护一方安宁。

彼时的大明王朝早已风雨飘摇。清军铁骑踏破江南,弘光、隆武两朝相继覆灭,南明政权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1646年,隆武帝之弟朱聿鐭逃至广州,仓促建立绍武政权;与此同时,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登基,建立永历政权。两个南明政权非但未能联手抗清,反而为争夺正统地位兵戎相见,上演了“同室操戈”的悲剧。
就在南明内讧之际,王兴展现出超越常人的清醒与格局。他拒绝卷入权力纷争,始终以“保境安民、抗击外侮”为己任。当绍武政权仅维持41天便被清军攻灭,绍武帝自缢殉国的消息传来,王兴悲痛欲绝,随即派遣使者前往肇庆,宣誓效忠永历帝。这份忠诚并非权宜之计,而是他此后十三年抗清生涯的精神底色。永历帝感念其忠义,授予他虎贲将军之职,任命其为广、肇、会、宁、恩、阳总兵,统领岭南六府兵马,以恩平、新兴、阳江等地为据点,构建起抗清防线。

1646年广州沦陷后,岭南大地陷入腥风血雨。在陈子壮、陈邦彦等抗清志士相继牺牲的黑暗时刻,王兴成为支撑岭南抗清局势的中流砥柱。他联合各地义师,在广东中部及沿海一带与清军展开游击战,时而突袭清军粮道,时而收复失地,凭借灵活的战术与顽强的意志,让清军屡遭重创。史料记载,王兴作战勇猛且足智多谋,因善用奇兵被誉为“绣花针”,其麾下部队纪律严明,所到之处深受百姓拥戴,许多青壮年纷纷投身其麾下,抗清队伍迅速壮大。
在长达十三年的抗清斗争中,王兴经历了无数次生死考验。他曾多次身陷重围,却总能凭借过人的胆识化险为夷;也曾因粮草断绝而以野菜充饥,却始终坚守抗清初心。他与南明将领张家玉、黄公辅等人相互呼应,形成犄角之势,多次组织反攻,成为清军在岭南最忌惮的对手。这段时期的抗清斗争,不仅是军事上的抵抗,更是民族气节的坚守——在南明政权节节败退、许多将领纷纷降清的背景下,王兴的坚持抵抗。

然而,顺治十四年(1657年)七月,平南王尚可喜深知王兴是清军统一岭南的最大障碍,遂调集十万大军,水陆并进猛攻恩平。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王兴率部顽强抵抗,终因寡不敌众,于1659年被迫退守台山汶村。这处依山傍水的村落,成为他抗清生涯的最后据点。
清军深知王兴的勇猛,不敢贸然强攻,转而采取长期围困的战术。他们征调大量兵士与民夫,在汶村周围挖掘深沟、构筑高垒,切断了村庄与外界的一切联系。随着围困日久,城内粮草逐渐耗尽,将士们只能以树皮、草根为食,不少人因饥饿与疾病失去战斗力。尚可喜多次派人劝降,许以高官厚禄,却都被王兴严词拒绝。他在城楼上当众焚毁劝降书信,斩杀劝降使者,以死明志:“吾生为明人,死为明鬼,宁死不降!”

在粮尽援绝的绝境中,王兴做出了一个悲壮的决定:允许城中兵民出城自谋生路。他深知,城破只是时间问题,不能让无辜百姓与将士们白白牺牲。这份抉择彰显了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更体现了他爱民如子的情怀。当最后一批百姓与兵士撤离后,王兴召集全家,平静地交代了后事。
顺治十六年(1659年)九月,王兴穿戴整齐明朝官服,面向南方叩拜后,饮下了早已准备好的毒药,以身殉国,年仅44岁。他的元配夫人张氏见状,悲痛不已,随即自缢相随;其余15位妻妾也不愿独活,纷纷选择殉节,谱写了“十六姬妾皆从死”的壮烈篇章。次日,清军入城,见此情景亦为之动容,将王兴与16位妻妾的遗体合殓于一具巨大的棺材中安葬,原墓碑镌刻“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以表对这位忠臣的敬畏。

为躲避清朝迫害,王兴的族人冒险将其遗骸迁葬至广州城南南箕村,仅立一块无字碑默默守护这段历史。这块高约一米的无字碑,在地下沉睡了近三百年,直到1952年,南箕村的一项工程施工中才被意外发现。施工人员在无字碑下挖出一口硕大的青缸,缸上覆盖着志石,缸内除了骨灰,还有一些妇女的钗钏残断饰物。志石上的文字,终于揭开了无字碑的秘密——这里埋葬的,正是南明抗清英雄王兴将军及其16位妻妾。
1954年,为纪念这段悲壮历史,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将王兴将军墓迁葬至越秀公园绍武君臣冢旁,让两位南明忠魂隔邻相伴。1963年,这座合葬墓被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广州铭记南明历史的重要载体。如今,两座墓葬静静伫立在南秀湖畔,绍武君臣冢见证了南明政权的短暂与仓促,王兴将军墓则彰显了普通志士的坚守与气节,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了南明历史的完整图景。

站在历史的视角回望,王兴无疑是南明末年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是忠诚与坚守的一生。从民间领袖到朝廷将领,身份的转变从未改变他保境安民的初心;从意气风发到壮烈殉国,十三年抗清生涯始终坚守民族气节。在南明政权内部纷争不断、将领降清成风的背景下,王兴的忠诚显得尤为可贵,他用生命诠释了“忠臣不事二主”的古训。而16位妻妾的殉节,虽在今天看来带有时代的局限性,却从侧面反映了王兴的人格魅力与家风传承。她们并非被迫赴死,而是被王兴的忠义所感召,甘愿追随丈夫共赴黄泉,这份勇气与忠贞,同样值得后人敬佩。她们用生命践行了“生死相随”的誓言,让这段抗清历史多了一抹柔情与悲壮。
如今,越秀公园南秀湖畔的王兴将军墓前,时常有游客驻足凝望。人们未必清楚十三年抗清的细节,但墓碑上“抗清殉节”四个大字,足以让人感受到那份穿越时空的气节与担当。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墓碑上,光影斑驳间,仿佛能看见王兴将军披甲上阵的身影,听见十六位女子从容赴死的绝唱。
越秀公园的这方水土,因这两座墓葬而更具厚重感。它们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是民族精神的载体,提醒着后人:在国家危亡、民族存续的关键时刻,总有人挺身而出,用生命守护信仰与尊严。这段1男16女的合葬传奇,终将永远镌刻在岭南大地上,成为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
更新时间:2025-11-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