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从前的吉林城,饺子与月饼属于中秋节、汤圆属于元宵节一样,是专属于过年期间的“时令食品”,坊间俗语也有“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的说辞。或许是自带节庆光环,而且比月饼汤圆更符合正餐的要求,加之兼有主食的面和副食的馅,因而在再后来,经济条件稍好时,只在过年才吃的饺子开始出现在吉林各种各样的纪念日餐桌。
此时,当家管事的人会说:不年不节,费劲巴拉给你来顿饺子,像过年一样的吃喝,你还要什么自行车啊!
不沾烟火的人呢?大多也会来上一句“饺子就酒,越喝越有”,挥动筷子大快朵颐之际讨个口彩,图个精神安慰。
有时候,和饮食相关且不复杂的新习惯最容易在民间蔓延,稍有苗头,用不了多久就会成为风俗。为什么饮食习俗最容易升级迭代呢?仔细想来,对大多数人而言,不必考虑供应量,敞开肚皮既能吃饱又能吃好,其实也就是改革开放之后这几十年的事情。
对吃饺子,各家有各家的风格。姑且不说和尚头、小月牙、大元宝之类的饺子外形,单就饺子馅来说,即便使用同质同量的主辅料,不同人家拌出的馅料也会有不同的风味。随着生活条件的逐步改善,饺子馅的内容不断更新,从早期的某肉白菜、某肉酸菜、某肉芹菜,到后来添虾仁,切海参,操持一家饮食的责任人不惜费心费力,旨在让“好吃不如饺子”遥遥脱离空话——吃完后美得要比“倒着”还舒坦。
尽管绝大多数家庭对包饺子并不陌生,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许多人家也渐渐开始选择到饭店吃饺子。解放前吉林城就有许多知名的饺子馆,其中延续至今的新兴园堪称代表。解放后,有名的饺子馆也有很多。由于饺子颇受吉林人民偏爱,在一份2000年刊印的《黄页》中,吉林市条目细则中甚至专门开辟了“饺子”一栏。列出吉林饺子馆、东方饺子王、君威饺子王、新兴园饺子馆、新新饺子馆等5家店铺。
这5家饺子馆中,新兴园无疑发展得最好,饭馆曾经名噪一时的吉林饺子馆则有些可惜。叙史求精、不说闲话的史料《昌邑区志》就对这家饺子馆进行了着重记载:吉林饺子馆的前身是1954年在迪化街(今建设街)成立私营刘饺子馆。1956年实现了公私合营,1965年迁址北京路1号后,改称吉林饺子馆。1974年迁到开封街,占地196平方米,营业面积105平方米。主要经营纯肉馅、菜肉馅、素三鲜馅、大虾馅水饺,兼营各种熘炒菜及各种酒类。
之所以提一下这家饺子馆,在于我第一次在吃饭店里吃饺子,就是在吉林饺子馆。大概是1990年左右,我和朋友去吃店里吃饺子,不记得点了什么,只记得当时曾感慨饭店里的饺子和家里包的果然不一样。那时的吉林饺子馆应该是在开封街,好像是在今国贸大厦的门洞子里偏东,并非《黄页》记载的东市小区3号楼——这次店址变化当是九十年代末兴建国贸购物中心导致的拆迁。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冬”,所谓“立冬补冬补嘴空”,和立秋贴秋膘一样,是吉林人民补充热量以备严冬的特殊日子。其实现代人早已摆脱了“嘴空”,但是展望未来时,多留心纪念一下过去,总不是坏事。至于是不是吃饺子,那是个人的自由,若想找一下传统的味道并对旧时光进行认真地温习,大可到新兴园边吃饺子边逛博物馆。目前在吉林市经营饺子的饭店中,那里可以满足绝大多数吉林人怀旧。



特别鸣谢孙琦小姐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更新时间:2025-11-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