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自己炼不出钢,就想着来抢中国的?
2025年4月12日,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特殊的法案,“允许英国政府强制管英国钢铁公司”。
可这家英国钢铁公司早在2020年就被我国的敬业集团收购,是名副其实的中资企业。
也就是说,英国政府现在想要完全掌握一家中资企业,这跟明抢有什么区别,那对于英方的这种做法,我国是怎么回应的,这家公司会落入英国政府手中吗?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中企“接盘侠”·】——»
讽刺的是,这家被英国政府如此“重视”的钢铁企业,五年前却是一个无人问津的“烂摊子”!
当时,英国钢铁公司年产钢量高达2650万吨,占据英国钢铁产能的90%,是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之一。
可由于全球钢铁产能过剩、英国高昂的能源成本及市场需求疲软,该公司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到了2019年,公司更是每日亏损高达约合672万人民币,5000名员工面临失业风险。
英国政府四处寻找买家,但欧美企业无人愿意接手这个“烫手山芋”。
最终,还是中国敬业集团在2020年以6.3亿元收购,并承诺投资约合115亿元人民币来维持运营。
敬业集团接手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降低生产成本,将吨钢成本从原来的180英镑压缩至50英镑,年产量更是从220万吨增至460万吨。
同时,大力开拓欧洲新市场,使得2021年英国钢铁铁、钢、材产量较2019年大幅提升30%-44%,当年更是实现盈利1600万英镑,成功让英国钢铁公司在连续亏损9年后实现扭亏为盈。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全球经济环境的复杂性远超预期。
自2022年起,英国钢铁公司的经营状况急转直下,再次陷入亏损的泥沼,且亏损额不断攀升。
据相关数据显示,其每月亏损额高达70万英镑。
于是在2025年3月,敬业集团宣布,由于持续亏损,决定计划关闭部分高炉业务。
这本是企业正常的经营调整,但英国政府可不管,面对中企可能的撤资风险,英国政府直接祭出了最粗暴的解决方式:立法强夺!
什么市场规则?契约精神?统统靠边站!
«——【·中企百亿投资打水漂·】——»
4月12日,英国议会在休会期间罕见召开紧急会议,通过《钢铁行业(特别措施)法案》,授权政府强制接管英国钢铁公司,并确保高炉继续运转。
要知道,英国自1982年马岛战争以来,还从未在休会期于周六召开会议,此次为了英国钢铁公司却打破了这一惯例,足见英国政府对此次事件的重视程度。
更令人愤慨的是,法案规定,若企业拒绝配合,管理人员可能面临罚款或最高两年监禁。
英国这种恩将仇报的做法,与强盗何异?
就连英国商业大臣雷诺兹都承认,如果政府接管,将按“公平市场价格”补偿股东,但“在这种情况下,市值实际上为零”。
也就是说,敬业集团的百亿投资可能血本无归!
此外,雷诺兹还假意声称,此举是为了防止英国成为“七国集团中唯一无法生产原生钢的国家”。
然而,这一说法被质疑为政治借口——毕竟,英国政府此前并未提供足够补贴或政策支持,反而在中企接手后突然“翻脸”。
随着事件的发酵,各方也都在等中国的反应,那么该公司最后会落到英国人手里吗?
«——【·中方回应来了!·】——»
4月14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的记者会上明确表示:
“敬业集团是一家中国民营企业,基于市场化原则同英方开展合作,希望英国政府公平公正对待在英中资企业,避免将经贸合作政治化和泛安全化。”
中国驻英国大使馆也指出:
英国钢铁行业困境是长期问题,不应归咎于中企,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美国加征25%关税,才是真正的市场压力来源。
中方的潜台词很明确:
英国政府的行为违背市场原则,是典型的“契约精神”缺失。
如果英国政府继续一意孤行,中方将不得不采取必要措施,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尊严。
同时,面对英国政府的无理行径,敬业集团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采取措施,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敬业集团迅速组建了专业的法律团队,启动国际仲裁程序,依据《中英双边投资协定》以及相关国际法律和规则,向英国政府提出索赔。
尽管国际仲裁程序往往耗时漫长,成本高昂,且结果充满不确定性,但敬业集团依然坚定地选择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为了防止核心技术被强制收购,敬业集团还提前将部分知识产权转移至海外子公司。
紧接着,敬业集团还公开了历年在环保方面的投入数据,有力地驳斥了英国媒体之前有关于工厂“污染超标”的不实指控。
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敬业集团争取到了国际舆论的支持,让更多人了解到事件的真相,为自身维权营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而且,此次事件早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近年来,英国已多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干预中资项目,包括核电、芯片等领域。若此次强行接管英钢,可能引发中方反制,甚至影响未来中企对英投资。
甚至对其他国家来说也有一定的影响,“今天抢中企,明天会不会抢我的?”就连英国《金融时报》都警告,此举可能加速外资撤离。
«——【·英国“自毁长城”·】——»
总的来说,英国钢铁的衰落,本质上是去工业化政策、能源成本高昂、全球竞争失利的综合结果。
如今,英国政府不反思自身问题,反而以“国家安全”为由强夺中企资产,既违背市场原则,又损害国家信誉。
未来,这一事件如何收场,将考验英国政府是否真正尊重国际规则,还是选择走上“经济霸凌”的老路。
而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这也是一次深刻的警示:海外投资,不仅要算经济账,更要算政治风险账。
更新时间:2025-04-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