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小馄饨”是一家有三十多年历史的馄饨店。因市政动迁,该店位于威海路的老店营业至6月27日。为了方便老顾客,新店选址威海路的威海别墅弄堂口,就在老店的马路对面。
7月2日是“弄堂小馄饨”搬迁到威海别墅后新店开业的第一天,本期新闻晨报《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记录下了小店在当天早上重新开门迎客的故事。
7月2日,“弄堂小馄饨”搬到威海别墅开门营业的第一天。早上5点50分,比客人来得更早的是供应商,先行送来了鸡蛋和油盐酱醋调味料。
早上5点58分,第一位客人推门而入,先逗了一会儿店里的猫。“阿弟,今天第一天,小馄饨要晚一点,等一歇来吃。”包馄饨的店员告诉他。
第二位客人也来了。第三位客人是位爷叔,电动车直接停在外面,进门还戴着厚重的头盔,紧接着是第四、第五位客人,店里一下子闹猛了起来。
当店员告知小馄饨需要等一小时后,一位等不及的客人用苏北腔回道“呒没得命了”,笑着先离开了。
只有戴头盔的爷叔依然坚守等着现包的小馄饨。爷叔姓赵,住在北京西路西康路,他不走可是因为带着使命而来——为家里的小孙子买一份生馄饨带回去。“焕然一新的感觉,我是看着这家店从弄堂一路走来的,价格不贵,东西也好吃。”赵先生告诉记者。
拿到了当天第一盒外卖小馄饨,赵先生和记者告别,骑上电动车匆匆离开了。
市民刘先生带着老友周先生来了,两人一道坐在最里面的位置。刘先生自己带了老酒,用矿泉水瓶子装好,点了青椒茭白肉丝浇头,不等面条馄饨上桌,直接就着老酒吃了起来。咪一口老酒,吃一筷子浇头,聊聊天,很是惬意。
刘先生告诉记者,他平常点的浇头基本上就是辣肉、青椒茭白肉丝、素鸡这三样,因为当天早上店里来不及烧辣肉浇头,所以就一切从简了。“老花头,阿拉一来他们(店员)就晓得了。馄饨店第一天搬过来,人气还是可以的。”刘先生总结道。
市民管先生几年前住在静安别墅,曾经是阿跷师傅的弄堂邻居,每天早上先吃一碗馄饨再去上班。自从喜欢上骑行运动之后,他特意叫了两位骑行的小伙伴一道来吃小馄饨,用年轻人最时髦的话来说,就是给运动后的身体补充一点碳水。
“我们凌晨三四点起床出发,骑了四五十公里过来吃。今天碰到新店开张第一天,我们之前在马路对面找了半天没找到,后来有位爷叔提醒在对面,才找到这里。”管先生笑着说。
一位正埋头吃汤面、满头大汗的环卫工人告诉记者,这里就是他早上的食堂,每天一大碗汤面或拌面之后去上班,饱腹又耐饥。
早上7点不到,老主顾们熟悉的阿跷师傅来了,他和店里的客人们逐一问候打招呼,感谢大家开业来捧场,还发了一圈软中华:“味道还可以伐,咸淡哪能?”
“新店开业的前面几个晚上肯定是没睡好。今天第一天开张,看到这些老顾客,发现大家还是认可的,心里点燃了一把火,感觉信心又来了。”阿跷师傅自我调侃道。
这两年,阿跷师傅年纪上去了,身体也不如年轻时健朗,店里面的事务交给女儿打理,他基本上就不来了。不过正如之前他接受晨报采访时所提到的,这次他要“重新出山”了,毕竟这家“弄堂小馄饨”倾注了他和全家人几十年的心血在里面,容不得一丝疏忽和懈怠。
即便是在家里休息,阿跷师傅每天也要看看馄饨店在网上的排名情况和网友们的评论。除了那些热情洋溢的肯定,他更关注一些负面评论,当然,有些网友的意见让他看了眉头紧蹙。
不一会儿,阿跷师傅和记者聊起了馄饨店的生意经。馄饨店从弄堂里面支起摊头到当年75万盘下马路对面的店面,阿跷师傅从来没有犹豫担心过,但这两天,这位老江湖其实是有点抖豁(沪语:担心)的。在他看来,现在餐饮行业越发竞争激烈,单店的淘汰率很高,作为小店,如何生存下来,还是要把服务质量和食品质量放在第一位。
例如,每天进的馄饨皮子和面条,质量上要严格把关。有些老食客认为,好吃的小馄饨皮是Q弹有劲道的,这就取决于的馄饨皮子的压制工艺水平。“馄饨皮子必须按照我们的标准,因为皮子在包之前,我们是要重新压一下(可以让皮的厚度更加均匀)的,好不好,一看就知道。”阿跷师傅坦言。
看到台面上有人剩下了半碗面,阿跷师傅去问店员,食客是不是已经走了?“我在店里是要看碗的,客人一碗面没吃完,我心里会很内疚,总觉得哪里应该出了问题,天热吃不完是一种可能,是不是也有可能我们的面不对人家的胃口。”阿跷师傅向记者解释说。
此外,阿跷师傅对先前老店的服务不是很满意,他希望能从服务细节做起,提高店员的服务水平。在他看来,甚至包括服务员在食客走后如何擦桌子,也是有许多细节讲究的。
阿跷师傅表示,他最近考虑要增加几个品种,一是恢复焖肉浇头的供应,焖肉是许多面馆特别是本帮和苏式面馆的特色,最早曾经做过。另外一个是供应油煎大馄饨,这也是对于上次市民提问的回应(市民沈高明问大馄饨还会不会回来),大馄饨也是当天现包现下,用油煎的加工方式在口感上与别家的大馄饨形成差异,而且也不会影响到小馄饨的正常供应。
在营业时间方面,“弄堂小馄饨”也要做一些调整,早上营业时间适当晚一点,从六点开始营业,晚上延长营业到七点,这样可以照顾到附近上班的白领,让他们在下班之后也能来店里吃上一碗小馄饨,或是一块炸猪排。
谈到为什么不能延长到晚上八九点之后,阿跷师傅解释,店员每天凌晨起来做准备工作已经很辛苦了。而且现在人工成本高,小店不能两班倒,所以晚一点打烊,也是一种折中的解决办法,这样也能满足一部分白领的需求。
阿跷师傅的“弄堂小馄饨”搬家了,这次搬到了一处更敞亮、环境更雅的地方。对于之前的环境,说实话,我个人其实是有点意见的。
有意思的是,新店距离我的工作单位更近了,真的是可以用咫尺之遥形容,下楼就几步路,许多熟悉的朋友和同事也向我询问打听求证新店地址。
其实和阿跷师傅一样,这两天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么短的时间内,新店能否做好准备工作?换了地址之后,顾客们是否还会像以前那样趋之若鹜?这样的高温天,一碗热腾腾的小馄饨和面条会有多少人来消费?
当我亲眼目睹了馄饨店早上的第一波客人,就能深切感受到,至少还是有不少市民朋友依然把小店当成自己就餐的食堂,与同事好友分享聊天的社交场域,一个放飞自我的空间。我们这个时代,市场是从来不缺网红概念的,一夜之间被流量捧成所谓网红店的案例太多太多,但最后经历时间检验坚持到最后的网红店又有多少?
作为半个静安人,我小时候和家人就住在距离威海路不远处的北京西路,那里有我儿时的记忆,有许多有故事的小店。这些年,我看到阿跷师傅和他的家人依然在坚守这爿小店——开在弄堂(威海别墅)的门口,不大的门面,十几个平方米,楼上楼下各有几张台子,没有时髦的装修,只有温馨的感觉,代表了最淳朴的初心。
晚上截稿之前,我又下楼去“弄堂小馄饨”张望一下,恰好看到店里的阿姨端着四碗用砂锅盛装的小馄饨走了过来,再看看时间,确实营业时间是比之前是晚了。
一碗小馄饨,好吃不好吃?每个人都有发言权。于我而言,只希望小店依然闹猛,希望上海的弄堂故事在这里继续延续下去。
更新时间:2025-07-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