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非常惊讶,冯德莱恩开出的三个条件,中国一个也没答应

冯德莱恩访华,开出了三个条件,中国一个都没有答应,这让美媒震惊的同时,也担忧中美即将到来的下一轮博弈将更加难以驾驭。

7月2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访华,原本是为庆祝中欧建交50周年。然而这次峰会,并未展现出多少喜庆氛围,反而透露出浓浓的“尴尬”与“冷淡”。

中方安排规格并不低,场面上热情周到,但实质性成果寥寥无几。唯一达成的,是一份关于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考虑到目前全世界只有中国在认真履行绿色减排的承诺,这份声明更像是“交差式成果”,意义大于内容。

相较于中国的克制与谨慎,冯德莱恩的表现却显得急切甚至强硬。她提出的三个诉求,实质上是一种单方面施压。第一,要求中国调整与欧盟的贸易结构,缓解“贸易失衡”;第二,要求中国在俄乌冲突中“选边站”;第三,敦促中国放开稀土出口,为欧洲新能源产业保驾护航。

这三项要求,句句都戳中中方利益核心,更是在中欧之间架起了一堵信任之墙。结果是,中国一个都没答应。

从对外宣发到官方报道,中国外交部几乎未正面回应冯德莱恩提出的这些要求,甚至在新华社发布的新闻通稿中,稀土问题被“直接忽略”,可见中方态度之坚定。

从表面看,中国对欧盟“三不答应”,似乎是“强硬”的表现,但如果仔细分析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中国实际上是在向外界传达一个极其清晰的外交信号:合作可以,平等第一;沟通欢迎,勒索免谈。

我们先来看“贸易失衡”问题。

冯德莱恩指责中国电动汽车在欧洲市场“倾销”,这话说得轻巧,但欧盟近期对中国新能源汽车频频加征关税的行为,却从未提及欧洲自身技术落后、产业升级乏力的现实。如果说中欧贸易确实失衡,那也不是中国单方面造成的。

中国市场早已对欧洲企业开放,宝马、奔驰、路易威登等早已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如今轮到中国新能源产业崛起,欧洲却一边打压中国,一边要求中国放宽进口,这本身就是典型的双标。面对这样的“对等开放”诉求,中国自然不能随便点头。

再来看“俄乌战争”。

冯德莱恩说,中国是否继续支持俄罗斯,将决定中欧关系走向。这种话在中国看来,不但欠缺尊重,更是赤裸裸地在用道德大棒给中国施压。

中国在俄乌战争中的立场是一贯的——不选边站、不拱火、不趁火打劫。中国没有向俄罗斯提供一颗子弹,却要为正常的能源贸易被西方追着算账,凭什么?

而且,欧盟自己至今还在偷偷从俄罗斯进口能源,德国在暗地里甚至还恢复了与俄方的天然气中转协议,这种“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外交行为,根本无法获得中国的信任。

最后来看“稀土问题”。

稀土是战略资源,是国家安全命脉的一部分。冯德莱恩希望中国在稀土出口上“保持开放”,听上去像是“中性请求”,实则带有强烈的优越心态。

中国的意思很明确:我们从不搞资源垄断,也愿意合理出口稀土,但这要基于彼此尊重、互信和利益交换,而不是在被打压甚至“围堵”的环境下继续提供战略物资。

说白了,冯德莱恩如果想要稀土,就得先给中国足够的合作诚意,而不是摆出“理所当然”的姿态。

美国人之所以“感到惊讶”,不是因为冯德莱恩访华未果,而是他们意识到,中国已经不再按照西方设定的剧本出牌了。

中国在处理欧盟关系上的“软中带硬”,实际上是一种更成熟、更有底气的外交方式。从某种角度说,中国的“不答应”比“开战”更有杀伤力。它意味着,中国在战略资源、产业链、话语权方面,都已经具备了不依赖西方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这也释放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不会像过去那样,为了“求合作”而被动退让;如今的中国,更倾向于设定自己的规则。

美媒之所以“紧张”,是因为中国在处理与欧盟关系上展示的独立性,很可能会在下一轮中美谈判中被复制。尤其是如果特朗普再次上台,想再打“关税牌”“科技牌”逼中国妥协,恐怕结果只会更加尴尬。

冯德莱恩这次访华,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想主导世界却力不从心”的欧洲。欧盟曾试图在中美之间扮演“平衡者”,但如今自己反而成了左右为难的“中间派”。

中欧之间并没有无法调和的矛盾,地理上相隔万里,没有领土争端,也没有地缘冲突,真正的问题出在“战略认知”上。

欧洲如果继续跟着美国起舞,把中国当成“战略对手”甚至“制度威胁”,那么中欧关系将很难回到过去。而如果欧盟能意识到,中国既不是敌人,也不是附庸,而是可以对等交流、合作共赢的伙伴,那未来的空间依然很大。

中国对外始终强调“相互尊重、平等互利”,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真正的原则底线。中欧合作的大门没有关上,但钥匙掌握在彼此手里,不是靠施压、勒索、胁迫就能打开的。

这次冯德莱恩访华碰壁,不是中国突然变脸,而是世界格局变化的必然体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应对”,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越来越坚定自己的立场。

而真正让美国和西方“惊讶”的,其实不是中国的“不答应”,而是中国如今能有底气说“不”,还能稳住局势,维护利益。这才是一个大国真正的硬实力。

未来中欧关系走向何方,不取决于中国的态度,而取决于欧盟能否摆脱“美式话术”的影响,用自己的眼睛看清世界,用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7-31

标签:财经   惊讶   美国人   中国   条件   中欧   欧盟   稀土   欧洲   中美   关系   俄罗斯   贸易   新能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