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是现代生活好帮手,预制菜却被全民围剿,是谁在背后妖魔化?

你以为吃的是餐厅大厨的匠心之作,却不知真相让你大跌眼镜,当餐饮品牌西贝站出来说,我们的菜确实是提前准备的,但又坚决否认自己卖的是国标里的“预制菜”时,所有人都被绕晕了。

从西贝的“口是心非”到“预制菜风波”的引爆,我们餐桌上的信任,正在被无声地瓦解。

消费者究竟在意什么?预制菜为何背负骂名?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内

工业品还是盘中餐

一边是商家高呼效率与标准化,一边是食客怒斥“智商税”与“科技狠活”,预制菜,这个本应是现代厨房救星的好物,为何一夜之间成了众矢之的,甚至引发全民抵制。

最近,关于预制菜的口水仗,几乎把整个互联网都变成了战场,这事儿远不止公众人物和餐饮老板之间的几句抬杠那么简单,很多人一听到“预制菜”三个字,脑子里立马就蹦出“科技与狠活”,仿佛是什么洪水猛兽。

这种情绪不是一天两天了,它藏在每一次点外卖的疑虑里,也藏在每一次下馆子的担忧中,这股焦虑的根源,其实是预制菜的身份不够明朗,它到底是一件标准化的工业产品,还是一道美味菜肴,它同时扮演两个角色,结果造成消费者心中巨大的混乱和不信任。

预制菜这东西,骨子里刻着“工业化”的基因,它的诞生,要追溯到上个世纪初的美国,那会儿正是工业大发展的时代,1920年,美国人搞出了快速冷冻机,这门技术基本上就为后来的预制菜铺平了道路。

从此以后,它在美国一路开挂,从萌芽到成熟,最后渗透到了快餐店、普通家庭甚至是医院和学校的食堂里,主打的就是一个效率和标准,这股风吹到中国,已经是20世纪90年代了。

身份的模糊界定

随着麦当劳这些洋快餐的进入,预制菜的概念才开始在中国萌芽,真正让它火起来,还是2010年之后,那时候,餐饮连锁品牌像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店越开越多,但厨师的手艺和状态却很难复制,再加上人工成本一路飙升,老板们头疼得不行。

如何保证每家分店的宫保鸡丁都是一个味儿,怎么让后厨出餐更快、更节省人工成本,预制菜,成了那个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它完美解决了餐饮业标准化的千古难题,对于连锁品牌来说,稳定的品控和高效的供应链是扩张的命脉,而预制菜恰好能满足这一点,甚至一些小众菜系,比如那些讲究调味的云贵川小酒馆,也因为预制菜降低了操作门槛,才有了规模化的可能。

工业基因解决了老板的烦恼,却在消费者的餐桌上引发了新的冲突,消费者在超市的冰柜里拿下一包速冻水饺,或者一盒半成品的酸菜鱼,这是透明的消费,有选择权的。

可餐厅就不一样了,消费者走进去,坐下来,期待的是热气腾腾的锅气,是厨师新鲜现做的手艺,结果,花了大价钱,吃到的却可能和超市冰柜里的东西差不多,只是服务员帮你加热了一下。

这种心理落差,在高价餐厅里尤其明显,谁愿意花好几百块,就为了吃一盘加热过的菜呢,那种感觉,就像是被欺骗了,智商受到了侮辱。

说到底,大家反感的不是预制菜本身,毕竟,在某些场景下,它甚至很受欢迎,比如疫情居家的时候,它就结结实实地火了一把,连厚生、红杉、高瓴这些头部资本都抢着入局,2023年,它还头一回被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

人们反感的,是预制菜背后的价值背离,我们能接受罐头和八宝粥,因为它们坦白地告诉我们“我就是个工业食品”,但我们很难接受一碗用粉末冲调出来的“仿鸡汤”,却被当成老火靓汤端上桌,这违背了我们对“菜肴”最基本的认知。

标准缺失的信任危机

预制菜行业最拧巴的地方就在于:它的模糊定位,生产者、商家和消费者,让大家各说各话,谁也听不懂谁。

对于消费者而言的预制菜,就是那些“提前做好、加热就能吃”的菜,但对于餐饮界的一些老板,他可能会说只有符合国标草案特定标准的东西才算预制菜,这一下就把很多料理包给排除在外了。

大家在这个问题上没法达成共识,所以这场身份的“罗生门”,是一切矛盾的起点,没有一个强制性的国家标准,整个市场乱糟糟的,企业生产没有统一依据,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部门想管,却发现无法可依,消费者吃了亏想维权,更是投诉无门。

更糟糕的是,现有的很多标准,考虑的是工艺和流程,却恰恰忽略了消费者最关心的知情权,在这种混乱状态下,自然会有不好现象出现,为了追求更好的口感和更长的保质期,部分预制菜可能会做得高油、高盐、高糖。

长期吃高钠的食物,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且,高温加工过程,很容易让食物中那些比较娇气的营养素,比如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大量流失,有些产品为了让肉质更嫩、水分更足,还会用到保水剂、嫩肉粉等多种添加剂,自然对健康有所风险。

而预制菜想要重新获得消费者芳心,其实办法也很明确,就是要把选择权真正还给消费者,罗永浩呼吁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尽快实施,这说到了点子上,这个标准,不能只是一个给工厂看的生产指南,它必须把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放在核心位置。

说白了,餐厅用了预制菜,就得像香烟盒上印“吸烟有害健康”一样,在菜单上清清楚楚地标出来,让预制菜回归它本来的面目,一种商品选择,而不是冒充现做菜肴的“刺客”,当信息透明了,消费者自然会投票,市场才能实现优胜劣汰。

同时,我们自己也要打破对预制菜的妖魔化滤镜,理性地看待它,很多人不知道,一个高品质、规范生产的预制菜,它的生产环境和卫生标准,可能比你家楼下某些小餐馆的后厨要严格得多。

它作为食品工业发展的产物,确实满足了现代快节奏生活的需求,不能一棍子打死,我们也要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要学会看营养成分表,买预制菜之前,翻到包装背面,重点关注钠、脂肪和糖的含量。

其次,学会巧妙搭配,别把预制菜当成一顿完整的饭自己要搭配一些其他食物,做到营养均衡,再者,要控制食用的频率,把它当成偶尔应急的帮手,而不是每日的主食。

预制菜的这场风波才刚刚开始,当有一天,我们走进餐厅,能坦然地看到菜单上某些菜品旁边标注着“预制”二字,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做出选择时,预制菜才能真正摆脱“科技与狠活”的污名。

信息来源: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4

标签:美食   全民   消费者   餐厅   选择权   标准   菜肴   老板   餐饮   工业   知情权   厚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