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上七点,55岁的王阿姨刚吃完早饭,准备在家测个血糖。她拿起试纸、采血针,熟练地在指尖一扎,挤出一滴血。
测完的数据比前两天高了一些,王阿姨眉头一皱,心里泛起了担忧。其实,像王阿姨这样,每天在家监测血糖的糖友不在少数。
但不少人用相同的方法,却测出了不同的血糖值。你有没有想过,不经意间疏忽了几个小细节,血糖检测结果可能根本不准?
据国家卫健委指导文件,居家自测血糖是糖尿病管理的核心环节。但研究发现,自测血糖出错的概率高达22%。

常见原因就是对操作细节不了解。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一生都没注意过,结果白白多担忧了好几年。家里的测血糖仪真的靠谱吗?你常用的习惯到底有没有测准?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不妨一起来拆解下,居家测血糖时最不能忽视的5个关键细节。
不少人觉得:只要手干净、仪器合格,想哪扎就哪扎,第一滴、第二滴血没啥差别,根本不影响结果。实际上,这种随意操作让误差像雪球一样滚大。
哈佛公共卫生学院研究数据显示,不正确的手指选择及挤压方式,单次血糖测量误差范围最高可达1.8mmol/L。此外,不同指头、不同时间点,采血前后未洗手,或局部用力挤压,也都是“隐形杀手”。你可能还在困惑血糖波动,其实只是没注意“测”的细节。

权威指南明确提醒,家用血糖仪的误差率在10%-15%之间,但只要遵循规范,绝大多数人都能拿到真实反映身体情况的数据。这5个细节,任何一个出错,测量结果都可能失真。
没洗手直接采血:污染影响高达28.5%,有研究发现,手上如果残留一点点糖分、油渍,加上没用温水清洗,血糖值可虚高0.8~2.2mmol/L。尤其早餐后做饭,没洗手就测,影响最大。正确方法:测前必须使用温水和中性皂液彻底清洗,擦干后再采血。
随机选择手指:不同手指,血糖真会不一样
其实,无名指或中指外侧的毛细血管密集,痛感较低,采血更科学。大拇指、食指经常用于劳动,皮肤不光,容易感染,也更容易采到变性组织液,造成误差。

第一滴血要不要用?怕疼强挤血,有什么隐患?
不少人懒得等血自然溢出,习惯性用力一挤。这一步隐患极大。权威指南指出,强力挤压会引入组织液稀释血样,造成测值偏低;而采集第一滴血,如果未彻底清洁或者渗杂汗液,同样可能影响检测。
推荐方式:血溢出后擦掉第一滴,第二滴自然流出时再取样。如果血不够,轻轻按摩,避免大力挤压。
家用试纸对保存环境要求极高,受潮或暴露空气时间过长,检测灵敏度会下降10%-25%。部分用户喜欢提前拆开包装,图省事,实则是给血糖仪“添堵”。
建议:每次用后立即封口,储存在干燥避光环境。未用完试纸尽量一个月内用尽。
测前饮食、运动和情绪未控制:三大隐形“干扰者”

有些人早晨刚喝完甜豆浆就测,有人饭后立即检测,也有人激动或焦虑时测。研究显示,餐后半小时内测血糖,数值比空腹高出2~4mmol/L;剧烈运动、波动情绪前后,结果波动同样显著。
最科学的时机:首选空腹或餐后2小时内,测前保持平静,中途不剧烈活动。
针对上述问题,中华医学会建议,每次自测前做到这些:
规范洗手擦干:用温和肥皂彻底洗净,避免酒精残留。让手常保温暖,利于血液流畅。

选对采血部位和方法:优选“外侧无名指/中指”,采取第二滴血,避免频繁同一位置扎针。动作轻柔,按摩而非暴力挤压。
合理安排测量时间与保存:空腹、合理餐后、心情平静时采血。试纸一次只取一条,随用随封,避免潮湿高温环境。如果有特殊生理状态(如发热、感冒),也应记下特殊情况,利于后续医生分析。

直接可用自查表(建议收藏):
测前洗手、擦干;无名指或中指侧面,交替部位;擦掉第一滴血,采自然流出的第二滴;试纸随拆随封;餐后2小时内、情绪平稳。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收藏以备不时之需,转发给你关心的人。
参考资料:
《家里测血糖,这八件事要注意》,有来医生
《在家测血糖不注意这6点,血糖值就不准了!》,博禾医生
《如何测血糖更精准 自测血糖五妙招》,医问医答
《医生提醒:居家测血糖要注意这5点,不然血糖值就不准了》,网易健康
更新时间:2025-11-2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