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24 日的北京八宝山殡仪馆,大家在给杨振宁先生进行追悼会。

清晨的风带着凉意,却挡不住自发前来的人群。
一大早上,通往大礼堂的路上就排起了长队,有白发苍苍的老院士、抱着花束的高校学生,也有特意从外地赶来的普通民众,大家都为送别杨振宁先生而来。
9 点整,追悼会正式开始。礼堂外,中山大学教授们举着 “归故园丹忱,践家国初心” 的黑白色横幅,步伐缓慢而沉重。

礼堂内,杨振宁先生的照片静静摆在中央,温和的目光仿佛仍在注视着这个他曾奉献一生的世界。
花圈从门口一直摆到礼堂深处,每一个落款背后,都是一段与他相关的过往 —— 有共事多年的同事,有受他指点的学生,还有敬重他的各界人士。
莫言写下的 “大师归去,高见永存” 诗句,被印在悼念册的扉页;香港特别行政区馆长李家超送来的花圈,在微风中轻轻晃动。

吊唁的人们排成几列,依次向杨振宁先生鞠躬,有人忍不住红了眼眶,泪水落在黑色的衣袖上,无声却沉重。
而家属区里,翁帆站在最前面。她剪短了头发,一身黑衣衬得脸色愈发苍白,神色有点恍惚,像是很久没好好休息。
面对每一位前来慰问的人,她微微点头,那份藏不住的悲伤,让周围的人也跟着心头一紧。
这场本想低调举行的追悼会,最终成了一场跨越年龄、职业的集体缅怀。

人们或许与杨振宁先生素未谋面,但都因他的成就与品格而来,用最朴素的方式,向这位大师道一声再见。
在杨振宁先生离世前的日子里,有太多细节。

根据挚友的回忆叙述,大家才知道杨振宁先生离世前的那些日子,到底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百岁后,杨振宁有一场意外摔倒,那场意外摔倒让他脊椎骨裂,住院 85 天里,在这一段时间里,翁帆成了他最坚实的依靠。
为了不让他消耗过多精力,她严格控制探病时间,哪怕是亲近的朋友,也只能停留不超过一小时。
到了最后一个月,他听力几乎丧失,身体连翻身都困难,翁帆便找来一块白板,每天在上面写满关心的话、外界的问候,一字一句念给他听。

葛墨林院士探望时,曾看到这样一幕:杨振宁先生躺在病床上,虽然动弹不得,却努力抬起手,对着他比出 “OK” 的手势,还让翁帆传话,问候他的夫人。
那时的他,意识清晰,眼神里没有慌乱,只有一种历经岁月后的平和。
10 月初的 103 岁寿辰,他难得状态好转,能和大家简单互动,但被分享出来的那场现场照片里,始终没有他的身影。

如今再想,或许那时的他,早已察觉身体的变化,不想让大家看到自己虚弱的样子。
这些细节,拼凑出他最后的时光,也让翁帆的坚守与深情,变得更加具体。
提起翁帆和杨振宁的感情,过去总有各种各样的声音。

但在杨振宁先生的追悼会上,翁帆的样子,却让所有质疑都烟消云散。
那天,她站在家属区最显眼的位置,但是让大家注意到她的,不是因为身份,而是因为那份难以掩饰的悲伤。
苍白的脸上没有一丝血色,像是熬了无数个夜晚,整个人瘦了一圈,连平时打理得一丝不苟的头发,都显得有些杂乱。
她没有嚎啕大哭,却神色恍惚,似乎是在怀念着什么,那份压抑的痛苦,比放声哭泣更让人揪心。
看到她的模样,大家才想起,过去这些年,她一直默默陪在杨振宁身边。

他住院时,她寸步不离;他听力下降,她当他的 “耳朵”;他行动不便,她成了他的 “拐杖”。
最后那段日子,她用着白板和他交流的样子,或许不够浪漫,却满是烟火气里的深情。
有人说,爱情是轰轰烈烈的誓言,但翁帆让我们看到,爱情也可以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是在对方虚弱时,始终不离不弃的坚守。
追悼会上,她站在那里,就像一座桥,连接着杨振宁先生与这个世界,也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感情,从不需要用语言证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足以说明一切。
如今,送别已经结束,但翁帆的人生还在继续。

希望时间能慢慢抚平她的伤痛,带着杨振宁先生的期盼,好好生活下去。
这或许,也是对逝去之人最好的告慰。
参考资料:
挚友追忆:杨振宁去世前一个月都处于病危状态2025-10-23 23:20·京报网
杨振宁曾在百岁生日宴后摔倒,致脊椎骨裂在301医院住了85天,朱邦芬:翁帆为杨先生着想,其见客超一小时,翁帆就要终止
2025-10-20 00:00·大河报
葛墨林院士谈杨振宁先生的“遗产”
2025-10-23 21:48·中国新闻网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