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初,国共决战的胜负已经可以窥见一二。
与此同时,我党关于国民党“头等战犯”的名单也算“新鲜出炉”。
而上榜的卫立煌,在得知消息后,心里总是不踏实。
但他怕的不是自己身陷囹圄,而是远在安徽老家、已届八十五岁高龄的母亲。
为了保全家人,卫立煌不惜给朱德写下亲笔信。
那么面对这位“战犯”的泣血请求,主席又会给出什么回应呢?
说起卫立煌的经历,其实也是充满了坎坷。
早年,他出生在安徽的一个普通家庭。
五岁的时候,因为瘟疫和天灾,父亲和二哥相继去世,母亲双目失明。
生活的重担,一下子全都落到了大哥卫立炯的身上。
可尽管如此,家人还是将卫立煌送到了私塾读书,为其之后的军事生涯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时间很快来到1911年,受辛亥革命影响,卫立煌和大哥全都剪去辫子,前往参军。
虽然中途也遭遇了失败,但卫立煌始终没有放弃革命的念头。
1914年,他只身前往武汉军校,接受专门训练。
并在毕业后,南下广州,成为了孙中山的贴身警卫。
期间,卫立煌一直将其视作自己的人生偶像。
并从孙中山先生身上,接触到了不少先进思想,对革命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1926年,北伐战争开始,卫立煌随军参战,并逐渐崭露头角。
凭借着立下的赫赫战功,他迅速从团长晋升为师长,随即又担任副军长。
同时,卫立煌和蒋介石等人也有了更多交集。
北伐胜利后,国民党成为执政党,卫立煌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国民党的高级将领。
然而,在派系林立、关系盘根错节的政府中。
要想保证自己的地位不受动摇,还是得看自身的实力。
而卫立煌,自然也不例外。
作为一名将领,他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
不仅能够根据战场形势灵活调整战术,而且极其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联合作战。
像是1930年的中原大战中,卫立煌就曾亲率精锐,成功击退石友三的倒戈部队,解除了南京之围,为扭转战局提供了关键“一招”。
又或者在抗日战场上,卫立煌作为第二战区的前敌总指挥。
曾带领手下士兵,因地制宜,有效制止了日军进攻。
为国军大部队的集结争取了时间。
而也正是在抗战期间,卫立煌和我党结下了不解之缘。
起初,卫立煌对我党认知,和大多数国民党高官没什么不同。
觉得对方只是一群占据山头、装备简陋的乌合之众。
同时也是国民党政策下,必须要剿灭的心腹大患。
彼时在他眼里,党派之别,便是忠奸之分,不容置喙。
然而,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碎山河,当中华民族的存亡悬于一线。
我党的英勇表现,让卫立煌对这支队伍有了全然不同的印象。
自抗战爆发后,卫立煌作为第二战区副司令,就开始和八路军共同辗转山西地带作战。
正是在这片焦土之上,他第一次亲眼看到我军的真正模样。
就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之际,八路军却像一把尖刀,悄无声息插入敌后。
通过炸毁铁路、伏击运输队等行动,让日军的“治安战”变成了“治安难”。
同时,百姓们箪食壶浆,将自家的口粮送给八路军,并支持孩子去参军。
这种深厚的军民鱼水情,也是他在国统区从未看到的的景象。
而最让卫立煌感到震撼的,还是和周总理等人的交往。
彼此之间没有官场的繁文缛节,也没有派系的尔虞我诈。
尤其是和朱老总的接触后,卫立煌和其更是一见如故。
从抗日战略到游击战术,从家国情怀到个人理想,两人相谈甚欢,结下了深厚友谊。
在他们身上,卫立煌领略到了共产党人的风范和品格。
再回想起看到的国军内部腐败、派系倾轧和士气低落。
让他不由对比起双方差距,同时在内心质问自己,究竟在为谁而战?
而发生在1938年4月的延安之行,更是让卫立煌思想发生了彻底转变。
延安军民的团结与艰苦奋斗精神,给他带来了极大冲击。
同时,卫立煌也无比清醒地意识到。
要想真正赶走侵略者,挽救祖国,就得向延安学习。
在这之后,他和我党关系变得愈发密切。
但这种跨越党派的坦诚合作,却也让卫立煌遭到了国民党高层的猜忌与不满。
随着卫立煌与我党合作日益加深,他和蒋介石的嫌隙也在逐渐扩大。
虽然在抗战之初,两人关系确实不错。
蒋介石也一直将卫立煌视作自己的得力干将。
但众所周知,蒋介石用人素来推崇“三同原则”。
而卫立煌一不是黄埔出身,二非浙江人。
尽管资历深厚,但始终都被视为“杂牌”,难以真正进入核心圈。
再加上抗日时期,两人在联合我党共同抗日的问题上,有着严重分歧。
进一步加剧了两人间的矛盾。
直至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更是直接将卫蒋二人的矛盾摆在了明面上。
当时卫立煌被安排到了东北“剿除共匪”。
但他的内心,对蒋介石的内战政策充满了排斥与不认同。
所以在此期间,卫立煌采取的一直都是消极抵抗。
这让蒋介石是大为恼火。
所以在辽沈战役失败后,他直接将失败归咎到了卫立煌身上。
不仅下令将其撤职查办,还把他软禁在了南京。
直到1949年我党将国民党战犯名单公布,卫立煌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但对此,他却丝毫不慌,反而暗自松了口气,自言道:“我有救了”。
毕竟身处其中,卫立煌怎能不知。
这顶“战犯”的帽子,是我党对其最好的“护身符”,以迷惑蒋介石。
果不其然,趁着国民党内部松懈之时,卫立煌趁机逃往香港避难。
临行之前,他最放不下远在合肥老家的母亲和亲属。
无奈之下,他只能朝昔日好友,也就是朱老总写信求助。
不过朱老总也深知此事关系重大,并未擅自做主,而是将信送往了毛主席处。
毛主席看完信后,考虑到卫立煌在抗战中的贡献,以及曾对我党的帮助,同时也是出于对他个人的尊重,做出了最终指示。那就是保护卫立煌家人的安全。
整个过程简短有力,却将革命领袖的政治胸襟展现得淋漓尽致。
卫立煌收到消息后,更是颇为感动。
他明白,自己终究没有信错人。
在这之后,卫立煌对蒋介石展开多次批判,并公开拥护新中国。
直到1955年,他重新回到大陆,并在中央担任要职。
这位曾经的国民党将领,最终还是选择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事业,为自己的一生画上了圆满句号。
参考文献:
"国民党头等战犯"卫立煌为何1955年突然回大陆,人民网,2013年04月08日
卫立煌曾赞八路军能干:一连血战两千日军,环球网,2016-04-29
更新时间:2025-10-22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