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10点,儿子睡了,手机安静了,杭州某互联网公司运营总监陈琳终于拥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她轻触遥控选择智能床的“阅读模式”,背部被缓缓抬起到55度,腿部则微抬至30度,放松地看了半小时电子书,快11点了,切换到“哄睡模式”。
“躺平”的她感受到床垫微妙的高度调节,身体进入宛如失重般的放松状态,最后在轻柔的摇晃震动中入眠。
第二天早晨,刺耳的闹钟没有响起,取而代之的是上身被床垫缓缓托起,享受了一把温柔叫醒服务,陈琳打开手机App,显示“深睡眠时长比上周增加21%”。
最早出圈于2022年初北京冬奥会冬奥村,床体可升降调节,还配有按摩、升降、防打鼾、睡眠监测等诸多功能的智能床,近两年开始频繁“入驻”如陈琳这样的中产家庭卧室。
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中国智能床市场规模持续增长,预计到2026年接近40亿元。申万宏源也在研报中称,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头部企业竞相发力智能床垫品类,2025年有望成为智能床垫爆发的元年。
但对于更多普通消费者而言,智能床怎么就能“哄睡”了?动辄价格数万元的智能床,真的不是智商税吗?
这届中产,靠床哄睡?
北京2022年冬奥会时,智能床是被海外运动员当作“something incredible”分享给全世界网友的,原本那种宛如医院护理床的印象瞬间被清扫一空,成了很多人的“梦中情床”。
据悉,冬奥会后京东智能床品类成交额同比增长230%,就像有网友开玩笑说的那样,这种“ICU级别的体验感”着实有些吸引人。
陈琳最喜欢的智能床功能就是被冬奥运动员大夸特夸的“零重力”。
这种模式下可以模拟人在太空舱中零重力下的悬浮姿势,头部微抬,腿也被升至心脏高度,身体的压力被转移到床垫上,“整个人陷进床里又被撑起的感觉太好了,完全不想起身,特别解压”。
这时再来一个哄睡模式,在轻柔的震动按摩中,身体舒展,肌肉放松,智能床再模拟出婴儿摇篮式的轻微晃动,睡意快速蔓延,简直秒睡不是梦,都来不及玩会儿手机。
生活在上海的90后夫妻李李和歪歪也早就对智能床有所耳闻,最终在孕妇朋友的“安利”下,把商场里所有品牌的各种智能床挨个儿睡了一遍,最终搬了一台回新家。
歪歪在调试刚装好的智能床。图/小红书@李李歪歪de装修日记
当时最让歪歪心动的就是,智能床可以随心调节坐卧模式。现在可以舒服地躺在床上玩手机、看电视,睡前还能美滋滋地来个按摩和哄睡;以后孕期、坐月子时,智能床还可以帮助抬高腿部缓解水肿,助力起身,哺乳期也能给腰背更好的支撑。
再加上先生偶尔还有打鼾的问题,智能床在监测到鼾声后就能自动抬升床头10—15度,让他的呼吸更加顺畅,睡眠较浅的歪歪能够明显感觉到身旁的鼾声变小。
一想到自己有三分之一的人生要在床上度过,不管睡没睡着,歪歪都觉得为这张床花上一万多块钱还是有点必要性的。
要知道,这届年轻人在不想睡、睡不着、睡不好等睡眠难题上的困扰,有时候绝不亚于自家长辈,哪怕只是“葛优躺”,都要防着自己这把“老腰”是不是受得了。
不止一家智能床厂商相关负责人告诉有意思报告,除了老人、孕妇等对床具有功能性需求的特定人群外,越来越多关注睡眠健康,对科技产品接受度较高的中产、年轻人开始选择智能床产品。
智能床or电动床?
当消费者愈发期待获得优质的睡眠体验,对于床具功能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时,智能床又乘上了智能家居的东风,在近两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2025中国家电及消费电子博览会上的智能床产品。图/梁婷婷
原本更常见于酒店或养老社区的智能床,开始在线下家具城里占据越来越大的空间;哪怕是在线上,小手一按就下单一张大床回家的人也不在少数。
魔镜分析+数据显示,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期间,电动/智能床垫在主要电商平台上的销售额达到3.7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40.5%。
但另一个事实却是,看似很好睡,甚至自带哄睡功能的智能床,似乎并没有靠着自己的“智能”打动所有人。
歪歪已经睡了两个多月的智能床,最喜欢在睡前用语音控制打开“阅读模式”,不仅腰背很有支撑感,抬高腿部也能缓解白天久坐的压力。
但要说睡眠监测、鼾声监测、叫醒等复杂功能,最开始体验了几次,现在只是偶尔才会打开,“止鼾有一点效果,但我家又不是分区调节的智能床,有时还是会把我弄醒。至于其他功能,更感觉可有可无”。
陈琳的感受也很相近,特别是在监测睡眠这件事上,她更喜欢可穿戴设备,从智能手表到现在的智能戒指,24小时不离身的设备让她更有“安全感”。
至于睡眠质量有所提升这件事,陈琳觉得还是自己床垫选得好,和那个会动的智能床架似乎关系并不大。
这样说来,智能床的哄睡难道只是“哄哄”而已?对此,部分智能床厂商也有话要说。
床垫品牌慕思相关负责人表示,床具的智能化已经发展了数十年,但在消费市场,更多人接触到的产品仍是偏“电动床”这样的功能床,即通过床架底部的电机做床头或床尾的升降,实现腰腿部位的支撑。
但要说真正的智能床,除了具备抬升床头床尾、按摩放松这类基本功能,通过非接触式传感器实现心率、呼吸率、睡眠质量等监测分析外,更重要的是,能够持续学习与升级,针对使用者的身体情况做数据分析乃至相应的干预。
爱梦集团CMO冯宇飞结合实际的销售情况对有意思报告表示,公司旗下品牌舒达智能床的主流消费者更多是关注自己睡眠状况并期待在入睡难、打鼾等突出问题上有所改善的人群,而舒达智能床产品的睡前放松、摇篮哄睡和睡眠监测类功能都非常受用户欢迎。
他指出,舒达智能床不止是一张床,更希望为用户带来一整套的智能睡眠解决方案,也就是说,由智能底床帮助实现放松哄睡、睡眠监测等智能功能,舒适的床垫支持足够的深睡,而集成前沿算法的智能引擎则能够持续升级,满足用户更多的个性化需求。
“比如说哄睡,床会模拟摇篮轻柔摇摆,最多10来分钟就能让人睡着。而未来,当床监测到你睡着时,不仅能自动放平床体,甚至能发出指令让家中其他智能设备一起进入睡眠模式。”冯宇飞谈到。
这床,还是太“新”了
这也回到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目前的智能床还是一个处在发展初期的新兴品类。
舒达、慕思、喜临门、梦百合等传统床垫厂商,主推自有品牌舒福德的知名代工企业麒盛科技,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趣睡科技等互联网公司构成了当前智能床市场的主流玩家,而海尔等围绕智慧家庭体验的家电企业,也在智能床领域有所试水。
但面对庞大的睡眠市场,更多参差不齐的产品涌入,其中不乏只是普通床垫搭配带传感器和电机的床架就敢自称“智能床”的选手。
于是,“翻车”的床比比皆是。
小红书上有不少吐槽帖称,有些智能床基本能力就不过关,突然半夜加热把人热醒,或是突遇停电卡在当中;或是智能功能不够成熟,打鼾良久,止鼾干预才姗姗来迟,甚至是床上没有人,播放鼾声音频也能触发床的“抬头”。
更重要的问题是,不够好的产品带来不够好的体验,甚至出现“高价低配”的情形,以至于让很多人觉得智能床太像智商税,而自己似乎也并不需要一个那么聪明的智能床。
更何况,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功能的智能床价格着实不便宜。
陈琳的智能床已经用了一年多,仅是升降功能就让她觉得“很值”。可即便是在综合自己的预算后选购了性价比相对较高的某互联网品牌智能床,陈琳仍然为此花费了约一万三千元。
在她看来,更贵的智能床固然功能更多更花哨,但每多一种功能可能就多花近千元,对于普通消费者可能还是要体验过再决定,是不是真的要为此支付高溢价,“很多功能只是想象中的有用,可睡得好才是身体能感受到的有用”。
对于高价,业内人士也并不讳言。
慕思相关负责人表示,畅销款慕思智能床均价为2万—3万元。
她指出,慕思智能床以AI床垫为主体,除了本身的床垫成本外,更多的钱花在了智能算法、大数据分析以及相应原材料的研发上,而随着行业发展带来的规模效应,智能床或将出现进一步的降价空间。
图/电商页面截图
冯宇飞总结道,当前智能床市场渗透率偏低,供应链较为分散,核心技术部件成本较高,研发投入、数据安全投入都相对较高,再叠加渠道成本,导致智能床价格远高于传统床品。
他以手机作比,在功能机向智能手机发展的过程中,也经历过一段此智能非彼智能的阶段,而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规范,汰弱留强之后,终将回到产品和消费者体验至上的基础逻辑中,价格也将进入一个合理的区间内。
而在当下,不管是硬件与软件的高度适配,还是软件本身的升级与迭代能力,智能床要补的课还有很多。
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即使是相对高端的智能床产品在大众层面的适配能力依然偏弱,比如双人床上躺了三个人或是两个人横向躺下都无法实现精准调节。
“现在的智能床,还是更加适合有明确需求以及消费力的人群。”他说道。
更新时间:2025-05-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