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半导体最后堡垒,套刻测量突围,卡脖子难题硬刚美荷巨头

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块“硬骨头”,终于被摆上了台面。

光刻机大家都在关注,刻蚀机突破也频频刷屏,但很多人不知道,中国最卡脖子的,其实还有一块几乎全靠进口的设备——套刻测量机

这东西被称为“光刻机的伴侣”,没有它,芯片造不出,制程再先进也白搭。

目前全球市场上,KLA和ASML两家独霸90%以上的份额,中国大陆需求却占到30%。

换句话说,我们是大客户,却连个像样的国产替代都没有,完全受制于人。

随着AI和高性能芯片的爆发,这个隐形短板被无限放大,风险不容忽视。

为什么套刻测量设备这么要命?因为芯片不是一层就能造出来,而是几十上百层电路叠起来的。

每一层都必须精准对齐,误差超过几纳米就可能全盘报废。

28纳米工艺要求误差小于6纳米,到了5纳米,精度必须控制在2.5纳米以内。

测量设备本身还得做到0.6纳米以下的精度,还要保证每小时能检测150片晶圆,稳定性误差要压到0.3纳米。

听起来匪夷所思,但这就是半导体的残酷。

KLA凭着二十多年的积累,用图像测量技术牢牢卡住市场;ASML则靠衍射测量加上“买光刻机送套刻机”的套路,抢下三成份额。

存储厂爱KLA,逻辑厂偏ASML,但无论哪种,中国人只能买,没得选。

更扎心的是,国内前道量测设备国产化不足5%,而套刻设备几乎是零。

2024年光中国市场规模就有4.5亿美元,未来“十四五”晶圆厂投资过万亿,套刻设备需求接近90亿人民币。

如果还被卡住,整个产业链就等于在敌人手里捏着脖子,好消息是,国内有人在硬刚了。

无锡埃瑞微半导体设备公司,核心团队就是KLA上海研发中心出来的,原来主导过Archer 500的开发,经验全套带过来。

他们是国内唯一同时掌握图像测量和衍射测量两条路线的企业,不是单点突破,而是双手准备。

更值得一提的是,他们没走依赖进口零件的老路,而是选择跟国内供应商深度绑定,把技术和设计能力反哺供应链。

这一招,不光让关键零部件逐步国产化,还能把整个生态一起拉起来,这才是解决卡脖子最靠谱的方式。

目前,埃瑞微已经拿出第一代产品,能覆盖28-14纳米工艺,对标KLA的Archer 500,支持200/300毫米晶圆,核心性能已经对齐国际先进水平。

更重要的是,他们计划两年内推出7纳米以下制程的设备,这要是真上量,就是历史性突破,未来市场摆在眼前。

28纳米逻辑线每万片产能就需要3台套刻机,14纳米要3到4台,更先进的制程需求更密集。

AI算力芯片扩产一波波,80%的需求都集中在先进制程。

这个蛋糕,中国厂商必须咬下一口,否则永远被人牵着鼻子走。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09

标签:科技   堡垒   半导体   巨头   测量   难题   纳米   设备   光刻   误差   芯片   需求   中国   先进   国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