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信息来源:
https://www.reuters.com/world/us/republican-us-lawmakers-applaud-trumps-aggressive-china-software-proposal-2025-10-24/
特朗普政府正在推进一项可能重塑全球贸易格局的激进计划:对所有使用美国软件制造或运行的产品实施对华出口限制。这一方案若落地,将使从笔记本电脑到喷气发动机、从汽车到工业泵等几乎所有现代工业产品的对华出口都面临美国政府审查。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十月二十三日在白宫证实,这项提议已摆上决策桌,并表示可能寻求七国集团的多边协调。
这项前所未有的管制措施源于十月初中美之间的快速升级对抗。十月九日,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连续发布六项公告,大幅扩展稀土出口管制范围,不仅涵盖中重稀土、锂电池和超硬材料等关键物资,更首次提出"境外稀土物项"概念,要求任何含有中国稀土成分的产品在全球范围内转口时都需获得中国政府许可。特朗普次日即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将从十一月一日起对中国商品加征百分之百关税,并威胁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
面对这一可能引发全球供应链剧烈震荡的提案,共和党内部表现出罕见的团结支持。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会主席约翰·穆勒纳尔称赞特朗普的举措是"打击中国针对美国经济的掠夺性行动的关键步骤",强调这是"确保国家供应链、维护软件安全和保护美国人民"的必要措施。共和党参议员里克·斯科特同样表示全力支持,认为这是"保护美国创新、就业和国家安全的一大步",并称限制中国获取美国技术、软件和知识产权势在必行,因为这些资源"无疑会被用来对付我们"。
共和党议员对这一激进提案的拥护,反映出华盛顿政治精英层对华政策的深刻转变。过去数十年,美国对华科技管制主要集中在军民两用技术和尖端半导体领域,遵循相对克制的选择性原则。但当前的软件管制方案展现出完全不同的战略思维:通过利用美国软件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普遍渗透,将出口管制扩展至几乎所有工业产品。这种"全域封锁"策略标志着华盛顿已将对华竞争视为零和博弈,愿意承受可能的经济代价以遏制中国技术进步。
这一政策构想的法律基础是美国出口管制条例中的"外国直接产品规则"。该规则原本允许美国政府对使用美国技术或设备生产的外国产品实施管制,此前主要用于限制高端芯片和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如今特朗普政府试图将这一原则扩展至软件领域,覆盖从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到企业资源规划平台等广泛范畴。由于美国企业在这些领域占据主导地位,这意味着全球制造业将面临二选一困境:要么切断与中国市场的联系,要么彻底剥离对美国软件的依赖。
中国十月九日的稀土出口管制升级,被普遍解读为对美国长期技术封锁的对称性反制。新规不仅扩大了受管控稀土种类的范围,更创造性地引入"境外稀土物项"概念。这意味着即使是在中国境外加工的稀土产品,或仅含微量中国稀土成分的下游产品,在国际贸易中都需向中国商务部申请出口许可。这种将监管权延伸至全球供应链的做法,实质上复制了美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的逻辑,但针对的是中国拥有压倒性优势的领域。
中国控制着全球约百分之七十的稀土开采和百分之九十的精炼加工能力。稀土元素对电动汽车电机、风力发电机、精密制导武器和先进电子设备至关重要,而全球替代供应链的建设至少需要数年时间和数百亿美元投资。德国媒体报道显示,为获取稀土出口许可,部分德国企业已被迫向中国政府披露敏感的技术参数和应用信息,这正是北京通过供应链控制获取产业情报的战略目标之一。
北京的稀土战略展现出多层次的政策目标。首先,通过出口许可制度获取全球稀土流向和应用场景的完整数据,这对中国评估自身在关键供应链中的杠杆作用至关重要。其次,强制境外企业披露技术信息以换取出口许可,在某种程度上复制了美国通过实体清单和出口管制获取他国产业情报的做法。第三,通过选择性地批准或拒绝特定国家或企业的申请,北京可以对美国试图构建的技术联盟施加分化压力。
特朗普政府对软件实施全面管制的威胁,正是对中国这一对称战略的直接回应。但两者之间存在关键差异:中国对稀土的控制源于长期投资形成的产业优势和市场份额,而美国试图管制的软件产品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部署和使用。前者的执行相对直接,后者则面临技术可行性和盟友配合意愿的双重挑战。
贝森特强调将寻求七国集团盟友的协调配合,试图将美国的单边措施转化为多边技术封锁。然而这一目标面临严峻现实障碍。欧洲和亚洲盟友虽然在半导体等关键领域与华盛顿保持一致,但在更广泛的软件管制问题上缺乏共识。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制造业企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全面软件管制将直接威胁其商业利益。日本和韩国的电子和汽车产业同样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出口目的地之一,不太可能无条件支持可能引发北京强烈报复的政策。
七国集团虽然在稀土问题上已启动应对机制,包括推动成员国增加本土稀土开采和精炼能力,但这更多是防御性姿态,远非主动配合美国构建全面技术封锁。欧盟委员会正在推进"关键原材料法案",试图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但这一长期战略无法解决当前的紧迫困境。更重要的是,欧洲企业已在中国稀土新规下被迫做出妥协,这种现实压力使其很难同时支持美国的软件管制计划。
即使美国能够说服部分盟友加入软件管制,执行层面的技术挑战依然艰巨。与芯片制造设备等物理产品不同,软件的传播和使用难以有效监控。企业可以通过第三方渠道、开源替代方案或技术逆向工程等途径规避管制。更为关键的是,美国科技产业本身对广泛软件管制持保留态度。美国信息技术产业委员会此前已警告,过度扩张的出口管制将损害美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迫使其他国家加速开发替代技术,最终削弱而非强化美国的技术优势。
从全球经济角度看,软件管制与稀土反制的相互升级将加速供应链碎片化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此前研究显示,地缘政治驱动的供应链重组可能使全球经济长期增长率下降约百分之七。跨国企业将被迫维护两套独立的生产和技术体系,一套用于中国市场并剥离美国软件依赖,另一套用于其他市场继续使用美国技术。这种"平行供应链"模式将大幅增加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成本和合规负担,最终推高消费价格并降低全球资源配置效率。
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这场中美科技博弈的外溢效应同样显著。许多新兴经济体既需要美国的先进技术,又依赖中国的关键原材料和庞大市场。被迫在两个技术生态系统之间选边站队,将限制其经济发展的政策空间和技术选择。技术标准的分裂还将阻碍创新成果的全球扩散,加大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门槛,从长期看不利于全球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
当前的政策动向显示,华盛顿和北京都选择了通过展示实力来维护各自的战略底线。但这种相互升级的博弈逻辑缺乏明确的退出机制,双方都可能陷入"安全困境":为防范对手的潜在威胁而采取的防御措施,反而加剧了对手的不安全感,导致进一步的对抗升级。在这一背景下,寻求通过多边机制建立可预期的技术贸易规则,在保护核心安全利益与维护全球经济效率之间寻求平衡,显得尤为迫切。
更新时间:2025-10-2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