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岁大臣被赐死,断头饭吃了2块肉喝了3杯酒,皇帝看后:放了他

乾隆皇帝出了名的好面子,他常常以“明君”自居。但就是这位“明君”却做出了“以言治罪”的事情,也就是“文字狱”。


而且乾隆朝的“文字狱”和康熙、雍正时期不一样。

康熙、雍正是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属于不得已而为之。到了乾隆时期,清朝已经坐稳了江山,按理说已经不需要“文字狱”了,但是乾隆却因为“面子问题”,依然大搞“以言治罪”。


今天说的这个倒霉蛋名叫尹嘉铨,他就是因为得罪了乾隆,被“以言治罪”。不过有意思的是,原本死路一条的他,用了一招,侥幸保全了性命。


大臣想作死,拦都拦不住

尹嘉铨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亲尹会一乃是雍正、乾隆时期的理学大家,曾任工部侍郎,深受雍正、乾隆两位皇帝的器重。


在家学渊源的影响下,尹嘉铨的仕途十分顺畅。他很好地遗传了其父亲的优点,无论是做学问还是仕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

在学问方面,他虽然比不上其父亲,但是在当时也算是小有名气。他撰写的书籍就有几十种,其中最有名的当数《小学大全》。


《小学》是一部由名儒朱熹编撰的儿童识字启蒙书籍。而尹嘉铨的《小学大全》则是在《小学》的基础上添加了大量集注,使得内容更容易被理解。对于此书,就连乾隆皇帝都曾经称赞过。


而在仕途方面,尹嘉铨做到了大理寺正卿的位置,位列“三公九卿”之一。地位虽然不如其父亲,但是也差不太多,依然属于朝廷重臣的行列。


按理说,他能走到这一步,应该早成“老油条”了。做事滑不留手,一切求稳,绝不会犯错。

但是他在致仕后,不知道是大脑退化了,还是什么别的原因,总之开始作死起来。而且还是拦都拦不住的那种。


乾隆四十六年,乾隆皇帝巡游五台山,返回的途中经过保定。尹嘉铨的老家在河北的博野县,距离保定不算太远。


皇帝出巡可是大事,尹嘉铨就想去凑凑热闹,在皇帝面前露露脸。说不定还能得些赏赐。说白了,他就是想去“拍马屁”的。


但是没有圣旨,大臣是不能随意觐见皇帝的。何况他已经致仕,想去接驾都没有借口。

他冥思苦想一番,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写下一份奏章,让自己的儿子给乾隆皇帝送去。


奏章的内容就两件事:其一,请求给自己的父亲赐谥号。其二,则是请求让自己的父亲能在孔庙从祀。


清朝一直推崇“忠”和“孝”,尹嘉铨此举无疑是“孝”的体现。按照他的想法,乾隆皇帝一旦看到他的奏章,必定会被他的“孝顺”所感动,到时候自然要召见他。


到时候他再感恩戴德的一阵猛夸,皇帝一高兴,这赏赐自然少不了。而且到时候皇帝在给他父亲赐谥号,他又可以在别人面前吹嘘一番。

至于从祀孔庙,他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知道他爹不够格。他本来就是做做样子,关键是希望能被皇帝召见,其他的都是附带的。有则更好,没有也无所谓。


谁知道乾隆皇帝看到他的奏章后,非但没有召见他,还将其训斥了一顿:“无论是赐谥号,还是从祀孔庙,都是朝廷的恩典,岂是可以求来的?看在你是为了父亲的份上,孝心可嘉,这次就饶过你了。


其实乾隆已经把话说得很明白了,尹嘉铨的请求已经触碰了皇帝的逆鳞。不过看在尹嘉铨“一片孝心”的份上,加上君臣往日的情分,乾隆才放他一马。


按理说,事情到了这个地步,尹嘉铨也该知难而退了。就当无事发生。可是也不知道他怎么想的,竟然一再作死。

乾隆皇帝已经给了他机会,他却不珍惜,竟然又写了一份奏章。


这份奏章就更离谱了。他不仅坚持为自己父亲求赐谥号,还请求为包括他父亲在内的多人请求从祀孔庙。


这就属于“明知山有虎,偏往虎山行”。如果说尹嘉铨第一次上奏还是“不懂事”,那这第二次就是妥妥地作死了。


乾隆皇帝是什么人?那可是把权力和名声看得比性命还重的人。在乾隆看来,尹嘉铨的行为已经是在挑衅皇权,这是他无法容忍的。

自古以来挑衅皇权的人,有几个有好下场的?于是尹嘉铨注定要倒霉了,而且是倒大霉。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当看到尹嘉铨的第二份奏章时,乾隆皇帝第一时间发飙了。他在给奏章的朱批里写道:“竟大肆狂吠,不可恕矣!


足以看出乾隆皇帝当时有多么气愤。皇帝很生气,后果很严重。乾隆皇帝下旨将尹嘉铨关进了大牢,交由刑部处理。


而且乾隆皇帝还特意交代,要“从重治罪”。

刑部的人不敢怠慢,于是全都跑去处理尹嘉铨的案子。可是尹嘉铨这人只是好虚名,还真没做出什么太出格的事情。要实现乾隆皇帝交代的“从重治罪”,有些难度。


刑部尚书不敢擅作主张,于是前去请示乾隆皇帝。


这种事情也需要问我?那尹嘉铨不是喜欢写书吗?把他写的书还有藏书全都收上来,我就不信找不出问题。”乾隆皇帝没好气地答道。


刑部尚书立刻心领神会,皇帝这是要搞“文字狱”呀。

于是乎,尹嘉铨家中的藏书连同他所撰写的书籍,甚至他作过序的书籍,统统都被运到了刑部。


虽然刑部的人都是进士出身,但是毕竟不是专门研究文字的。术业有专攻,于是乾隆专门派大学士英廉会同数名翰林院的翰林来专门处理这些书籍。


这阵仗,足以看出尹嘉铨闯的祸有多大。


别说,翰林院的这帮人果然专业。短短半个月时间,就将近两千本书籍,1200分书信、书板全都看了一遍。还真被他们找出了不少问题。

比如尹嘉铨在《近思录》一书中,将其父亲连同张伯行、陆陇其、汤斌称作“孔门四子”。这对于学习儒家经典的读书人来说,是“大逆不道”的。因为“孔门四子”一般是指孔子的四名高徒,就这一句话,就足以处死尹嘉铨了。


此外,尹嘉铨在《尹氏家谱》中频繁使用“宗庙”、“宗器”、“建庙”、“入庙”等字样。并且称呼其母去世为“薨”。


要知道“宗庙”等字样,那是天子或者诸侯才有资格使用的称呼,而“薨”字也是诸侯才能使用的。尹嘉铨身为臣子,这些字眼都已经逾越了。往大了说,他这是有了不臣之心。


还有,尹嘉铨写了本《名臣言行录》。这原本也没啥,但是里面却有鳌拜、张廷玉等人。

鳌拜自不必说,那可是康熙朝有名的权臣。此人野心勃勃,早就有不臣之心。这种人怎么能算名臣?


至于张廷玉,乾隆对此人可是恨之入骨。可以说,这张廷玉就是被乾隆给整死的。结果尹嘉铨说张廷玉是名臣,岂不是说乾隆“有眼无珠”,不配做“明君”?


光这,就可以给他安一个“诽谤圣上”的罪名。


再就是,尹嘉铨在《多病徒传》中提到“子欲为帝者师”。也就是说他打算当皇帝的老师。

他一个臣子,何德何能,也敢当皇帝的老师?这是他想当就能当的吗?


类似的事情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总之,这一件件事情加起来,足够将尹嘉铨处死个十次八次了。


认怂是一门艺术

在这整件事中,乾隆和尹嘉铨的反应都十分有趣。


大学士英廉和刑部尚书建议将尹嘉铨给凌迟,没收全部家产,其所作书籍尽数销毁。至于其家人,16岁以上的男子处死,其余人等为奴为婢。

结果乾隆看完,却将凌迟改成绞立决。这可是比斩立决还要轻的处罚。虽然依旧难逃一死,但是在古人看来,意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至于尹嘉铨的家人,乾隆干脆免掉了他们的处罚。


乾隆的重心反而放在了与尹嘉铨有关的文字、书籍上,要求全部烧毁,一本不留。


最后干脆连绞刑都免了,过了阵子就放其回家了。

乾隆为何会这么做呢?这与尹嘉铨的反应有关。


原来,自从被下狱后,尹嘉铨知道自己难逃一死,他是真的怕了。于是他一改当初的做派,开始往死里认怂起来。


甭管问他什么,他都说自己才疏学浅,乱用典故、文字,自己就是个学渣,根本不知道自己写的东西到底是啥意思。


除了这些,他就只知道磕头,说自己罪有应得之类的话。

当乾隆听到这些话,扑哧一声笑了。他原本就是因为尹嘉铨挑衅皇权才生气,现在看到尹嘉铨为了活命一个劲认怂,完全不要面子了,心情好了许多。


这尹嘉铨也算是小有名气的儒士,现在却完全不要面子了。这对于他们这些读书人来说,比杀了他们还难受。


但是这还不足以让乾隆彻底放过尹嘉铨。就在临刑前夜,乾隆特意去了一趟大牢。


当时尹嘉铨正在吃断头饭。只见他吃了两大块肉,又喝了三杯酒,就放下了筷子。

乾隆好奇道:“最后一顿了,你怎么不多吃点?


尹嘉铨答道:“回万岁,一想到不能再为国家尽忠,为陛下分忧,臣就没心情吃饭了。臣此前是脑子进水了,才会做出如此离经叛道之事。陛下的恩情,臣只能下辈子再报答了。


乾隆的气原本就消了大半,听他说完这话,想起尹嘉铨和他爹当初在朝堂上的一幕幕,乾隆的气彻底消了。


他当即下旨:免死,放人。

尹嘉铨这才活着走了出去。


看出来了吗?有时候形势比人强,要勇于认怂,不要顾及什么面子之类虚的东西,反而能有一线生机。


尹嘉铨就是靠着认怂,才躲过一劫。当然,这其中可能也有乾隆皇帝顾及颜面,想要留下美名的原因在。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在不少场合认怂真的有用。


可惜的是,此事之后,尹嘉铨落下了心病,整天疑神疑鬼,担惊受怕的。结果不到一年,就把自己给吓死了。


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他要是不作死也就就不会有后面这么多事了。


参考资料:

《保定地方志-尹嘉铨》

百度百科《尹嘉铨》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5-06

标签:历史   断头   大臣   皇帝   乾隆   奏章   刑部   父亲   雍正   谥号   书籍   文字狱   孔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