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总理和财长
9月份特朗普政府突然采取“大手段”,通过穿透股权制裁将“实体清单”上的数千家中国企业列入制裁,引发多方关注。尽管中国三令五申警告美国不要一边谈判,一边对中国大肆追加新的管制,但美方对此视若罔闻。本月9日中国再度管制稀土出口,引发欧美行业“震动”,美国政府连续多天和中方提所谓的交换条件,中国至今都没有回应,美方已经准备联合G7加上欧盟对中国实施反击。
稀土产业
在这个时候,第一个欧洲国家却带头跳了起来。德国副总理兼财政部长拉尔斯·克林拜尔日前回应表示,德国不认同中国的做法,且当前正在密切关注局势;这位财长还空口无凭声称“中方最近的这些动作可能危及德国乃至欧洲的经济”,丝毫不提美国率先进行管制和破坏经济等一系列事件。但德国这边也没有用更进一步的言论表示他们要“这么做”,只是重复强调希望中美双方能够和平共处。
德国财长
稀土作为兼具军民两用属性的关键战略资源,对其实施出口管制是全球各国的普遍做法,并非中国特例。中国外交部与商务部多次明确表态,此次新规是依法完善出口管制体系的正常行为,具有非歧视性,不针对特定国家,且在实施前已向包括德、欧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通报。德国将合规的管制措施渲染为“经济威胁”,显然无视了国际规则的基本准则。事实上,中国仅对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用途实施管控,民用领域的合规出口申请均能正常获批。
稀土开采
分析认为,德国此次“率先发声”,并非单纯基于自身利益考量,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美国主导的集团政治裹挟。在华盛顿举行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上,德国与G7盟友共同表态“不认同中方做法”,而这一立场与美国财长贝森特“联合盟友应对中国”的呼吁高度呼应。这种协同表态,暴露了德国在对华政策上逐渐丧失自主判断的倾向。欧洲本是美国单边贸易保护主义的受害者,而德国在中美竞争中更应保持战略自主。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信强指出,以集团对抗挑战中国主导的稀土市场格局难以成功,这是有关键原因的。
德国总理和总统
近年来,德国自身不断强化对华限制性措施:2022年起实施严格的外资审查制度,多次阻止中国企业收购德国高科技公司;在半导体、5G等领域推进出口管制与设备拆除计划,将正常商业合作政治化。这些措施同样对中德经贸合作造成了实质性影响,但德国却将自身行为定义为“维护安全”,将中方同类举措歪曲为“经济威胁”。这种双重标准在供应链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德国一边呼吁中方保障其稀土供应,一边联合日本等组建“去中供应链”,推动稀土开采加工“本土化”;一边享受中国市场带来的投资收益,可谓是非常明显了。
更新时间:2025-10-2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