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0月2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台湾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殖民统治,获得光复,台湾人民历经50年的期盼,终于重归祖国的怀抱。然而,在长达半个世纪的黑暗岁月里,日本殖民者在台湾推行“皇民化运动”,强制普及日语,摧残中华文化,掠夺台湾的矿产、蔗糖、樟脑等战略资源,甚至强征台湾青年充当“兵补”和“军夫”,无数台湾同胞为反抗殖民统治献出了宝贵生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两岸同胞同仇敌忾,台湾同胞的抗日斗争成为中华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用鲜血和牺牲践行了“我们是中国人”的民族认同。

然而。刚刚光复时期的台湾面临着复杂的局势,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经济基础严重受损,民众生活陷入艰难,加之遭遇了大规模自然灾害的袭击,这个以产米著称的地区竟然发生了米荒,民众生活陷入困境,社会动荡不安。尤其是刚刚光复时采取的是行政长官制,由国军二级上将陈仪担任行政长官。由于他处理方式不当,引发了“二二八事件”,这也成为陈仪一生的痛。陈仪因“二二八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而提出辞呈,以承担相应责任。

鉴于“二二八事件”成台湾的影响,迫使国民党高层进行深刻的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随即取消类似于日剧时期的总督制的行政长官制,实行如大陆其它省份一样的成立台湾省政府,并任命魏道明为第一任省主席。

1947年5月16日,台湾省政府第一次挂牌,魏道明从老家江西赶赴台北,他梳着大背头,西装革履,胸前别着一枚旧式金属眼镜。他推门进省府那天,街头还残留着二二八事件后的慌乱气息。陈仪被撤,魏道明临危受命,心里明白这不是顶帽子的差事——他是来灭火的。岛上的风,夹杂着淡水河的湿意,吹得委员们的衣角直飘。魏道明到台湾任职的第一天,他用浓重的江西九江口音,发表的严正的演讲,他声称自古以来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人民通过八年血战换来的光复,是来之不易。如果少数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600万台湾人民和四万万中国大陆人民将不惜为之流血牺牲,坚决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魏道明维护中国领土主权、坚决反对“台独”的言行,在今天看来尤为可贵。

紧接着,魏道明推出四大招进行维稳:第一招是任命当地官员,魏道明点名13位委员,特意挑了7个台湾本地人进班子,林献堂、杜聪明这些人,一个管民政,一个抓教育,参议厅里小声议论:“咱本地人也能说话了。”这种场面,连台北街头的茶馆老板都能看出来,魏道明不是来强压的,他懂怎么用人心换安稳。

第二招是撤掉戒严,结束清乡行动,恢复交通管制。岛上的公交车重新开动,台北街头多了些做生意的小贩,这些为了糊口的商贩都欣喜地说:“日子总算活泛点了。”他又把专卖局改成公卖局,贸易局变成物资调节委员会,公营事业一点点往民营挪。本地商人悄悄请客,桌上聊得最多的就是希望能多赚点钱。

第三招是文化上修建各地孔庙,尊孔拉近台湾和大陆的情感距离,省城里有老人常念叨:“庙门修好了,咱还能祭孔。”同时,他利用自己留学和教学的关系,从内陆引进许多优秀教师,文化名人,开展讲学宣传,在台湾推进国语即普通话,得到了民众的高度认可。
第四招是千方百计促进经济稳定,成立生产事业管理委员会,统一管全省生产,推粮食增产,同时实行减租减息,让大多数佃农受益,使农村地区稳定,本地佃农在市集上谈论,“这回能多留点米,家里孩子不挨饿了。”慢慢地总算度过了难关。

魏道明的这几招在台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街上总算没再闹大,但是大陆战场越来越凶,随着辽沈、淮海战役打崩了国民党精锐,魏道明在台北办公时,每天都能收到加急电报,内容多是“局势危急,速报”。老蒋表面喊着死守,心里早就琢磨后路。日记里写,“非扔大陆烂摊,需找干净地再起”。台湾孤悬海外,易守难攻,成了老蒋的最后底牌。有人小声问魏道明岛上未来,他只是叹口气:“局势咱做不了主。”

魏道明在台湾当省主席的这些日子,拿他自己的话说是兢兢业业,事事亲力亲为,并没有出现什么大问题,他本人也进入人生的高光时刻,倘若按照这个轨迹发展下去,应该有不错的结局。谁知这个时候他的后院起了火,他的妻子郑毓秀陷入了贪污腐败的丑闻之中,原来,她在台成立了一个木材公司,在高产区垄断砍伐,那时台湾银行商汇紧,木材名列禁止出口,可偏偏有大批木材走“公路”, 倒卖从中谋取暴利,同时,在处理敌产方面,她转手卖给行贿的人。一时间,魏道明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贪污腐败的代名词。他在台所谓的“政绩”被这些丑闻吞没,仅当1年7个月省主席的他黯然退场,正所谓:权力的台阶越高,摔下去的疼越真。

无奈之下,魏道明和郑毓秀夫妻二人退出政坛,开始前往巴西经商,但经商手气不佳,因为无法回到大陆和台湾省,两人只能旅居美国,与朋友搓麻将度日,终日无所事事。可以说,这对夫妻的一生就像一部跌宕起伏的历史剧:前半生光芒四射,后半生平淡无奇。可换个角度想,他的一生又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多少人像他一样,从高峰跌落谷底,又默默无闻地谢幕。后来,他妻子郑毓秀客死他乡,但这对年轻时叱咤风云传奇夫妻的故事现在仍有人津津乐道。

魏道明,江西九江德化人,其实他的籍贯并不是现在的德化县,后来他那乡镇划归九江的柴桑区,因此,后来人又说他是柴桑人,他老家这地不知什么原因,经常都会改地名,浔阳,后来又叫江州、再后来又叫九江,唐代诗人白居易《琵琶行》“江州司马青衫湿”,指的就是这里。当时城的老地方赛湖村七里湖滩,东临七里湖,西依鹤问赛,发源于瑞昌青湓山的湓水自西向东流经城址注入长江。

魏道明故里
柴桑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人才辈出,写出“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的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故里就在这里,清朝末年的时候,魏道明就出生在这里的一个大户人家的家庭,他的父亲魏调元(又名魏文希),曾经读书考中秀才,但没有考中举人,所以并没有做官的资格,无奈之下只好回老家教书,根据他老家上了年纪的人回忆,他为人忠厚,在八角石教“泥巴馆”(九江土话),教几个毛孩子(穷人家)。魏道明母亲帮人洗衣服,她生了好几个孩子,魏道明是老大,有一个女儿叫魏德华,小时候孩子们都叫他父亲魏公公。
魏公公的孩子魏道明虽然其貌不扬,但有个特点就是非常会读书,成绩优秀,他父亲便把手送到洋学堂读书,会说会写多个国家的文字,这种懂外语的在民国初年可以算是稀有人才,后来他以优异的成绩后进入北京法文专科学校学习,于 1919 年赴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就读于法学专业。1925年,魏道明获巴黎大学法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中国留法博士。

就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期间,由于魏道明家里很穷,没有钱攻读更高的学位,就在这个时候,他认识了一名同样来自中国的学姐,年龄比自己大近十岁的郑毓秀,由于两人同修一个专业,而且她的学习成绩特别的优秀,各门功课都出类拔萃,很快就考上了法学博士,成为当时中国的第一个女法学博士。此时,郑毓秀对这个学弟也格外的关照,尤其是她考上以后,经常帮助他学习,辅导他的功课,尤其是她家庭非常有钱,全力资助他。就这样,两人由同学发展成好朋友,再从朋友逐渐发展为恋人。

这个时候,魏道明才知道郑毓秀大把的钱是怎么来的,原来,郑毓秀,又名苏梅,出生于广东广州府新安县西乡屋下村(今属深圳宝安区西乡街道乐群社区),她的祖父是当地富甲一方的地产商人郑姚,其生意遍布了京津地区。父亲郑文治,因祖父的庇荫得了清廷的一官半职,在户部供职,家境十分富裕,单一说郑毓秀在法国留学期间,她根本不同与一般留法的“勤工俭学”者,她在巴黎市区克莱松街六号有间十分宽敞的大屋,类似中国传统的三合院,还带着管家董五和厨子韩、李两女仆,其住所名曰“郑公馆”,座上宾客常满。

更让魏道明惊掉下巴的是,郑毓秀还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巾帼英雄,被人誉为“民国第一女杀手”。原来,郑毓秀从小就有种叛逆的思想,大概四五岁那会儿,家里人按照老规矩要给她缠足。在那个年代,大户人家的女孩子都得这么做,挺普遍的事儿。可郑毓秀偏偏不买账。她使劲儿闹腾,谁要给她缠足,她就张嘴咬人。家里的老人们一个个上阵劝说,好言好语、严厉批评都试了个遍。但不管他们怎么磨破了嘴,郑毓秀就是不肯改变自己的主意。“我死也不会缠足!就算以后嫁不出去,我也不干这事儿!坚决不!”我态度强硬,让长辈们都愣住了,你看我我看你,不知咋办。郑毓秀这小丫头片子,年纪轻轻的,动手打她吧,下不去手;开口骂她吧,又没啥用。他们真是没了辙。

郑毓秀就是不肯听话去裹脚,长辈们也没办法,只好作罢。那时候的郑毓秀还不知道,她这么一个小小的反抗,在那个时候的社会里,算是多大的一个突破和改变。说实在的,郑毓秀生来就是那种不怕权威的革命坯子。她13岁的时候家里为她与广东巡抚的儿子订亲,但当她打听到对方是纨绔子弟后,于是向父亲要求解除婚约。随后郑家搬至天津,入美国教会办的中西女校读书。此时郑毓秀结交下不少天津、北京的朋友,当得知革命党人在日本活动十分活跃的消息,她要求父亲同意她赴日留学,并加入了同盟会,加入了一个专门对付清廷大官的“拼命小组”“敢死队”,。在这个小组里,就她一个女中豪杰。到了1912年1月份,郑毓秀终于接到了头一个任务:要把清廷的头号人物袁世凯给解决了,结果这次行动失手没有成功。

后来,郑毓秀又参加暗杀清廷要员良弼的任务,她换了套方法,不再提前躲起来等人,而是决定“直接上手”。她打算先跟良弼套近乎,瞅准机会就把他给炸了。这个暗杀行动胜算挺大,但同样也很危险,要是撤退慢了一步,那可就得拿命来换了。那时候,彭家珍接下了刺杀的任务,他是郑毓秀姐姐的男朋友,彭家珍按照郑毓秀方案,在良弼家门口投放炸弹,果然一举成功,掌握兵权的良弼被刺杀去世,让喧嚣一时的清廷宗社党失去了主心骨,其他成员闻讯惊骇不已,人人自危,终作鸟兽散。满清宗室无人再敢坚持对抗革命政权。2月12日,隆裕太后就以溥仪的名义宣布退位。大清两百余年的封建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中国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郑毓秀因为那两次暗杀,在民国时期被大家叫做“第一女刺客”,但这远不是她故事的结束。要说郑毓秀的事迹里哪个最广为人知,最让人爱聊的,还得数她“用玫瑰当武器”的那段传奇。1914年那会儿,郑毓秀因为袁世凯政府的追捕,跑去了法国,并在巴黎大学读起了法政专业。一晃三年过去,她顺利拿到了巴黎大学的法学硕士文。巴黎和会时,郑毓秀以玫瑰枝条为枪吓退陆征祥更是传为佳话。

郑毓秀在巴黎大学拿到了博士学位。过了两年,她和男朋友魏道明一块儿回了中国,两人在上海法租界合伙搞了个律师事务所,开始接案子。时候,中国还没出现过女律师,郑毓秀算是开了先河。她手握两个博士学位,这强大的背景让她的律师事务所生意兴隆,像梅兰芳、杜月笙、黄金荣这些大人物,都是她的座上宾。郑毓秀凭借自己的能力,往往都能打赢官司,因此名噪一时。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离婚案了。郑毓秀作为孟的辩护律师,最终调解结果为梅付四万元赡养费给孟,这也算是给失落的孟争取到些许物质上的补偿。

郑毓秀除了律师工作外,还在南京国民政府担当了很多社会职务,比如上海审判厅厅长、上海临时法院院长等等。后来,帮助她的丈夫,协助他工作,使他一步一步上位,最后担任司法部次长、南京市长、驻法大使、台湾省主席等职务。这期间,可谓是夫唱妇随,配合得相当默契,照这样下去,郑毓秀本该有个特别灿烂的未来。

但是,这名曾经以刺杀推动清朝覆灭的勇者,开先河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律师的传奇人物,当了官有了权力之后,慢慢形成一个致命毛病,那就是贪钱。先是郑毓秀在担任上海审判厅厅长期间,就曾经和上海特区法院院长杨肇熉狼狈为奸,贪污公款。事后,遭到一名监察委员举报。“······数年以来,上海人民因受郑毓秀恶势力权残倾家荡产者若而人、负屈自杀者若而人。社会之道德陵夷、法院之人格扫地,皆郑毓秀杨肇熉等所酿成。”(当时那名监察委员举报郑毓秀的原文)一时间,郑毓秀被推上风口浪尖,成为贪污腐败的代名词。但郑毓秀对待此次举报,却是出国躲避,拒不出庭,于是这件事情后来就不了了之了。但之后,郑毓秀又因为生活腐败被人们所嘲讽。
这还不算,到了台湾之后,她再次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空前绝后,最后被去职,1954年,癌症病发,无奈只能切除左臂,保留性命。接下去的日子,郑毓秀疾病缠身,在5年后,也就是1959年12月16日,在美国洛杉矶去世,享年68岁。据说,当时郑毓秀离开中国台湾省时,还随身携带了一个箱子,那里面装着她一生的财富。

有人说魏道明读书靠郑毓秀家的钱得以完成学业,后来,又靠着郑毓秀的名气和关系网,一路打通人脉,由一名秘书,到秘书长、次长、部长,市长、再到省主席,从而官运亨通,特别在台湾掌权那一段,木材、商汇、批文样样灵,换成任何一个普通人能走到这步?玫瑰枝当手枪值得敬佩,可拖凉鞋踏着权力台阶就该装聋吗?最终因她贪污腐败把丈夫的省主席推下去,因此,后人说魏道明是成也妻子,败也妻子。

本来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郑毓秀和丈夫魏道明黯淡退场,这一变故如同暴风雨般猛烈,让她措手不及,原本璀璨的人生开始逐渐黯淡。尽管她努力挣扎,想要挽回局面,但终究还是未能逃脱命运的捉弄,年仅六十多岁就走了,美貌的荣辑芙,郑毓秀离世的时候,年龄本来比她小近十岁的丈夫魏道明正值壮年,很快,他就他娶了另一位夫人名叫荣辑芙。
这位荣家小姐非常漂亮,而且是颇有名气的民国名媛,特别是他的家庭背景深厚,荣家当年在旧上海众多豪门望族中首屈一指,被称为“面粉大王”“纺织大王”,在讲究门当户对的当年,荣家的朋友圈中,自然是非富即贵的望族。姻亲关系就从这种朋友圈中产生。荣家也不例外,子女的婚姻还是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其次,门当户对也最为紧要。美丽的荣辑芙后来在家人做主下,嫁给了当时的“蜜蜂大王”华绎之的长子华伯忠。然而,两人因感情不和,后来在香港离婚。之后,荣辑芙孤身一人去了美国,在那里与一位号称“豆腐大王”的华人结婚。最终,这段婚姻也没有维持多久,不欢而散。

后来,荣辑芙到了台湾,认识了魏道明,随后两人结婚,嫁给政坛人物以贵妇人的身份周旋于交际场合。我们从一张老照片中可以看出,站在最右侧的魏道明,那时已经年过花甲,但依旧精神矍铄,眉宇间有那种淡淡的忧伤;而身旁的妻子荣辑芙,端庄温婉,显得格外低调。从照片上看,他比妻子几乎是委一个头,看上去有些不般配,但总体还算协调。

不过,据史料上记载,魏道明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原因是他担任台湾“外交部长”,这一期间,每年都要亲往纽约联合国总部进行外交战。目的是想保住席位,结果是他所代表的台湾进行的外交战宣告失败。作为联合国宪章的签署者,五常的缔约人之一,他已经去职。而正是这一天,联合国第 1976 次全体会议上通过,“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代表是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安全理事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决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承认它的政府的代表为中国在联合国组织的唯一合法代表,并立即把老蒋的代表从它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上驱逐出去”。

这一天,同样有一张值得纪念的经典照片,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为团长、黄华为副团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代表团抵达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一次出席联合国大会。在被记者问到此刻的心情时,乔冠华仰头大笑说:“我现在的心情不是已经回答了你的问题了吗?”这一幕被记者抓拍下来,成为新中国外交实践的经典瞬间之一,与魏道明眉头紧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曾经风光无比的魏道明,他的人生前半段如同星辰般耀眼,辉煌岁月与落寞结局,令后人感慨万端。
更新时间:2025-10-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