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那些甘愿示弱、低头服软的人,往往杀伤力最强,千万别惹!


生活里我们总担着一股拧把劲:职场怕被当成“软柿子”,遇事总想着“争个明白”,连家人拌嘴都不愿先低头。


可翻开《资治通鉴》,从周纪到五代的千年故事里,最能扛事、最能笑到最后的,偏偏是那些懂“示弱”的人。


他们不是真的软,是把锋芒藏在温和里,把智慧融在退让中,看似不争,实则早把局面握在了自己手里。


01、卫青谦和避功,用“软姿态”筑牢权位根基


提起卫青,多数人只记得他是抗击匈奴的名将,却少有人知,他从骑奴到大司马大将军的路上,靠的从不是“硬刚”。


《资治通鉴》里记载着他的故事,故事的细节处藏着“示弱”的智慧。


他刚立下大败匈奴的战功时,汉武帝赏了他千金。换作旁人,或许会把赏赐留给家人、显耀功绩,卫青却把千金全分给了麾下将士;


从冲锋陷阵的校尉,到守营做饭的杂役,人人有份。部下劝他“留些给自家子弟”,他只说:“胜仗是大家一起打的,功劳哪能我一个人占?”


后来更惊险的一幕发生了:名将李广战死,儿子李敢认定是卫青调度失误,当着满营将士的面,挥拳揍了卫青。


换作任何一个手握兵权的人,怕是早把李敢治罪了,可卫青却按住了手下的人,严令“不许声张”。


往后见了李敢,他还刻意绕着走,有人替他抱不平,他才轻声解释:“我受陛下恩宠,本就遭人盯着;若和李敢争高下,要么让陛下为难,要么给朝堂添乱,这才是真的傻。”


也是这份“软”,让卫青避开了“功高震主”的陷阱:汉武帝信他不结党,将士服他不自私,连之前敌视他的贵族,也挑不出他的错处。


反观同期的霍去病,虽同样能打仗,却因行事张扬、不体恤士卒,哪怕英年早逝,仍留下“恃功而骄”的话柄。


就像在我们的生活里,总有人怕“让功劳”会被当成没能力,怕“受委屈”会被当成好欺负。可卫青的故事偏告诉我们:


真正的自保,从不是处处拔尖,而是懂得把光芒分一点给别人,把脾气收一收给自己。


你不争一时的风头,反而能攒下长久的人心,等需要支持时才会发现,那些你“让”出去的,早变成了护着你的底气。


02、郭子仪开门避祸,用“低姿态”护全家族安稳


中唐的乱世里,郭子仪是救大唐的“定海神针”,可越是功高,越容易招惹猜忌。可他化解危机的方式,连现代人看了都要叹一句“通透”。


最让人心疼的一次,是宦官鱼朝恩忌恨他,偷偷派人挖了他的祖坟。消息传到军营,部下们气得红了眼,纷纷请命“包围鱼朝恩的府邸,讨个说法”。


郭子仪却拦在营门口,拦住了要闹事的人。等他入朝见唐代宗时,不仅没提报仇,反而先叩首请罪:


“臣带兵多年,没能管好手下的士兵,偶尔也会惊扰百姓的坟墓。如今我家祖坟被挖,这是上天对我的惩戒,跟旁人无关,臣不敢怨。”


一句话,既给了皇帝台阶(不用在功臣和亲信间做选择),也断了鱼朝恩的坏心思,若鱼朝恩再敢动手,就成了“故意跟功臣作对”,反而会引火烧身。


到了晚年,郭子仪做得更绝:主动把兵权交还给朝廷,还把自家的府门拆了半截,改成敞开的样子。


路人经过,能清清楚楚看到府里的人在做什么,连卖菜的小贩都能随口说一句“郭将军今天在家看书”。


仆人抱怨“太没规矩”,郭子仪却笑:“我家子弟多在朝中做官,若大门紧闭,难免有人造谣说我‘闭门结党’;如今敞开大门,所有事都摆在明面上,谣言自然不攻自破。”


我们生活里不也有这样的时刻吗?家人误会你“偏心”,同事猜忌你“藏私”,越急着辩解,越像“欲盖弥彰”。


郭子仪的“退让”提醒我们:


有时候,不争辩比硬刚更有力,低姿态比高姿态更安全。你把自己放低一点,反而能让矛盾“落下来”;


你把日子过透明一点,反而能让猜忌“散掉”——这不是怂,是护着家人、护着自己的聪明。


03、蔺相如避廉颇,用“缓姿态”守住国家大局


战国的朝堂上,蔺相如和廉颇的“将相和”,早成了千古佳话。可少有人想:若蔺相如当初跟廉颇硬刚,赵国会不会早被秦国灭了?


《资治通鉴·周纪四》里,藏着这段故事的关键,蔺相如的“低头”,从不是怕,是看得更远。


蔺相如本是宦官缪贤的门客,因“完璧归赵”从秦王手里夺回和氏璧,又在“渑池会盟”里替赵王保住尊严,两次立功后,被封为上卿,职位竟比老将廉颇还高。


廉颇咽不下这口气,公开跟人说:


“我打了一辈子仗,守着赵国的疆土,他蔺相如就靠耍嘴皮子,凭什么位在我之上?我见了他,必当面羞辱他!”


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没生气,反而开始“躲”:


上朝时,他总说自己生病,避开和廉颇争“谁先谁后”;出门时,只要远远看到廉颇的车马,他立刻让车夫绕道走。


门客们都觉得委屈,凑在一起劝他:“您如今是上卿,跟廉颇平起平坐,何必这么怕他?”


蔺相如却反问他们:“你们说,廉颇将军和秦王比,谁更厉害?”众人答“自然是秦王”。


蔺相如接着说:“我连秦王都敢当面怼,怎会怕廉颇?可秦国之所以不敢打赵国,不就是因为有我和廉颇一文一武?


若我们俩闹起来,轻则两败俱伤,重则秦国趁机来打,赵国就危险了。我让着他,是先顾国家,再论私仇啊。”


这话后来传到廉颇耳里,他当场红了脸,光着上身、背着荆条,亲自去蔺相如府里请罪。


两人手拉手成了生死之交,往后多年,秦国怕的就是“赵国有将相和”,再也不敢轻易来犯。


这犹如我们的团队里,有人争职位高低,有人抢功劳大小,闹到最后,不仅事没做好,还把人心散了。


蔺相如的故事警示我们:真正的厉害,不是赢了某个人,而是要护得住整个局。


你让一步,不是输了面子,是赢了大家的信任;你缓一缓,不是没底气,是看得比别人更远,能顾全大局的人,从来走得最稳、最长久。


04、写在最后


曾国藩说“话要软着说,事要硬着做”。让我懂了;


《资治通鉴》里“示弱”的真意:它不是教我们藏拙,不是教我们耍心机,是教我们在急流里稳住脚步,在纷争里护住初心。


卫青的“软”,是不贪功、不斗气,护住了自己的权位;郭子仪的“软”,是不记恨、不辩解,护全了家族的安稳;


蔺相如的“软”,是不顾私仇、先顾大局,守住了国家的未来。他们看似低头,实则早已站在了更高的地方。


《资治通鉴》教我们的“示弱”,是过日子的智慧:


真正的赢,不是一时的风头,是一辈子的安稳、体面,是笑着走到最后的从容。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0

标签:历史   杀伤力   最强   秦国   秦王   资治通鉴   故事   姿态   将士   私仇   家人   功劳   安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