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躺平不是懒,而是身体的防御模式!很多家长第一步就错了

提到孩子“厌学躺平”,不少家长的第一反应是焦虑,可很少有人想过:为什么本该活泼好动、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会主动选择“放弃”?

一、孩子的 “躺平”,是对 “失控环境” 的本能防御

从心理学角度看,孩子的这种“躺平”,或许不是堕落,反而是一种隐藏的智慧,他们在用最无奈的方式,保护自己被压抑的生命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家长误以为孩子厌学是“怕吃苦”“没毅力”,但真相往往更让人心疼,孩子抵触的不是学习本身,而是让他们“失去自主”的环境。

在家庭和学校里,无处不在的控制像一张网,慢慢收紧孩子的生存空间,而“躺平”,就是他们挣脱不开时的“自保”,在家庭中,这样的场景太常见。

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周末排满了兴趣班,早上钢琴课,下午绘画班,晚上还要练奥数,却从没问过孩子“你喜欢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有当孩子表达抗拒,得到的往往是“我都是为你好”“你就是懒”的否定,孩子慢慢发现,自己的想法不重要,感受没人在意,连“休息一会儿”都成了奢侈。

到了学校,这种“失控感”会更强烈,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喝水,什么时候上厕所,甚至写作业的顺序、坐姿是否标准,都有严格规定。

在这种高度“被安排”的环境里,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需求被不断忽视,慢慢内化出一种认知:“我不用有自己的想法,反正说了也没用。”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生命力长期被压抑,“躺平”就成了最省力的防御,既然怎么做都不对,不如什么都不做,至少能少受点指责。

二、“不想学”的背后,是“学了也没人看见”的失望

孩子的世界很简单:如果努力能被看见,付出能被认可,他们会愿意一次次尝试,可如果无论怎么做,都得不到肯定,甚至还会被挑剔,他们就会慢慢失去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种“失望累积”,也是孩子选择“躺平”的重要原因,有个妈妈曾分享过这样的经历:她的儿子以前很喜欢画画,每次画完都兴冲冲地拿给她看。

可她总觉得“还不够好”,一会儿说“颜色涂得不均匀”,一会儿说“构图太乱”,还建议孩子“不如去学编程,以后更有用”,后来孩子再也不主动展示画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放学回家就躲在房间里玩手机,直到有次她无意中看到孩子的画本,里面画满了“没人喜欢的我”,才突然明白:孩子不是不爱画了,而是怕了,怕自己的热爱,再次被否定。

这种“努力无果”的失望,会让孩子慢慢放弃尝试,选择“躺平”至少能少受点伤害,这种“知难而退”,不是懦弱,反而是孩子在保护自己仅剩的信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读懂孩子的“智慧”,家长要先放下“控制欲”

孩子的“躺平”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家庭和学校教育中的问题,想要帮孩子走出困境,家长首先要做的,不是“纠正”孩子,而是读懂这份“自我保护的智慧”。

用尊重和理解,帮孩子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掌控感,心理学家德西和瑞安提出的“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当人感受到“自己能做主”时,会爆发出更强的内在动力。

图片来源于网络

对孩子来说,这种“自主感”不需要多么宏大的选择,从生活小事就能建立,比如孩子放学回家,不用直接命令“现在必须写作业”,可以问:“你想先写数学,还是先写语文?”

看似简单的提问,却能让孩子感受到“我的想法被尊重”,有个家长尝试后发现:以前孩子写作业要催半天,现在会主动说“我想先休息10分钟,然后写作业”,效率反而更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再比如周末安排,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列清单:“我们周末有3个小时空闲,你想去图书馆,还是去公园放风筝?”让孩子参与决策,他们会更愿意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这种“小自主”积累得多了,孩子会慢慢找回“我能掌控自己生活”的信心,自然不会再用“躺平”来对抗。

而孩子选择“躺平”,往往是因为“没人懂自己”,当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比如因上课喝水被老师批评,或是和同学闹了矛盾,家长的态度至关重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很多家长习惯站在“权威”这边,说“老师批评你肯定有道理”“你是不是哪里做错了”,这样的回应,只会让孩子觉得“连爸爸妈妈都不站我这边”,更不愿意敞开心扉。

真正有用的做法,是先共情孩子的感受,先认可孩子的情绪,再慢慢听他说事情的经过,而不是急于评判对错,当孩子感受到“我的委屈有人懂”,就不需要用“躺平”来封闭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当他们知道“有人站在我这边”,才会有勇气重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回到开头的问题:为什么说孩子厌学躺平是一种“智慧”?

因为这份“消极抵抗”背后,藏着孩子对“自我边界”的守护,对“被尊重”的渴望,他们不是不懂“努力的重要性”,而是在努力被否定、需求被忽视后,选择用最无奈的方式保护自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每个孩子都有向上的本能,就像种子总会努力钻出土壤寻找阳光,家长要做的,不是用“应该怎样”的标准去压制孩子,而是为他们松绑,给孩子一点自主选择的空间。

多一点倾听和共情,让孩子知道:“你的想法很重要,你的感受我在乎”,当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那份被压抑的生命力自然会重新舒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会主动走出“躺平”的保护壳,重新拥抱学习和生活中的美好,毕竟,真正的教育不是“逼孩子向前跑”,而是帮孩子找到“自己想跑的方向”。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0-15

标签:育儿   厌学   家长   身体   模式   孩子   图片   网络   努力   想法   主动   自主   智慧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