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检报告显示有脂肪肝?”36 岁的李先生望着报告单,不禁叹气。身为某文化公司策划总监的他,每日应酬至深夜,啤酒肚早已悄然出现。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脂肪肝患病率已达39.1%。
中医认为,脂肪肝属于“胁痛”“积聚”范畴,与现代人“久坐伤脾、过食肥甘”的生活习惯紧密相关。脾胃运化失常致精微不布,肝失疏泄则气机瘀滞,最终形成“因胖生瘀,瘀久化毒”的恶性循环。临床上可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防治。
逆转关键:生活方式干预
1. 饮食调养
地中海饮食本地化:用杂粮饭替换白米饭,清蒸鱼代替红烧肉。
中医食疗方:四神汤(山药、莲子、芡实、茯苓)可健脾祛湿,玫瑰花茶能疏肝解郁。
控制技巧:晚餐吃七分饱,用乌龙茶替换含糖饮料。
2. 运动处方
每周进行150分钟快走,外加2次力量训练(如靠墙静蹲)。
办公室微运动:每小时起身做扩胸疏肝操。
八段锦精选:“调理脾胃须单举”每日练习3遍,有助于气机条达。
3. 体重管理黄金法则
年减重5%~10%,可改善肝脂肪变。
推荐“211 饮食法”:每餐摄入2拳蔬菜、1拳主食、1拳蛋白质。
4. 中医点穴辅助
每日按压丰隆穴(祛痰湿)3 分钟。
中医外治小妙招
1. 穴位贴敷
将苍术、陈皮各10克研成粉末,用醋调匀后敷贴于期门穴(乳头下第6肋间隙),睡前贴敷8小时,连续使用4周可见成效。
2. 中药泡脚方
用艾叶30克、红花15克加水煮沸,加入温水调至40℃后泡脚20分钟,能促进代谢废物排出。糖尿病患者需谨慎使用。
3. 耳穴压豆法
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肝、脾等耳穴,每日按压5分钟,可改善腹胀、食欲不振等症状。
西医治疗常用维生素E等药物,以改善肝细胞损伤;中医则根据患者体质辨证施治,湿热内蕴型用茵陈蒿汤加减,肝郁脾虚型用逍遥散调治。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病感染性疾病科 詹敏 实习编辑 李今越
来源:大众卫生报
更新时间:2025-10-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