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吹上天的4种保健食品,实则坑钱又伤身,劝告父母:谨慎购买

赵阿姨今年60岁,退休后迷上了“健康养生”,可最近她总感觉人越来越“虚”,钱包却越花越薄。社区小区群里,动辄都是某某胶囊“抗癌防病”、某某粉“通血管降三高”的分享,每次阿姨都怕错过“健康捷径”,便买了不少。前不久,赵阿姨体检血糖反倒升高、胃也时不时胀痛,令家人心生疑虑。她开始动摇:究竟这些“被吹上天”的保健食品真有奇效,还是只是换了个马甲的“智商税”?更令人困惑的是,为何朋友圈好评一片,专家却频频警告?你知道,最“坑”的那4种,父母一定要擦亮双眼吗?

其实,许多保健食品的“神奇功效”,往往来自动人的广告与口口相传的误解,而忽略了科学证据。有些产品不仅无益于健康,反而可能带来隐患。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4种最常被吹捧的保健食品真相,看看专家和权威机构是怎么说的。

是不是你家也有类似“购物热情高涨”的长辈?劝他们理智消费、慎重选择,也许就是今年守护健康的最关键一招。

保健食品真的那么神?专家还原真相

首先要明确一点:保健食品不是药物,更不是万能灵丹。据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截至2023年底,中国注册在案的保健食品超过18000种,却没有一项可以替代真正规范医疗治疗。有研究显示,仅12%的保健食品有足够科学证据支撑其功能宣称,大多数所谓“特效”,都停留在动物实验甚至实验室层面。

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The Lancet)多次发表声明指出,普通人群无需额外服用保健品,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才是基础。世卫组织(WHO)也反复强调,部分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等产品非但补不上健康短板,过量反而有风险。

我们市面上最常见、销售量巨大的4类保健食品,为何总被吹嘘到天上去?背后又有哪些健康隐患?每种都关系到千家万户,看完或许你会虎躯一震!

“抗癌神药”?灵芝孢子粉的误区全解析

灵芝孢子粉一直被冠以“抗癌防老,小病不断”的美誉。家里老人常对它深信不疑,甚至舍得几千元一盒。

但2022年北京协和医院营养科专家指出,截止目前,并无高质量临床试验证实灵芝孢子粉能有效抗癌或提升免疫。中国医学科学院梳理了近80项灵芝相关研究,约76%证据属于“可能有帮助”,但明显缺乏确切支持。

部分灵芝孢子粉还存在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长期高剂量摄入,肝肾负担可能增加12%-18%。更别提价格虚高——一份市场调查显示,灵芝孢子粉的溢价达3-6倍,真功效却远不如日常一盘菌菇蔬菜。

高钙保健品≠骨骼稳固,补钙误区早了解

中老年人骨质疏松话题火热,各种“钙片+维D咀嚼片”层出不穷。街头药房、电视广告都在强调“骨头嘎吱响,多半缺钙”。

事实却更复杂。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最新指南指出,只有确诊低钙或骨质疏松人群才需补剂。否则摄入过量,肾结石风险可提升15%-20%。哈佛大学一项12年跟踪研究也发现,单靠高钙保健品无法逆转骨密度下降,反而可能导致动脉钙化,长远看来有害健康。

而优质钙来源早已写在“食物成分表”里: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海产品等天然食物,吸收率更适合东方人体质。买来堆在家里的高钙片,不仅没啥用,反倒浪费钱。

蛋白粉没必要“盲喝”,用错伤肾得不偿失

蛋白粉被包装成“中老年营养补充神器”,有人甚至迷信健身人群的饮食方式,把蛋白粉当作日常食品加入早晚餐。

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综合分析了中国50岁以上人群健康状况,给出的建议是:“健康成年人从正常膳食中摄取蛋白质,足以满足绝大多数人需要。”只有重病、消瘦、消化吸收障碍患者才需遵医嘱补充。

蛋白粉摄入过多会增加肾脏负担,尿蛋白水平升高,对已有慢性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尤其不利。调查还发现,市售蛋白粉品类复杂,有的甚至蛋白含量夸大,“无糖”标识下实为添加剂甜味剂超标。专家提醒,若非特殊需要,不建议购买“送礼”型高价蛋白粉。

降糖保健茶:“喝一喝血糖就降”?远离伪科学陷阱

糖尿病、糖耐量异常人群剧增,网络上各种“降糖茶”“降糖粉”火爆。但中国疾控中心公开声明,这类饮品所含苦荞、桑叶、黄芪等成分虽有一定降糖辅助作用,但远不足以取代正规药物治疗

多项随机对照临床发现,市售降糖茶整体血糖下降幅度仅为2%-5%,而且波动大、重复无效。最严重的,是个别号称“特效”的保健茶还非法添加降糖西药成分,曾有多起因过量“降糖”引发低血糖昏迷、急性肾损伤的案例。

医生提醒,中老年人听信保健茶降糖,贻误正规管理,糖尿病并发症风险提升21%,适得其反。

父母买保健品,这样做更安全有效

选购保健品前,一定要牢记三大原则

分清保健食品与药品界限。保健品不能治病、不能用来代替药物和其他正规干预。

咨询医生,根据体检和实际健康需求进行补充,切忌“道听途说”盲目跟风。

优先选择天然食物补充营养规律作息、控制体重、三餐均衡才是养生长远之道。

如确实需选购,认准国家批准文号、合格标签,避免高价推销、夸大宣传。

结语

许多所谓“神奇保健品”的背后,都是商家营销和误导,为了抓住人们的焦虑与期待。真正能守护健康的,是科学饮食、规律作息和合理锻炼。不被虚假宣传收割智商税,才是给父母最好的关心。

每个人体质和实际情况都不一样。如有疑虑或特殊健康需求,请务必前往当地正规医院,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获取针对性建议。保健食品不是快速通道,科学理性,才是健康的底色。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柳叶刀》关于营养补充剂的大规模人群研究报告(The Lancet, 2019)
3.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保健食品有效性审查”会刊
4. 《世卫组织合理养生指南(2023年版)》
5. “灵芝孢子粉临床安全性及有效性评价”,中国医学科学院,2022
6. “高钙补充剂与心血管风险关联研究”,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21
7. “蛋白粉摄入与肾脏健康随机对照实验”,中华医学会营养学分会,2020
8. “降糖保健茶非法添加西药事件通报”,中国疾控中心,2022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9-29

标签:养生   劝告   保健食品   谨慎   父母   健康   保健品   蛋白粉   中国   人群   营养   中老年人   专家   哈佛大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