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西征为何偏要在赛里木湖修48座桥?


本 文 约 4400 字

阅 读 需 要 14 分 钟


撒贝宁一句“赛里木湖你都没去过,白活了”,让赛里木湖再次登上热搜。


坐落于天山西段、准噶尔盆地西南缘的赛里木湖,像一颗高悬的蓝宝石,镶嵌在西部高原的脊背之上。赛里木湖湖面海拔2073米,面积约458平方公里,湖水清澈见底,如一面天然的明镜。


赛里木湖来源于蒙古语赛里木淖尔,意为“山脊梁上的湖”。因清代设有鄂勒著依图博木军台(即三台),又名三台海子。


雪山环绕,绿地绵延,花海灿烂。无论寒冬酷暑,这片湛蓝湖水四季各具风情,吸引着无数游客“打飞的”奔赴,只为一睹祖国西北的自然奇观。


撒贝宁表情包。国历君自制图

这枚高原明珠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记忆?


赛里木湖的由来


“像万山中镶嵌着一块银元,像草原上飞落下一片蓝天。”在哈萨克族民间流传的长诗中,赛里木湖是一段动人爱情的结晶——传说赛里木湖是由一对为爱殉情的年轻恋人的泪水汇集而成的,这不仅为赛里木湖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也寄托着草原民族对爱情的诗意想象。


传说之外,地理学家揭示了赛里木湖形成的科学机理——赛里木湖属构造陷落湖。一般认为天山山系晚近地质时期最强烈的一次抬升,发生于晚第三纪末至第四纪初,赛里木湖附近地带现今的山体,主要也形成于这个时期。湖区山体在这次大幅度隆起抬升过程中,伴随着区域内构造断裂的强烈活动,从而产生岩层错断陷落而形成湖盆,这就是距今两三百万年前后赛里木湖的雏形。


赛里木湖风光。来源/新疆博州赛里木湖景区微信视频号

不过,新疆整体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为何能孕育出如此广阔的高山湖泊?这一异常现象源于其所处的中纬度西风带迎风坡位置。大西洋暖湿气流一路东行,在天山遇冷凝结,形成降水落入湖中。加之雪山融水源源不断注入,才使这片高山湖泊得以在干旱大地上常年盈满。因而有人用诗意的语言称这片湖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


天山北道的重要枢纽


在古代,赛里木湖虽不如阗池(今伊塞克湖)、蒲昌海(今罗布泊)那般引人注目,却是丝绸之路天山北道上的重要驿站。早在汉代,湖畔已有牧民逐水草而居。塞种、乌孙、突厥等民族在此放牧射猎、繁衍生息。


西汉张骞凿空西域后,中西交通日益频繁,赛里木湖作为通道节点的地位不断上升。唐贞观十四年(640),唐军平高昌,在天山北麓设立庭州(今吉木萨尔县),与伊州(今哈密)、西州(今吐鲁番)并称“三州”。


依669年唐朝地图标注的“三州”位置。来源/《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庭州是唐在天山以北的政治、军事重镇,地处天山北麓。从庭州向西,沿途的弓月城、阿力麻里城、北庭和碎叶都是丝绸之路主干道上的重要枢纽。《新唐书·地理志》记录了由北庭经弓月城到碎叶的路线:


又经黄草泊、大漠、小碛,渡石漆河,逾车岭,至弓月城。过思浑川、蛰失蜜城,渡伊丽河,一名帝帝河,至碎叶界。又西行千里至碎叶城。水皆北流入碛及入夷播海(今巴尔喀什湖)。


经过学者考证,弓月城在今伊宁县附近的吐鲁番于孜古城,思浑川即霍尔果斯河,往弓月城的路线与现代的交通路线相符。赛里木湖在弓月城和阿力麻里城以北,从精河县向西经过赛里木湖的路线仍然是进入伊犁的主干道之一。

依669年唐朝地图标注的碎叶、弓月城等地位置。来源/《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辽金时期,西夏控制了河西走廊,商旅西行多取到漠北。成吉思汗西征时,专门整修了金山(今阿尔泰山)和天池(今赛里木湖)附近的险峻山路,架设了“四十八桥”,使这条天险变为通途。元代对这条道路的记载明显增多,其中最著名的访客当属全真教的丘处机。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影视剧《成吉思汗》


1220年,73岁的丘处机应成吉思汗之邀西行。《长春真人西游记》详细记录了这次旅程:从山东莱州的昊天观出发,经过潍阳(今潍坊)、青州先到燕京(今北京),出居庸关,北上至克鲁伦河畔,越过蒙古高原的杭爱山,抵达金山(今阿尔泰山)东侧的镇海城(今科布多东南),再过阿尔泰山,经过准噶尔盆地抵达回纥城(今吐鲁番东),沿天山南路西行到赛里木湖东岸,再南下到达兴都库什山西北坡的大雪山行在(八鲁湾行宫)


书中将赛里木湖称为大池、天池,并生动描绘了周边景象:


晨起,西南行约二十里,忽有大池,方圆几二百里,雪峰环之,倒影池中,师名之曰天池。沿池正南下,左右峰峦峭拔,松桦阴森,高逾百尺,自巅及麓,何啻万株!众流入峡,奔腾汹涌,曲折湾环,可六七十里。


“晚抵阴山前宿,又明日,复渡四十八桥,缘溪上五十里,至天池海。”


归程时,丘处机再次经过了这里,足见其印象之深。


国历君自制表情包。来源/影视剧《射雕英雄传》


耶律楚材跟随成吉思汗西征时也曾路过赛里木湖。据考证,他到不剌城(今博乐附近)后,转向赛里木湖,与丘处机路线相合。耶律楚材在《西游录》中亦写道:


“不剌南有阴山,东西千里,南北二百里。其山之顶有圆池,周围七八十里许。既过圆池,南下皆林檎木,树阴蓊翳,不露日色。”


元朝人常常把新疆的天山称为阴山,由此分析,耶律楚材所说的圆池就是赛里木湖。


1255年间,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出使蒙古,经中亚进入新疆,其游记《海屯行记》中提到的普剌城P’ulad,波斯语意为“钢”)普遍被认为是耶律楚材所说的不剌城。过普剌城,海屯一行人转向苏特库耳(Sutk’ol,乳海)——即赛里木湖。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也记载,蒙古将领在苏特库耳附近的普剌城交战的历史,与耶律楚材互为印证。


赛里木湖风光。来源/新疆博州赛里木湖景区微信视频号


元人常德在1259年奉命西觐旭烈兀汗所走的也是这条路线。刘郁撰《常德西使记》记载,常德由孛罗城(不剌)向西南,过铁木儿忤察关,“关径崎岖似栈道”——对应了成吉思汗西征在赛里木湖周围修整的栈道。


由此可见,赛里木湖不仅是自然湖泊,更是中西往来的文化见证者。自此以后,涉及赛里木湖的史料记载稀少,它仿佛沉寂在历史的山水画卷中。直到清代疆域拓展,史地学者才再次为它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


清代史地学者的发现之旅


康乾盛世之际,中国的疆域拓展至西北。清军平定准噶尔,又接连剿灭大小和卓之乱,在伊犁惠远城(今新疆霍城县南)设立伊犁将军,成为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统一管理天山南北。乾隆帝又派遣传教士深入西域测绘,推动了对这一广袤地区的重新认知,使清朝对新疆的地理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伊犁将军府。来源/《跟着书本去旅行》


到了嘉庆、道光年间,西北史地学渐次兴起,清代文人对赛里木湖的关注与日俱增,关于湖泊本身及其周边水系的系统性记载也首次出现。这一时期的史地探索,离不开一批以将军、贬官为主,在伊犁惠远城聚集而成的文人群体的努力。其中,祁韵士与徐松堪称代表人物。他们以诗文与考据记录边地风貌,记录了一片充满生命力与文化底蕴的辽阔天地,使西北之美首次鲜明地呈现在中原士人的眼中。


松筠是嘉庆、道光两朝的重臣,早年间因与和珅不合,被排挤至边地任职。直到和珅倒台,松筠方才得以返京,出任户部尚书,于嘉庆七年(1802)升任伊犁将军,主管西域军政大事。


松筠像。来源/清·沈振麟绘《玉澜堂十五老臣像》


此前他曾在吉林、西藏等地任职,积累了丰富的边地治理经验,也由此深切体会到文治教化对于巩固边疆的重要意义。松筠注意到,自清军平定新疆以来,地方尚无一部系统性的通志,遂于嘉庆十一年(1806)奏请朝廷,欲在伊犁主持修志,奈何被嘉庆帝以边防事务紧要为由予以婉拒。


松筠并未放弃修志的念头,转而私下召集汪廷楷、祁韵士、徐松等人着手编写地方志。书稿完成后,他又数度派人校勘修订,最终成书十三卷,定名《伊犁总统事略》。道光皇帝即位后,对该书极为赞赏,亲自御制序文,赐名《新疆识略》,并下令武英殿刊刻颁行。


《西陲总统事略》书影,(《伊犁总统事略》更名为《西陲总统事略》)道光十九年(1839)。来源/国家图书馆


为了完成这项浩大的史志编纂工程,松筠不仅依靠自己多年积累的边疆治理经验,也积极延揽当时滞留西域的文人之才。在伊犁惠远城周边,一个由流官、边将、学者共同组成的史地写作群体逐渐成形,其中最为活跃的成员之一,便是因命运辗转流放至此的祁韵士。


祁韵士,山西寿阳人,28岁成为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后任国史馆纂修官。他因和珅被陷入狱,发配伊犁。发配边疆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利用自己熟识满文和国史馆纂修的经历参与到松筠的史志编纂工作中,还把流放伊犁途中的所见所想、所写诗文汇辑为《万里行程记》。在《行抵伊犁三台观海子》一诗中,今人可以看到祁韵士眼中赛里木湖的风景。


三千弱水竟谁探,巨泽苍茫势远涵。

万顷光分浓淡碧,一奁影划浅深蓝。

群飞白雁翔初起,对舞文鸳浴正酣。

极目寥天明月好,清辉彻夜浸寒潭。


赛里木湖风光。来源/新疆博州赛里木湖景区微信视频号


在这片湖畔留下足迹的,还有与祁韵士同处一代的徐松。徐松是嘉庆十年(1805)的二甲第一名进士,但深恶功名,嘉庆十七年(1812)被贬到伊犁。在松筠的提携下,徐松将个人抱负投身于边疆实地调查与地理学研究之中。


徐松所著《西域水道记》,是中国首次对新疆地区水道系统所做的系统调查与学术整理。他提出以湖泊为核心划分流域,将西域河流归入十一大水系。卷五中详细记述了塞喇木淖尔即今赛里木湖)水系的分布情况。这部书后来成为林则徐南疆勘地、罗振玉编写《西陲石刻录》等重要实践工作的权威参考。


徐松《西域水道记》书影。来源/维基百科

正是这群因仕途沉浮而来到西域的文人官员,以诗与笔、测与图,让赛里木湖从神秘高原的一片碧水,变成一段段可考、可咏、可记的文明地景。


今天的赛里木湖平静如镜,但湖底沉睡着无数历史记忆。乌孙人的牧歌、汉家公主的泪痕、准噶尔骑兵的马蹄声、清军将士的号角,都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沧桑巨变。按下快门,捕捉到的不只是湖光山色,更是乌孙古歌、唐代驼铃与文人的悠远目光。


参考文献


1、(亚美尼亚)乞拉可思·刚扎克赛、 (意大利)鄂多立克、(波斯) 火者·盖耶速丁,何高济译:《海屯行纪 鄂多立克东游录 沙哈鲁遣使中国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2、(元)李志常、达力扎布著,尚衍斌、黄太勇注:《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6年。

3、(元)耶律楚材著,向达校注:《西游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4、《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5、刘子凡:《丝绸之路上的弓月城与弓月道》,荣新江、朱玉麒主编:《丝绸之路新探索》,南京:凤凰出版社,2019年。

6、苏力坦·米吉提编唱,常世杰翻译整理:《赛里木湖的传说》,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0年。

7、萧樾:《中国历代的地理学和要籍》,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8、朱玉麒:《徐松与<西域水道记>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

9、陈得芝:《刘郁〈〔常德〕西使记〉校注》,《中华文史论丛》2015年第1期。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21

标签:历史   成吉思汗   伊犁   天山   新疆   西域   来源   嘉庆   阿尔泰山   西行   天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