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李牧死于谗言,秦国胜在发布流言

《资治通鉴》:公元前二二九年,王翦将上地兵下井陉,端和将河内兵共伐赵。赵李牧、司马尚御之。秦人多与赵王嬖臣郭开金,使毁牧及尚,言其欲反。赵王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之。李牧不受命,赵人捕而杀之;废司马尚。

一、用言和用功

功,是言和行的兼具,是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兼具。


赵王用言不用功、只顾个别不顾普遍——自毁长城。

1、李牧这样的功臣和能臣,都能杀,谁还敢为赵国卖命呢?

2、做决定不去获得李牧这样的功臣和能臣的支持,谁还能支持赵王呢?

于是,小人日进、贤臣日退——所以,赵人虽强,但赵国亡矣。


能捕而杀之,就说明对李牧有控制力,即使李牧造反,也不用怕的。即使要捕,也未必需要杀之——杀了,想后悔也没有办法了。


赵王,只知眼下、而不知未来——不顾未来,就是眼下处理出错。


赵王,只知局部、而不知全局——全局大患是秦国,即使李牧造反——李牧又有什么出路呢?而应该稳住李牧。而赵王以李牧为大患,结果就是国家灭亡。


外斗时,再起内争——这是置自己于死地。争斗时,应要保证内和。内和,才能外斗有力。

1、内和,内部的力量是后援

2、内争,则还要防范内部的力量,无援无助。


比如,在长征中,伟人就是千方百计的保持与张国焘的和,在遵义会议时,也是千方百计的保持与教条主义者的和。而不引发内斗。


当有怀疑时,上策都是补充信任,补充信任,

1、可以使李牧造反动作变慢,为自己赢得准备的时间。

2、李牧不造反,补充信任后,李牧就更不造反了,反而是会誓死效忠。

补充信任——这是辩证法的要求。所以,赵王犯了大错。

唐太宗李世民说:“ 朕观千章万句,不出乎多方以误之一句而已。”

秦王正是利用赵王的犯错,而使自己变得正确了。——这就是立足于对手的错误,走向自己的正确。


对手最容易犯的错误,

1、引起内争

2、增加怀疑

所以,散布流言,总是好办法。——这就需要建立出舆论通道——真真假假的掺和在一起。


二、秦人之计

《孙子兵法》: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因为六国的用言甚于用功——于是散布流言,以求得自己的生。


通过引发敌人内部的内斗和内乱——使其外斗无力,

1、增加内部之间的不信任。

2、必须有一部分力量用来防备内部。

3、加强内部竞争,而不是加强内部合作。

这样,就削弱了敌人的力量和战斗力,从而使敌我力量对比更加悬殊——从而使对手更加暴露出弱点和致命点,对其致命点加以打击,从而获得胜利。


小结,

1、千方百计的使对手内部犯错,这是自己的取胜之道。犯错,主要的包括引发对手内部的互不信任和内斗,使其力不足。其次是使对手无备——诱使对手只准备一种可能性,而以相反的可能性击败对手。

2、怀疑时,都要补充信任、而不是扩大怀疑。

3、凡事,不要取决于自己的判断,而要信赖于自己做的准备——同时要能对付相反的那个判断。


这里赵王只准备了一个判断,而没有能对付那个相反的判断——结果自毁了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9

标签:遵义会议   井陉   司马   谗言   长城   资治通鉴   功臣   千方百计   流言   用功   可能性   对手   力量   历史   秦国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