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身份证打75折,政府万亿补贴白送过五一”的建议让全网陷入经济学大讨论。
目前距离五一假期仅剩两天,这位名叫李稻葵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抛出了提振经济的策略——以政府补贴的方式激活经济。但网友却连连拒绝:这波操作到底是经济强心针,还是数字游戏?
李稻葵的算盘打得比景区扫码枪还响。按照他的设想,政府每掏1块钱补贴,就能撬动4块钱消费,这些新增的GDP又能反哺1块钱税收,最终形成“政府不花一分钱,全民消费爽歪歪”的完美闭环。
媒体报道,李稻葵建议:五一拿出万亿促消费,老百姓只要拿身份证去消费就减免25%,通过这个方式把消费带动起来。他指出,政府拿出一万亿促销费并不会亏,因为消费增加以后,企业生产也会增加,随之税收也会增加。
“1元的消费补贴会带来4元的消费,4元的GDP反过来会带动1元的税收,政府基本不掏钱。”为此他还举出了一个例子:2023年,上海某商圈发消费券带动客流量暴涨200%,
把局部经验升级成全国大招,这是李教授的想法。但是网友却指出,教授照本宣科,不知道平头百姓的难处——现实比经济学模型复杂得多。
有网友指出:奢侈品柜姐和义乌小商品城的摊主对“25%减免”的敏感度能一样吗?每天风里来雨里去送外卖的小哥,和在写字楼里日入10W的高级金领对于这点补贴的重视能一样吗?
“前者担心富豪拿着身份证狂薅羊毛,后者发愁要自掏腰包升级POS机。外卖小哥咬咬牙消费200块没觉得政府补贴多少,金融金领吃个午饭还倒给小费200。”
因此有人认为,教授或许低估了14亿身份证背后的消费分层。
月薪5000的打工族盘算着不出游、不花钱给娃报补习班能省多少,财务自由人士则在计算什么时候买游艇都可以,不差那点钱。不同的群体对待补贴的态度不一样,不同的阶层消费力度不一样,进而产生的效果就很难预计。
“教授未免太乐观”,这是大部分打工人的心声。
网友分析:哪怕每个人听从官方呼吁出来消费尽绵薄之力,那么每个人都能够轻松简单参与其中吗?
谁都清楚,政策文件里轻飘飘的几个字落地执行有多么繁琐和困难,因此,“身份证核验”四个字落在现实里也是很难推进。受到达官显贵追捧的五星级酒店秒速接入了公安系统,而十八线城镇的菜贩子却对着新政策摸不着头脑:身份证怎么领钱?还是说又要下载第8个政府APP?
当然不可否认,相关的技术公司倒是乐开了花,某支付平台可以紧急推广自己APP,借着惠民工程打响知名度。
商家们的骚操作更早有前车之鉴。奸商们连夜修改价签,把199的耳机标价266,打折后刚好199。旅游景区门票从200涨到267,再用25%折扣还原原价,完美诠释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最惨的是消费者——好不容易趁着五一假期举着身份证等位半小时,才发现补贴不能和任何其他优惠同享,对比起来又都差不多。
或许是预料到了该建议的时效性,李稻葵指出,这是短期的措施,“绝不是说政府能包办一切,但关键时刻政府推动一把,让经济能够走向一个更好的循环。”
该观点引发热议,有网友认为,短期刺激一下还是有效果的,若是优惠25%,可以把计划更新的全更新了;有网友表示,还是把钱发到手里最实在;有网友指出,说是有优惠,结果商家一涨价,补贴全被商家吃了;还有网友直言,手里没钱,再优惠都不会买。
是的,国人为什么不敢消费?
是医疗、教育、养老 “三座大山”狠狠压在国民肩头。如果老百姓觉得 “看病不贵、养娃不难、退休不愁”,自然会把存款拿出来花——这才是真正的“消费提振”,而不是靠假期突击搞“身份证经济学”。
消费、出口和投资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如今中美贸易战没有结束,外贸经济萎靡不振,拉动内需自然成了当务之急。可是,真正的消费热潮从来不是靠 “身份证打折”砸出来的,而是靠无数个打工人兜里鼓起来,自愿走进商场、餐厅、景区。
到了那个时候,不用任何费劲的补贴,市场自然会热闹起来,毕竟谁不想享受生活呢?
#头条深一度##社会##五一##专家#
更新时间:2025-05-0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