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记·夏本纪》记载,距今四千多年前,大禹在巡游会稽期间溘然长逝,后葬于会稽山麓。夏王启为缅怀父亲,开创了祭祀大禹的传统。如今,位于浙江绍兴会稽山麓的大禹陵,是否就是夏王启祭祀大禹的地方呢?
9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寻古中国·吴越记》第二集《兴起东南》,将利用浙江绍兴、湖州和江苏南京、镇江、无锡等地的夏商周时期重要考古研究成果,通过玉器、原始瓷、青铜礼器等文物,揭示中原王朝对吴越大地的重要影响。
浙江绍兴,曾是春秋时期诸侯国越国的核心区域,一件二里头文化时期玉圭的发现,以实物形式将夏王朝与吴越大地相联。这件来自中原的玉圭,是象征身份等级的礼器,它的出现,为《史记》中“越王勾践,其先禹之苗裔”的说法,提供了关键的实物依据。
南京,曾是春秋时期诸侯国吴国属地。位于这里的北阴阳营遗址,有一段长达近两千年的地层文化缺环。考古人员试图搞清楚,在吴国诞生前,究竟是谁来到了这片土地上?
20世纪80年代,江苏丹徒团山遗址的考古首次确认,早在夏代晚期,这里就有族群定居。这支族群来自何方?江苏兴化南荡遗址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线索。追寻着陶片的线索,考古学家最终将目光锁定在一支从豫东而来的有虞氏族群。夏朝建立初期,他们或沿淮河南下,最终定居于南京、镇江地区,与当地融合,推动长江下游文明演进。
△江苏兴化市博物馆藏 距今约4000年前的陶器
此后的时间里,在上海马桥遗址,已出现原始瓷雏形,其中出土的陶觚等酒器明显带有中原风格印迹。而在湖州的毘山遗址,商代晚期的卜骨与卜甲,也反映出北方占卜制度的南传,毘山可能正是中原与吴越地区文化交流的枢纽。
△上海闵行博物馆藏 原始瓷豆
△浙江湖州博物馆藏 商龟卜甲
《史记》中记载,为了让贤,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之子太伯、仲雍远赴“荆蛮”,建立“句吴”。1954年,江苏镇江烟墩山出土的一件青铜簋,腹底铸有126字铭文,记述周王册封虞侯“夨”为宜侯的事件。有学者推测,夨即是吴国的第一位君主周章,而“宜侯夨簋”的发现,将吴国载入周王室分封的篇章,追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初期。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宜侯夨簋
9月9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22:30档,敬请关注《寻古中国·吴越记》第二集《兴起东南》。
来源: 央视一套
更新时间:2025-09-11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