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黄油年糕之后,甜品圈最近又捧出了新的明日之星——蛋挞。
这个表面看起来毫无新意的品类,似乎成了最近年轻人的新硬通货,更成了各个商家的救命稻草。
陷入经营乏力的网红烘焙店一头扎进玉米蛋挞的赛道,鲍师傅、酥侯糕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蛋挞新品;
而转型的奶茶品牌也纷纷做起了蛋挞,喜茶新推出的“可颂挞”在深圳卖疯,上海的裕莲茶楼甚至把蛋挞做成了比自己茶饮还火的招牌单品。
相比于曾经越贵越火的网红甜品潮流,这股“蛋挞风”最大的特点就是价格便宜。
正常大小的蛋挞普遍集中在10块钱以内,而喜茶的蛋挞虽然主打“高端”,但比脸还大的个头加上“28块还买一送一”的大方,吸引的依然是注重性价比的顾客。
@麻辣香锅KK
不只是蛋挞,如今仿佛所有的烘焙赛道上的玩家们都组团玩起了平价甜品——
商超里,沃尔玛9块9能买8个泡芙;盒马最便宜的鲜奶吐司售价仅6.9元;
山姆的麻薯35.8元一盒24个,折下来不过每个还不到1.5元;超级烘焙工厂里,十豆川的蛋挞9块9甚至能直接买3个……
高喊着“月薪2万吃不起面包”的年轻人拍案惊奇:9块9的风这是吹到甜品界了?
01
平价甜品组团出道,
大馋丫头们买疯了
在装潢漂亮、排队超长的网红甜品店花三四十买一块小蛋糕,再摆桌上拍下午茶照片的风潮已经过去了。
如今还想在社交平台上掀出点声浪的甜品,首先要“够便宜”。
4元一个的大润发蛋挞引发网友跟风购买,如果赶上晚上打折19块钱直接能买8个。
甚至有人调侃,“那些高级烘焙店里的蛋挞是不是都是从大润发进货呀?”
@西边有座桥
鲍师傅店里的各种平价蛋挞,都在小红书上拥有自来水。
“9.9元一个芋泥蛋挞,芋泥馅料多到溢出来,中间还有一层血糯米,一口下去我直接封神了。”
@皮蛋蛋
当然这波于其说是蛋挞的胜利,不如说是平价烘焙的组团狂欢。
在实体商业流量日益昂贵的今天,平价烘焙正成为天然能给商家引流的“钩子产品”。
比如今年很多奶茶店最受欢迎的新品,已经不是致力于把各种奇葩水果塞进杯子的奶茶,而是用来配茶的“便宜小甜点”。
蜜雪冰城13元就能买一块提拉米苏;沪上阿姨19.98元任选6件,其中包括小奶转吐司、水牛奶鸡蛋糕等零食甜点。
以前中产们在高端甜品店排队,如今在头部商超的烘焙区排队。
“晚上9点商场里已经没什么人了。结果走到盒马/山姆/奥乐齐的烘焙区密密麻麻全是人,都在等工作人员贴打折的标签。”
奥乐齐在宣传烘焙单品时最常使用的文案是“价格不到甜品店三分之一”,蛋挞、瑞士卷、可颂、超值大鼓面包都只要9.9元,白脱小餐包更是只卖6.6元。
@Fafa很贪吃
山姆的瑞士卷日常价在68元/盒(16片),折下来只要5.6元/块。据《晚点LatePost》报道,每1000名进店山姆的顾客就会带走300个瑞士卷,年销售额曾达10亿元以上。
前不久,海底捞跨界在杭州开出全国首家烘焙品牌“拾㧚耍·SCHWASUA” 。
但跟最早的高端火锅定位不同,它的甜品线打的也是性价比市场——60%产品定价不超过10元。
五一开业期间,招牌咖啡面包日销量超过200个,部分热门产品上午11点即售罄。
平价甜品的风不只吹到想搞“副业”的商家身上,还跑出了一些全新的商业模式。
比如之前只分布在县城临街门脸、商场B1层的2元面包店,如今已经卷出了几个规模化的大品牌。
湖南的凌达乐烘焙、青岛的轻森2元面包、从下沉市场一路开到了一二线城市。不少品牌还走向了规模化,像是在全国开店的十豆川超级工厂、可甜心·超级糕工厂。
它们复制“零食量贩店”模式,SKU丰富,店内“全场9块9”“9块9任选”的宣传语随处可见。
@王炸街
随着烘焙工厂店走红,“大牌平替”店型也纷纷现身,比如如上海的阿本布鲁特面包工厂店、太仓的百卡弗面包工厂店。
这些门店宣称是瑞幸、星巴克代工厂,以“大牌平替”“工厂直销”等关键词强调品质。
而行业扩张的另一面,是现下的消费者的确爱买平价甜品。
一个例证在于,如今烘焙工厂店在小红书热度正盛,相关种草笔记已达1万多篇 。
中国烘焙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23年客单价超过50元的门店闭店率同比上升27%,而20元以下档口店逆势增长14%。
毕竟,一杯奶茶钱能买三四种小点心,谁还去那些单价二三十元的精品烘焙店?
02
平价烘焙暴打“天价面包”,
便宜只是优点之一
平价甜品为什么会走火?答案朴素却直接:价格便宜,品质也过得去。
在当下烘焙供应链已经较为完善的环境下,想让甜品达到一个“还不错”的水平,成本其实没有很多人想象中那么高。
就拿商超里的平价烘焙来说,100%动物奶油早已是“标配”:9.99元芝士蛋糕用的是新西兰芝士粉,鲜鸡蛋添加量大于等于40%。
唯一的问题是商超内一般不会配备专业的烘焙师傅,员工只需要将冷冻的烘焙半成品在“傻瓜式操作下”浅加工一番,面包就能喷香出炉了。
@堂主超市转型
然而这在年轻人眼里根本谈不上缺点,高级动物奶油远没有便宜大碗的冷冻烘焙来得香。
如今奶茶店、火锅店扎堆做蛋挞,也是因为蛋挞本身制作尤为简单,成本还易控。
主要原料只有牛奶、淡奶油、鸡蛋和糖这四样,且具有价格稳定、易于获得、成本较低的特点。更别说如今蛋挞皮、蛋挞液都已实现工业化快速批量生产,可以说是甜品界最常见的“预制菜”。
“万物皆可为挞芯”,从芋泥豆乳、榴莲奶冻到焦糖香蕉、提拉米苏全都能依样画瓢,容易出爆款。
只要产品上新快、用料扎实、配料表清楚,再加上极具竞争力的定价满足了理性消费趋势下的性价比需求,自然顺势走红。
反而是一度鼓吹“高级”“新鲜现做”的贵价网红甜品店,早就失去了往日的光环。
前两年一二线城市曾扎堆火过一批装修精致、噱头满满的贵价甜品品牌。店面装修必出片、门口结账必排队,动不动就得让黄牛帮忙抢号。
动辄三四十的价格塑造的“店设”,曾经为很多身处一线城市的年轻人营造了一种“好好生活”的幻梦,但在当下却充满了违和感。
如今开业时鼓吹“法式甜品天花板”“日本必吃甜品品牌”等一众高端烘焙品牌都已折戟沉沙;
曾经39元一条瑞士卷被炒到120元的The Roll’ING,也早已不用再排队了。
另一方面,一些品牌频繁的“翻车”新闻,也进一步损毁者贵价烘焙店的品牌信任度。
比如去年网上曾曝出一段视频,显示有黄牛在某网红面包店排队时不仅用脚踢盘子,还直接用手拨弄面包。
尽管跟品牌本身无关,但也让不少人感受到了高端滤镜的碎裂。
今年靠颜值超高在直播间爆火的网红蛋糕品牌“慕叁山”,则被扒出宣称新鲜现做的蛋糕其实是去年的.
有人下单,门店工作人员直接从冰柜里把从供应商那儿采购的蛋糕包装拆除,更换上“慕叁山”的黑色包装盒,88块的蛋糕立刻就能卖到228。
零星的翻车新闻,当然无法证明所有高端网红烘焙店的品质都是不过关的。
但当靠价格、装修和故事共同营造出的高端滤镜碎裂,损害的是消费者对整个品类的正面印象——
反正贵价甜品也不见得好到哪里去,不如花三分之一的价格买平价烘焙。
03
变着法内卷?
商家有苦说不出
如今平价烘焙势头凶猛,但并不意味着这门生意没有隐患。
最明显的短板在于,因为适合规模化制作、冷冻运输的原材料毕竟有限平价甜品很容易陷入同质化。
比如当所有奶茶店都集体开卖蛋挞,相同的预制蛋挞皮,相同的玉米、芋泥做蛋挞芯,如此创新也终将沦为平庸,而内卷无非是换了一个姿态被运用到了奶茶之外的产品线上。
与之类似的,烘焙工厂店整体主打中央工厂提供品类,鲜少有自营产品且多为初创品牌,缺乏技术与竞争壁垒。
一个品牌火爆后,区域内也纷纷涌现模式相同、装修相似、品类趋近的店面,仿若“双胞胎”。
另一方面,虽然平价烘焙店售卖的单品普遍成本不高,但10元以内的区间定价,决定了它依然是一门薄利多销的生意。
小商户和烘焙工厂的经营压力尤其巨大。
“看见绿豆饼纯手工做一块钱一个,觉得心好累,这还挣钱吗?甜品都做不动了,永远有更便宜的,拼又拼不过大品牌。”
而2元面包店则始终游走在模棱两可的灰色地带,难以获得大量顾客的复购,反倒容易沦为割加盟商的工具。
据有些店主核算,除去租金和人工成本,自己每天至少需要销售600个面包才能保本。
这个数字在一线城市有时都难以达到,更别说人口不够密集的低线城市了。
通盘来看,龙头商超或许这场平价烘焙之战中最具优势的一方。
与普通面包店相比,商超有着强大的规模效应和供应链整合能力,物流配送和渠道销售上的优势也十分明显。
一句话:上游拥有议价权,终端又不愁消费者。
以盒马为例,它的烘焙产品跟一个全链路生产工厂合作。3R采销负责人此前透露,光省去了面粉运输、包装这个环节,就压缩了面包生产6%的成本。
另外,相比于一些烘焙店“什么火就做什么”,各大商超已经有了自己打造网红单品的方法论——
由供应商提供创意雏形跟研发配方,商超根据自己的消费这画像来优化配方。
更别说它们还有着竞争者中最稳定的客流:消费者或许很快就会厌倦某个网红甜品店,但依然要逛超市。
如今年轻人越来越倾向高性价比的产品,却不是无门槛接受低价。而是追求价格、品质与健康之间的多维平衡点。
这场平价烘焙风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正在发生的深层变革:从为虚荣买单到为价值付费,从品牌崇拜到供应链透明。
在消费者愈发精明的今天,唯有那些真正理解"平价不等于廉价,简单不等于简陋"的品牌,才能在这场行业大洗牌中笑到最后。
毕竟,在这个连甜蜜都需要精打细算的时代,谁能拒绝一份既实惠又不失体面的小确幸呢?
更新时间:2025-07-1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