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二战的爆发源于一战后未解的结构性矛盾,如极端主义、权力失衡、经济民族主义等。今天,类似的问题再度出现,世界面临“零和”博弈、军事扩张、保护主义、去全球化等挑战。冷战对抗逻辑重新抬头,集团化外交与势力范围的争夺加剧了国际紧张。在此情形下,中国等一些国家提出多项多边倡议,通过“金砖+”、上合组织等合作框架,强调尊重多样性、互利共赢,为避免重蹈历史覆辙,构建持久和平创造了条件。
作者:爱德华多·齐里·阿潘戈 (Eduardo Tzili-Apango),墨西哥大都会自治大学政治与文化系副教授
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凭空爆发的——它是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一直未解决的结构性紧张局势到达高潮的结果,其中的主要原因包括未受控制的意识形态极端主义、权力平衡的崩溃,以及经济民族主义和保护主义的复苏等。
二战结束至今已有80年,然而在今天的国际格局中,一些结构性问题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熟悉感重新浮出水面。特别是在“零和”战略思想的复苏、军事建设的加强和经济全球化的退却等方面,今天的世界与二战之前的情况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冷战逻辑的回归在西方的国际政治框架中显而易见。在这种西方世界观中,一个国家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个国家的损失,合作安全或共同繁荣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这种心态促使他们重新强调势力范围、联盟集团和胁迫外交,而这些概念在历史上只会加剧冲突,而不是缓解冲突。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那些年,列强纷纷扩军备战,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不信任,而今天的世界正在目睹类似的事情发生。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全球军费开支在2024年达到创纪录的2.7万亿美元,连续第10年增长。这种激增并不局限于传统军事大国,其他国家也在大力投资先进武器系统、网络能力和天基防御平台。这种情况让人想起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各国展开军备竞赛,破坏地区平衡,加剧人们的不安全感的历史。
世界贸易组织的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贸易占全球GDP的比重停滞不前,外国直接投资流量比金融危机前的峰值下降了30%以上。全球贸易再次显示出收缩迹象,与20世纪30年代的保护主义浪潮遥相呼应,只是今天的这种碎片化趋势有了一个新名字,叫做“去全球化”。供应链“脱钩”和滥用制裁、出口管制和关税等贸易“武器化”行为,正在侵蚀曾经支撑经济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虽然这样的局势并不一定会引发一场重大冲突,但它肯定会营造出一种以互信降低、竞争加剧、机构合作减少为特征的战略环境。因此,防止另一场系统性冲突的必要性依旧十分紧迫。历史证明,当意识形态矛盾激化,联盟对立关系僵化,“零和”竞争凌驾于对话与合作之上时,一场全球规模的战争就有可能爆发。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积极推动一些新型倡议,促进文明多样性、包容性和务实接触。这些原则如果得到加强,将有助于避免另一场灾难降临。
中国就是这些国家中的佼佼者,它提出的一系列倡议主张在多领域加强多边合作。2021年,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旨在通过在减贫、粮食安全、公共卫生和数字互联互通方面的合作,加速实现联合国2030年议程。随后中国于2022年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强调不可分割的安全、和平解决争端和反对冷战思维。2023年,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文明多样性,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深化人文交流。这是对全球发展和安全倡议的有力补充。
其他多极或多边合作努力的例子也有不少。例如,“金砖+”机制扩员,吸纳了来自非洲和中东的新成员,推动了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的南南合作。上海合作组织的职能最初以安全和反恐为核心,现已逐步扩展至欧亚国家间的经济一体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及人文交流。该组织将大小国之间的定期对话制度化,以协商共识和不结盟为原则,为缓解地区紧张局势提供了有效路径。“金砖+”和上合组织的例子都表明,即使在地缘政治竞争加剧的时代,也可以基于互利共赢原则而非意识形态划线,建立一些包容灵活的平台,为持久和平和共同发展创造条件。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联合国不同文明联盟致力于促进不同信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因为它坚信,长期的稳定离不开不同社会之间的相互理解。东南亚国家联盟倡导“中心地位”,将其作为一种稳定、包容的原则,确保东南亚地区在不断演变的安全和经济架构中,没有任何单一行为体主导决策。这些倡议的共同之处在于,抵制“非友即敌”的两极分化逻辑,培育开放包容的合作框架,让不同政治制度、文化背景和战略取向的国家能够在多样性中实现合作共生。
在大国竞争的背景下,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需要加强平台建设,扩大合作议题,应对气候变化、大流行病和数字治理等无法单方面解决的跨界挑战。它还要求加强机制建设,提高监测、调解和解决争端的能力,并将发展合作深度融入信任构建进程。说到底,“金砖+”、上合组织等合作机制的战略价值不仅在于制衡大国的主导地位,更在于构建起由相互信任、相互依存和共商共治机制组成的韧性网络。在这个多极化的世纪,这些特质对于防止系统性崩溃、确保竞争始终受制于人类安全与共同繁荣的核心诉求而言,或许将比单纯的硬实力更具决定性作用。
这些倡议所蕴含的基本理念是,没有任何一种治理模式、发展道路或安全模式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这种思想为历史上屡次引发大国冲突的排他性逻辑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制衡力量。可持续和平需要的不仅仅是威慑;它更需要一种信任框架。如果我们不能从20世纪的惨痛经历中吸取教训,那么我们可能注定要在21世纪重蹈覆辙——而这一次,后果将更为深远。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宋平 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关注微信公众号“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直达往期精选
更新时间:2025-09-1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