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台积电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的投资计划已追加至1650亿美元,计划建设6座晶圆厂、2座先进封装厂和1座研发中心。
项目全部投产后,美国基地将承载台积电30%的2nm产能,加上3nm、4nm、5nm等制程,总产能占比将超40%。
这一布局不仅打破了其“先进技术留在台湾”的承诺,更折射出全球半导体产业格局的深刻变迁。
之前,台积电曾强调:“台湾以外的工厂技术至少落后一代。”然而几年后,美国工厂的2nm制程已与台湾同步,且产能占比高达40%。
这一转变背后,是产业链的连锁反应——超50家台湾设备、材料供应商已随台积电赴美建厂,形成跨太平洋的产业迁移链。
1. 客户需求驱动: 台积电77%的营收来自美国客户,苹果、英伟达等企业要求“在地化生产”以保障供应链安全。美国工厂毗邻硅谷的地理优势,成为满足客户需求的必然选择。
2. 供应链安全倒逼: 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被美、日、荷企业垄断,台积电南京工厂扩产因美国出口管制受阻后,赴美建厂成为保障设备供应的现实路径。
3. 资源约束限制本土扩张: 台积电在台湾年耗电占全岛10%,用水占10%。随着2nm工艺量产,电力需求激增,台湾资源瓶颈迫使产能外移。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提供的520亿美元补贴及税收优惠,构成直接经济激励。
更深层压力来自技术管制——EUV光刻机维护需ASML技术支持,而后者受美国出口限制。2023年台积电因设备零部件延迟导致3nm量产受阻,暴露其技术命脉受制于人的困境。赴美建厂,既是获取补贴的权衡,也是规避供应链风险的“保险”。
台积电的案例揭示:在技术民族主义抬头的时代,半导体产业无法脱离地缘政治影响。中国大陆的突围需聚焦三点:
1. 技术自主: 从28nm光刻机到EDA软件,需构建完整技术体系。中微半导体刻蚀机、上海微电子光刻机的突破证明,渐进创新同样能撕开封锁缺口。
2. 生态协同: 长江存储、华为海思等企业在存储、设计端的进展,正为制造环节创造市场空间。
3. 长期主义: 日韩半导体崛起历程表明,20-30年的持续投入才能实现突围。基础研究、人才培养需政策坚定护航。
台积电的抉择,既是企业逐利的商业理性,也是全球化退潮的缩影。当“全球分工”转向“区域集聚”,中国大陆唯有放弃幻想,在自主路上走得更坚定。正如张忠谋所言:“半导体没有捷径,只能一步一步来。”这条路或许漫长,但每一步都在为未来奠基。
更新时间:2025-04-2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