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冰之后还要破局

《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中“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的表述,犹如一颗石子投入教育的湖面。这颗石子带着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关切,却也因种种现实让政策落地之路布满了待解的问号。

当中小学生抑郁总检出率逐年攀升,当睡眠问题、焦虑、抑郁成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前三甲”,“无作业日”就成为缓解学业焦虑的及时雨。但是,若不能突破执行中的层层梗阻,它很可能沦为“纸面福利”。

“无作业日”的价值不是少写一页题,而是给孩子的成长留白。长期以来,过多的作业将学生的课后时间切割得支离破碎——刚放下数学练习册,又拿起语文默写本,连睡前的片刻放松都可能被家长催促“再背几个单词”。这种高强度的学习节奏不仅挤压了孩子发展兴趣、锻炼身体的时间,还无形中加剧了孩子的心理负担。《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略高于全球水平。这背后,持续的作业压力是重要诱因之一。而“无作业日”的意义就在于让孩子每周有一天能自主安排时间,可以去公园跑跳,可以读一本课外书,还可以与父母聊聊天,这种“不被作业绑架”的松弛感恰恰是修复心理健康的关键养分。

“无作业日”从政策走向实践,要跨过三道坎。第一道坎是政策本身的“弹性陷阱”。“鼓励”而非“规定”的表述让学校陷入两难:不设置,无须承担责任;设置了,还要应对部分家长的质疑,最终很可能出现“有的学校积极响应,有的学校纹丝不动”的局面,导致政策效果大打折扣;第二道坎是家长的“焦虑惯性”。不少家长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没作业=不学习”,即便学校实施“无作业日”,家长也会偷偷给孩子布置习题;更有家长陷入“别人都在学,我家孩子不能停”的恐慌,这种紧张感让“无作业日”在家庭层面被悄悄架空;第三道坎是评价体系的指挥棒效应。分数导向不变,学校和家长就很难真正放下对成绩的执念。在分数至上的逻辑中,“无作业日”很容易被视为“无用功”。

要让“无作业日”真正落地,不能只靠“鼓励”,必须拿出硬措施构建保障体系。

首先,学校要从模糊执行转向精准落地。一方面,通过全校家长会警示风险,让家长明白“身心健康比多写一套题更重要”;另一方面,制定明确的“无作业日”实施细则,对偷偷布置作业的教师、私下加码的家长进行提醒甚至全校通报,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现象。

其次,提供“无作业日”引导方案,帮助家长走出焦虑和误区。那些反对“无作业日”的家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安排孩子的时间,对此学校可以为不同年级学生推出“无作业日活动清单”,同时设立“无作业日执行标兵”证书,对积极配合的家庭进行表彰,用正向激励带动更多家长转变观念。

更关键的是课堂提效,给家长吃“定心丸”。家长的焦虑本质上是担心无作业影响孩子成绩,学校要通过优化课堂教学,确保40分钟内让学生掌握核心知识点,减少对课后作业的依赖,让家长看到不拼作业量也能保成绩,从而真正接受“无作业日”。

“无作业日”不是教育改革的终点,而是回归“健康第一”理念的起点。当“无作业日”不再是稀罕事,当孩子能在这一天真正享受成长的快乐,教育才能散发出滋养心灵的温度,让每一个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作者单位系北京师范大学南山附属学校)

《中国教师报》2025年11月05日第3版

作者:张凤中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07

标签:育儿   作业   家长   学校   孩子   焦虑   心理健康   政策   时间   抑郁   检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