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姓氏学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的许多姓氏俱发端于山西。
张、王、李、赵四大姓中的赵姓始祖造父是西周时的御车能手,传说他曾经以良马八骏献于周穆王而御之,后来因功受封于赵城(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北),其后代为赵氏,“赵”乃“造”的声纽演变而得之。赵系三晋及战国七雄之一,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影响至巨。
李氏郡望虽然在陇西,但是自“太原公子”李世民得天下而以“李”为国姓之后,唐王朝的开国元勋诸将徐、邴、安、杜、胡、弘、郭、麻、鲜于、张、阿布、阿跌、舍利、董、罗、朱邪共16姓俱赐姓李氏,此外又有许多家族以及胡人亦改姓李氏,遂使李氏人丁大增而成为中华四大姓之一,这一现象的出现显然与山西有了地域之缘。
王氏或出于以蒲坂为都城(故址在今山西永济市)的虞舜之后妫姓,或出于周文王之后姬姓,或出于三晋韩、赵、魏之后由于秦灭六国而改姓为王氏,其郡望在太原,号称“太原王氏”。该姓人丁兴旺,历代名人辈出,散居中国和世界各地,新加坡前总理王鼎昌即太原王氏后裔。
█ 王氏太原堂
张氏出自姬姓,春秋时期晋有人名解张,乃介子推门人,字“张侯”其后人世代为晋卿,韩、赵、魏三国分晋之后又世代仕韩,乃晋之公族,后世以其祖先名字为氏。
发端于山西之姓氏者尚有:
姬:《史记·三代年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姬姓乃公元前2000年周部族之姓,相传后稷为其始祖,是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上古姓氏。后稷教民稼穑于山西稷山县,故稷山乃周族始祖后稷栖居地,当为姬姓肇始之源。周王族为姬姓,周灭亡后王族成员多以“姬”为姓。
尹:少昊子殷为工正,受封于尹(故址在今山西隰县),世称“尹殷”,其后代以邑为氏称“尹氏”。
傅:殷商武丁时期贤相傅说居傅岩(故址在今山西平陆县),其后代以地为氏称“傅氏”。
荀:周文王第十七子受封于郇(故址在今山西新绛县),春秋时灭于晋,其子孙以国为氏称“荀氏”。《元和姓纂》卷三记载:“荀,周文王第十七子郇侯之后以国为氏,后去‘邑’(加草头)为‘荀’。”出自姬姓。
吴:周文王分封古公亶父之子虞仲后代于虞国(故址在今山西平陆县),金文或钟鼎文中“虞”字与“吴”字相通互用,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吴氏”。
虞:西周初年武王克商,分封仲雍庶孙于虞国,春秋时灭于晋,其遗族以国为氏称“虞氏”。出自姬姓。
冀:唐尧后裔居冀国(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市),西周时灭于虞,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冀氏”。此外,春秋晋灭虞,虞之冀归晋,晋惠公封大夫郤芮于冀,其后代以国为氏称“冀氏”,出自姬姓。
芮:西周初年封良夫于芮国(故址在今山西芮城县),任周王室司徒,春秋时期被晋国所灭之后,其遗族以国为氏称“芮氏”,出自姬姓。
魏:周文王后裔毕万春秋时期为晋国大夫,受封于魏国(故址在今山西芮城县),其后代毕斯与赵、韩三分晋国而立魏,都安邑(故址在今山西夏县),称“魏文侯”,其子孙以国为氏称“魏氏”,出自姬姓。
韩:周成王封叔虞于唐(故址在今山西翼城县),唐叔虞赐毕万以韩原之地,遂为“韩武子”。武子之后裔韩景侯(名“虔”)乃三晋之一的韩国始君,其遗族遂以“韩”为姓氏。出自姬姓。
黎:西周初年封唐尧后裔于黎国(故址在今山西黎城县),世称“黎侯”,其子孙以国为氏称“黎氏”。
蔚:西周时期封郑公子翩于蔚邑(故址在今山西平遥县),世称“蔚翩”,其后代以邑为氏称“蔚氏”,出自姬姓。
狄:西周时期活动于今山西、山东、河南一带的狄族人后代以族为氏称“狄氏”。
翟:春秋晋灭白狄,其后代以翟为氏称“翟氏”(“翟”与“狄”二字古音相同,可通假互用)。
万:西周时期芮国国君芮伯万后裔以其祖先名字“万”为氏;春秋晋大夫毕万受封于魏,其后裔以祖先名字“万”为氏。俱出自姬姓。
莘:周文王封太史辛甲于长子(故址在今山西长子县),其后代以祖先名字“莘”为氏(“莘”与“辛”古文相通)。
董:周大夫辛有二子,到晋国充任太史,董督(考察或收藏)晋典,其遗族因以官职为“董氏”,春秋晋史家董狐乃其后裔。
籍:春秋晋大夫荀林父之孙伯庶掌管晋国典籍,其后世遂以职官为氏称“籍氏”,出自姬姓。
席:春秋晋大夫籍谈以其祖先掌管晋国典籍而以职官“籍”为氏。楚、汉相争时籍氏为避楚霸王项羽(名籍)名讳,因“籍”与“席”近音,故以“席”代“籍”以为氏。
贾:晋开国君主唐叔虞少子公明受封于贾(故址在今山西临汾市),其后代以邑为氏称“贾氏”,出自姬姓。
杨:春秋晋大夫羊舌肸(叔向)受封于杨(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其后世以邑为氏称“杨氏”。
羊舌:春秋晋大夫食采于羊舌邑,称“羊舌大夫”。羊舌之外还有食采于铜鞮(故址在今山西沁县)、杨氏(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平阳(故址在今山西临汾市)者,其后世以邑为氏称“羊舌氏”,出自姬姓。
羊:春秋晋大夫祁盈之后裔受封于羊舌邑(故址在今山西境内),以邑为氏称“羊舌氏”,春秋末年简称“羊氏”,出自祁姓。
蔺:春秋晋卿韩厥玄孙韩康食采于蔺邑(故址在今山西柳林县),其子孙以邑为氏称“蔺氏”。
胥:春秋晋大夫胥臣官至司空,其后代以祖先名字“胥”为氏,出自姬姓。
党:春秋晋有公族大夫受封于上党(故址在今山西长治市),其后世以邑为氏称“党氏”,出自姬姓。
郤:春秋晋有公族大夫封于郤邑(故址在今山西境内),其后世以邑为氏称“郤氏”,出自姬姓。
居:春秋晋大夫先且居后代以其祖先名字“居”为氏,出自姬姓。
余:春秋时期晋人由余出奔西戎,后来到秦国充任上卿,其后世以祖先名字“余”为氏。
梁:春秋时期晋国有解梁城、高梁、曲梁等邑地,居其地者遂以邑为氏称“梁氏”。
路:春秋时有潞子婴儿,居潞邑(故址在今山西潞城市),其子孙以封邑为氏称“潞氏”,后来去水旁而为“路氏”,出自姜姓。
屠:春秋晋有屠蒯,即屠宰专业户,其后世以职业为氏称“屠氏”。
耿:春秋晋灭耿国(故址在今山西河津市),赐予大夫赵夙,其后世以国为氏称“耿氏”,出自姬姓。
浦:春秋时期齐国有姜太公后裔奔晋,居蒲(故址在今山西交口县),其后世以邑为氏称“浦氏”(“浦”与“蒲”古文通假),出自姜姓。
鄂:春秋晋哀侯曾经居于鄂(故址在今山西乡宁县),其支庶子孙遂以邑为氏称“鄂氏”,出自姬姓。
咸:春秋晋献公时,其妃子骊姬发难,驱逐公子重耳、夷吾,拟立自己的亲生儿子奚齐为嗣。后来奚齐被废,称其人为“咸氏”,出自姬姓。
侯:春秋时期晋哀侯及其弟闵侯被晋武公杀害,其子孙出逃,以“侯”为氏,出自姬姓。
简:春秋晋大夫孤鞫居死后谥号“简”,其支庶子孙遂以谥号为氏称“简氏”,出自姬姓。
贲:春秋晋大夫苗贲后裔以其祖先名字“贲”为氏,出自苗姓。
龚:春秋晋太子由生谥号“恭君”,其后裔以祖先谥号“恭”为氏,后改“恭”为“龚”。
百里:西周虞国(故址在今山西平陆县)大夫百里奚后裔以其祖先名字为氏称“百里氏”,出自姬姓。
明:春秋晋灭虞,俘大夫百里奚。后来百里奚做了秦国大夫,生子孟明视。其后裔以祖先名字“孟明”为氏,简称“明氏”。
经:三晋魏有经侯,其后裔以祖先名字“经”为氏而称“经氏”。
段:三晋魏大夫段干木后裔以其祖姓“段”为氏,称“段氏”。
以上包括张、王、李、赵四大姓在内共计有姓氏48个。
王氏之外,以山西地望为郡望的姓氏有:
太原郡(今太原市):郝、邬、郭、祁、弓、宫、伏、祝、霍、武、充、易、能、阎、韶、弘、沃、帅、师、郁、亢、昝、缑、鄢、尉迟、澹台、令狐、呼延,共计有28个姓氏。
晋阳县(故址在今山西太原市南):唐、景、匡、越、管,共计有5个姓氏。
河东郡(故址原在今山西夏县境,后徙治今永济市):卫、吕、柳、伯、薛、蒲、储、廉、裴、储、满、聂,共计有12个姓氏。
平阳郡(故址在今山西临汾市):凤、丙、仇、牟、纪、汪、解、邴、巫、晋、步、欧、柴、饶,共计有14个姓氏。
上党郡(故址在今山西长治市):包、鲍、尚、连、樊,共计有5个姓氏。
西河郡(故址在今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和汾阳市):卜、毛、林、卓、栾、宰、靳、池、通、相、爱、段干,共计有12个姓氏。
雁门郡(故址在今山西代县一带):田、农、文、幸、鱼、童、薄、衡,共计有8个姓氏。
据以上不完全统计,百家姓中与山西有地域之缘者达132个。(作者王宝库)
更新时间:2025-09-2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