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祥:五四青年节感悟--不要低估了协和“4+4”漏洞和大学校长频繁变动的破坏性和后果
今天是五四青年节。
说到五四运动就不得不提罗家伦。他与段锡朋和傅斯年,是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欣赏的五四运动的三大学生领袖。
的确,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的罗家伦从学生时代就是一个人物。五四运动就是他命名的,起草了五四宣言,提出了五四运动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目标,五四运动还没结束就总结了五四运动的精神。后来在在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和外交部长王正廷的联袂提名下,31岁时罗家伦出任清华大学校长。
那场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其导火索正是巴黎和会。5月3日学校官方公众号发布,五四运动时,这位校友拒签巴黎和会协约。
作为南方广东革命政府代表、北洋大学法科毕业的王正廷受孙中山委派,与北洋政府外交总长、代表团团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肈基及驻比公使魏宸组,是出席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团的五位全权代表。
学校发此文,也是有突出一下校友在事关国家命运事件中发挥的作用的意思。如果懂历史的话,文中可以加上其他两位校友在巴黎和会一线谈判中在法理和证据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那就是北洋大学法科毕业的郭云观和金问泗担任代表团法律秘书,而正是秘书团将巴黎和会外交失利的消息传回国内才爆发五四运动。
这些事例,再次印证了青年人是国家的未来。
因此,事关青年人,尤其是青年人教育的事,来不得半点马虎。因为这既是他们谋生的基础,更是他们服务国家的基础。
协和“4+4”和大学校长任命,就事关青年人的教育和培养。
最近火爆的事件莫过于由中日友好医院肖某董某引发的对协和“4+4”模式和培养质量的质疑。
学科间是有差异的,维持一个学科的立命之处和特色环节绝对不能马虎。规培就是临床医学培养的关键环节,实验实践锻炼就是工科教育的关键。在国内一窝蜂强调发论文的情况下,现在国内工科理科化,这对工科教育和科研,都是非常要命的东西。
特朗普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除了他说的那些原因之外,其实也事关创新。如果制造业的更多环节都不在国内,那工科工程教育就缺少了必要的实践环节,同时制造业是除生物医药之外最大的创新来源,也会慢慢削弱美国的创新能力和成果。
这个事件揭开了协和4+4神秘面纱,引起对4+4范式的质疑。
其实问题不在4+4。
没错,4+4是美国医学院的标准范式,美国4+4确实不限本科专业,但MCAT考试很难,而且一半以上内容考的是生物。美国医学院4+4毕业后,并不能直接执业,还需要3—7年的在职培养阶段。
临床医学本来就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规培是必须的环节,而且这个临床实践环节还不能短。这件事让我感到最离谱的,竟然只有一年规培,低于国家所需的三年。这样上岗的医生,不是拿病人的生命开玩笑吗?
与常规体系下的学位论文存在明显不同,一些公开的毕业论文也受到质疑。
有必要对这个4+4体系毕业论文要求做个说明,调查一下这个4+4体系下所有毕业的论文,让大众了解这个体系下的论文总体是一个什么水准。通过调查所有毕业生的论文,看这篇是特例,还是基本上都是这样,或不少都是这种水准。
协和4+4属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如同任何改革,应当给予试错空间,不能出了问题就因噎废食。但宽容失败,绝不等同于宽容腐败。
丘吉尔曾说:永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
既然事件已发生,而且引起了广泛的舆情和社会关注,那就不要浪费如何完善做好的机会。
选拔机制是否坚守住公平底线?尤其是在中国这样的人情社会,当推荐信、速成通道诱惑,再裹挟资本力量,如何确保选拔过程没有“萝卜坑”?不同背景学科的申请者是否具有一定学医的学科准备?前置的医学基础和素养如何评估?入校后培养阶段是否具有高标准教学、实践、论文和淘汰规制并严格执行?是否实际上课和完成作业,是否有特殊照顾?论文是否独立完成、是否通过像其他博士学位获得者一样的匿名评审?规培阶段是否完成需要的科室轮岗并达标?是否符合做临床医生的资质?
整个体系,任何环节有漏洞,缺乏学术审核、严格监管,不能过滤掉违规者,享有“特权”的不合格者,再好的模式也会变味。这也是为什么其他国家实施的比较成熟有效的机制,在国内"水土不服”,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医学教育关乎生命。要有同理心、做人做事要一碗水端平,一直是从小就灌输的理念,并需要一生坚守的准则。随意破坏,可能会动摇青年人的理念,可能对社会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千万不要低估了随意践踏这些基本准则可能带来的破坏性和后果。
因此,希望有关部门介入调查此案,不仅停留在查清个案本身,处理当事人阶段,而是能为完善医学院4+4的规则设计和实施、公开公平选拔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可操作的建议。
再说说校长变动的事。
这几年,地方官员一两年内几次变动,大使一年多点就调任,这是对老百姓极不负责任的做法。屁股都没坐热,情况都没了解清楚,就调动提拔了,这样积累起来的阅历能让百姓信服吗?
中国这么大,各行各业各个阶层这么卷,能人不能说遍地都是吧,但数量也不少,难道就需要重点培养这些干部吗?那些一辈子忠于职守敬敬业的干部会怎么想?
这种行政官员和大使频繁变动工作岗位的情况,也频繁发生在大学校长任命上。
最近,长三角2位985大学校长干了2年出头、1位211校长才干了一年多,工作就发生了变动。频繁变动校长对大学来讲,是件非常不好的事情。
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大事。每位校长都有自己的办校理念,在任都会按本人理解的办校理念对学校的发展、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有所作为。走上校长岗位,刚刚熟悉工作,发了号施了令,学校和教师刚开始适应、开始调整,校长就换了,这对学校的工作、老师的教学科研都会有非常大的影响,必然也会影响到学生,影响到对学生的培养上来。
回头看,改开以来,国内高校留在老师、学生和校友心目中的好校长,基本都是在学校做的时间长、干得好的,那些任期短或者把学校作为跳板的,基本都是过眼烟云,匆匆过客。
2022年2月14日,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正式公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并自行发布。
当时,本人在国家发改委主管主办的《中宏网》撰文(张中祥:既然允许自主确定建设学科,可进一步允许学校自主确定校长),呼吁在那些学术氛围重、科研水平高,总体上教师作为一个整体的力量不可忽视的学校开始,由学校直接决定校长。
慢慢地,中国的高校校长就过渡到职业校长。这对中国高校的发展、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都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各种原因,即使现在不能按这种方式决定校长,还需要上面任命,但最好也能听听学校在人选选择上的意见,了解一下什么样的人更合适,更能尊重这个学校的文化和精神,更有助于学校的发展。
起码任命的校长,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除非违纪违规或表现差,一届内不宜更换。这样才能保障学校稳定健康发展,有助于学校正常运转,有助于老师们的教学科研,有助于学生培养。
张中祥,马寅初经济学院创院院长,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影响评估专家组组长,亚太政策研究会会士。
#张中祥谈经济与发展##国家卫健委调查肖某董某##爆料##历史上的今天##在头条记录我的2025##头条创作挑战赛##妙笔生花创作挑战##协和“4+4”模式为何陷争议漩涡#
更新时间:2025-05-0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