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败投降八十年后的今天,日本国内的心态已经发生改变,道歉派越来越少,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盛行。
八月十五日,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而言,是一个沉痛的日子。在这一天,日本法西斯正式宣布投降,二战亚洲战场终于结束。
《旧唐书》有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参考,可以为今天的发展作为借鉴。
在日本战败投降八十周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以史为镜,更要把这段惨痛历史,高悬于人类文明进程中,方能避免重蹈覆辙。
那么对于日本大和民族来说,他们是如何看待,80年前这段历史的呢?为什么如今的日本陷入了两极分化,对于应该心存愧疚,还是更多强调核爆受害者身份,日本国内争执不休。
具体分析来看,先说说日本国内政坛,对于二战历史的看法存在分歧,一部分保守派反对“再发新道歉”,认为历届政府表态已足够;另一部分温和派或现实主义派,则倾向用恰当措辞维持国际关系稳定。
这里有三件事情作为佐证,第一是现任首相石破茂,不在8月15日当天以内阁名义发新声明。
第二件事8月15日当天,日本首相石破茂还以自民党总裁名义,向靖国神社供奉了“玉串料”(祭祀费)。
第三件事,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展出《终战诏书》原件,刻意凸显诏书中“投降”,被划改为“终战”的痕迹。此举明显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自主终止”,回避日本战败责任。
这反映出日本执政党,在二战历史问题上的保守倾向。
从民间角度来看,也同样存在类似的分歧,但是日本民间对历史的态度,比政客们要更加务实。
对二战历史持道歉和反省立场的,是日本民间的主流,他们强调要对“受害国”有明确的交代,幸存者们的采访认为,“记忆要被传给下一代,否则历史会被稀释”。我们知道日本投降是无条件的,战后包括中国在内,不少国家其实是放弃了国家层面的赔偿,但是中韩等国的民间,关于慰安妇等问题,仍旧有老百姓向日本政府索赔。
日本朝野对二战历史的争议与割裂,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是他们认为发动战争的那一批人已经去世,现在的日本国民不是战争发起者,不应该为他们前辈的过错负责。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是唯一经历核武器打击的国家,这一事实让日本有了逃避责任的借口。前文提到的日本投降诏书,把原子弹轰炸称为“频杀无辜”,但是日本侵略战争的屠杀行为,却被刻意忽视。
在这里还需要强调的差异是年龄断层,由于经历过战争,日本民间老一辈更强调痛苦与反省。
但是年轻世代对战争细节的直接体验缺失,以及教育文化上的侧面引导,导致这些年轻世代的关注点,转向和平价值、现实安全政策以及民族认同。
对于日本二战投降八十周年,周边国家的态度如何?
首先中国明确强调不能淡忘日本侵略历史,强调日本对周边国家需要反躬自省,战争历史不容被篡改甚至美化。朝鲜强烈批评日本“未彻底反省”,公开要求日本“面对历史、清算过去”。
韩国把8月15日作为国家纪念日,官方话语强调“对历史的记忆与对日关系的历史责任”,同时存在“要面向未来的合作”与“历史问责”。
东南亚地区国家,则大多强调铭记受难历史,又强调与当下日本的务实合作。
至于美国,宣扬的主基调是纪念盟军牺牲,与“纪念胜利”为主,淡化日本在二战的侵略行为。
总体来看,日本二战投降八十周年,在亚太地区局势转变的关键节点,这起人类文明的悲剧,也难免被打上了政治操弄的烙印。80年后的今天,日本仍站在“记忆与遗忘”的十字路口,他们的选择将直接定义,东亚未来的“和平底色”。
更新时间:2025-08-16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