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手机屏幕的冷光映照着张姐布满血丝的眼睛。这位45岁的会计已经连续三周在深夜刷短视频,试图用疲惫对抗失眠。
“数羊数到500只,脑子里还像开着演唱会。”她苦笑的背后,是全球超10亿人正在经历的睡眠困境。
失眠成为年患病率为10%~20%的临床疾病, 慢性失眠大约占6%。大约有40%~50%的失眠患者同时患有抑郁症或焦虑症等精神或心理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失眠。这个看似普通的夜晚难题,正在成为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隐形杀手”。
失眠的定义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当王同学连续一个月凌晨1点才能入睡,当李阿姨每晚要醒四五次再也无法深眠,当赵先生每天醒来都像背着铅块般疲惫,这些都属于失眠范畴。
医学上将失眠分为几大类:入睡困难型(躺在床上30分钟以上无法入睡)、睡眠维持困难型(夜间频繁醒来且总睡眠时间少于6小时)和睡眠质量差型(即使睡够时间仍感觉精力未恢复)。
更值得警惕的是,长期失眠会形成恶性循环。大脑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内分泌紊乱,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加重焦虑情绪,反过来又加剧失眠。
临床数据显示,慢性失眠患者患抑郁症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倍,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显著提升。
面对失眠,许多人病急乱投医。32岁的程序员小林就曾陷入误区:“听说喝酒助眠,结果半夜口干舌燥醒过来,心跳快得像打鼓。”
事实上,酒精虽然能让人快速入睡,却会抑制深度睡眠,导致凌晨易醒。同样,近年来被热议的某提取物THC,研究发现其短期虽有镇静作用,但长期使用会破坏睡眠节律,停药后反而加重失眠。
连看似安全的褪黑素也并非万能钥匙。褪黑素只对倒时差或生物钟紊乱有效,对焦虑型失眠效果有限,长期服用还可能影响自身分泌功能。
当传统方法纷纷失效时,一种名为“失眠的认知行为疗法(CBTI)”的新型治疗正在改写历史。原来关灯后翻来覆去的习惯,其实在给大脑传递“清醒信号”。
CBTI包含五大核心模块: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 = 睡觉”的条件反射,规定不在床上做除睡眠外的任何事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记录睡眠日志,逐步压缩在床上的无效时间
认知重构:纠正“失眠会死人”等夸大认知,学习接纳暂时的睡眠波动
放松训练:教授腹式呼吸、渐进式肌肉放松等减压技巧
睡眠卫生教育:规范作息时间,避免睡前使用电子设备
临床研究显示,接受CBTI治疗的患者,平均入睡时间缩短40分钟,夜间觉醒次数减少50%。更惊喜的是,这种改善具有“长效性”。
CBTI治疗过程时长6~8周, 可以改善大约70% ~ 80%失眠患者的睡眠质量,其疗效可维持6~12个月。
据最新的meta分析报告,参与远程CBTI试验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 平均一个夜晚入睡时间缩短20.6min, 觉醒时间减少25.5min, 有效睡眠时间增加37.5min。
CBTI不是魔法,而是一套科学的自我管理系统。关键在于持续实践,就像健身需要坚持一样。如今,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开通了线上CBTI服务,通过手机APP就能完成睡眠监测、课程学习和医生互动。
对于饱受失眠困扰的人,以下是几个立即可以尝试的小技巧:
固定作息:每天同一时间上床和起床,周末也不例外
打造睡眠仪式:睡前30分钟调暗灯光,播放白噪音
书写烦恼:准备“焦虑笔记本”,睡前写下所有担忧事项
当我们真正理解睡眠的本质 —— 它不是可以强迫的任务,而是身体的自然需求,或许就能放下对抗的执念。
在这个全民熬夜的时代,找回睡眠不仅是健康的需要,更是对生活掌控感的重建。当我们不再把枕头当作战场,而是当作伙伴,那些曾经溜走的美梦,终将归来。
毕竟,每个酣睡的夜晚,都是身体给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
【本文来源@TED官方号的视频内容】
#所见所得,都很科学##科普##健康##睡眠#
更新时间:2025-04-17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