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温知意
编辑|温知意
俄罗斯已经控制了乌克兰近五分之一的土地,这些地方带来了煤矿、钢铁、粮食和能源,足以向全国人民交代。不是打不动了,而是打下来的,已经够了。


根据俄方数据,目前俄军已牢牢掌控了包括克里米亚在内、乌克兰大约19%的国土,尤其是在东部的卢甘斯克、顿涅茨克、赫尔松和扎波罗热四州,控制率都在70%以上,其中卢甘斯克接近全面控制。
顿巴斯的煤矿每年给俄罗斯送去1200万吨煤,马里乌波尔的钢铁厂年产200万吨钢,扎波罗热核电站更是每年能替俄节省约10亿美元电费开支。

而赫尔松和扎波罗热两地的粮食,总出口量达到300万吨,还能换来俄方急缺的电子元件。换句话说,这些控制区,不仅是地盘,更是俄当前经济的“止血带”。
表面上看,俄罗斯经济似乎在逆风中稳住了阵脚。2023年增长4.08%,2024年再涨到4.34%。
GDP的单纯增长说明不了什么,这些增长靠的是军工和能源的硬撑,结构极度单一,风险也不小。货膨胀超过7%,普通家庭的生活成本猛涨40%,工资购买力一年掉了三成。

尤其对于老百姓来说,战争红利根本没落到手里。牛奶、鸡肉、药品价格飙涨,很多老人不得不翻出苏联时代的缝纫机修衣服过日子。
年轻人则宁愿排长队逃离边境,也不愿被征兵。民调显示,虽然还有七成左右的人“支持军事行动”,但也有六成人把“停火”写进了自己的新年愿望单。
这时候,普京不再强调“进攻”,而是开始讲“稳定”,不是偶然,而是必须。

他需要把国家从“打仗状态”拉回到“过日子状态”,否则连他最忠实的支持者都会开始怀疑:我们到底是为了什么在消耗?

虽然普京放缓了冲突节奏,但谈判桌上的火药味并没有减弱一丝一毫。
俄罗斯提出的底线很清楚:控制区不退,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美国甩出一份28点方案,要求乌克兰割地、限制军力。
听上去像是“和平的框架”,但实质上是让乌克兰吞下苦果。欧盟则另起炉灶,提出冻结战线、恢复乌入北约自由、逐步解封对俄制裁。这看似中庸,实际也踩到了俄方红线。

乌克兰方面则毫不退让,坚持恢复1991年边界,克里米亚也得还回来。泽连斯基直言,这是“丢伙伴还是丢尊严”的两难选择。
他不仅是在对外抗争,更是在对内保证,乌克兰不是可以被肢解的国家。
于是,局势陷入“拖”。战争打不动了,谈判也谈不拢,“拖字诀”成了现在的主旋律。
普京知道,再打下去,不仅要面对美欧更严厉的制裁,还要面对内部的社会压力。

俄方研究机构曾测算,若再向西推进100公里,至少需要增加20万兵力动员。这在战术上可能可以做到,但在政治上,代价太大,风险太高。
更何况,现在控制的这些地盘,已经足够“交账”了。对俄罗斯民众而言,他们看到的是“俄语居民被保护了”,是“克里米亚彻底融入了本土”,是“粮食和能源的新来源”,这些故事足够维持信心,不必再去冒险。
与其“硬扛”,不如守住成果,转向“改善民生”和“稳定局势”。顿巴斯的煤矿重新开工,赫尔松播下了冬小麦,这些信号说明,俄罗斯正在从“战争叙事”转向“治理叙事”。

普京的“不想再打”,背后藏着的是战争的极限、经济的压力和社会的疲惫。在控制近19%的乌克兰土地、收获关键资源后,他选择按下暂停键,把“打赢”的口号变成了“稳住”的现实。
俄乌冲突,从最初的迅猛推进到现在的“以拖待变”,已经变成一场硬碰硬的耐力赛。而这场比赛,输赢不再取决于谁占了多少地,而是谁先撑不住。
普京这次选择了稳,或许也是俄乌战局走向“非军事解决”的第一步。至于这一步能不能走稳,还得看乌克兰的坚持,美欧的态度,以及全球对这场冲突的真正耐心还能剩下多少。

当前的“稳”更多是阶段性的维持,并非根本性转好。制裁还在,物资还缺,结构问题没解决,仅靠控区资源“自给自足”远远不够。
如果外部局势再起波澜,比如制裁升级、出口中断,俄罗斯的民生稳定基础依然脆弱。但至少现在,普京政府选择了“稳而不进”,把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上。民调显示,支持“停火”的呼声在上涨,这说明民心正向务实倾斜。
说到底,老百姓不怕苦,也不怕穷,但他们怕没希望。如果普京能让普通人看到“稳定生活的可能”,这场冲突的国内代价,或许就能压在可控范围之内。

俄罗斯的民生问题不是一朝一夕能解决的,但“稳”字当头,至少说明方向对了。战争换来的不是荣耀,而是责任。
对普京来说,现在不是继续扩张,而是修补裂缝。能不能稳住,就看他接下来有没有真把“民生”摆在第一位。
更新时间:2025-11-28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