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区楼下那一幕,看得我心头一紧。
一个4岁左右的小男孩正蹲着拼轨道火车,
另一个娃冲过来,一把拽走车头,转身就往自己包里塞。
被抢的孩子愣住两秒,哇地哭出来。
家长追上去拉人:“你怎么又抢?谁家孩子啊!”
抢玩具的妈妈脸都红了,抬手就拍孩子手背:“再抢我揍你!”

可你知道吗?
那个被妈妈当众打手的孩子,
他不是“坏”,
也不是“没教养”,
他是——
喜欢得太用力,脑子却还没学会“等一下”。
别急着贴标签,3-6岁的孩子根本不是“不愿分享”,是“不能”
我们一听“抢玩具”三个字,
立刻脑补出一个霸道小霸王:
❌ 没礼貌
❌ 不懂事
❌ 爱欺负人
但儿童心理学早说了: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前额叶皮层还在“施工中”。
那是什么地方?
控制冲动的刹车片
理解“别人也有感受”的共情区
学会延迟满足的耐心按钮
全都——
没通电,没联网,没上线。
所以当他看到喜欢的玩具,
眼睛一亮,心跳加快,
大脑直接发出指令:
> “我要!我现在就要!”
根本来不及想“这是别人的”。
这不叫“自私”,
这叫——
生理发育卡点。
就像婴儿不会走路就硬要他跑,
你不怪他腿短,
那你为什么怪孩子“心急”?
很多父母都在做三件“火上浇油”的事
错误①:当场吼骂:“你怎么又抢?丢不丢人!”
一句话,把行为问题升级成人格否定。
孩子听不到“不能抢”,只记住:“我是个让妈妈丢脸的人。”

下次更不敢社交,或者更逆反:“反正你们都说我坏,我就坏给你看。”
错误②:逼他道歉:“快说对不起!不然今天别吃饭!”
强迫道歉=表演悔改。
他学会了应付大人,
但心里不服:
“我又没抢错,那个车本来就应该给我玩。”
真正的共情,不是嘴上三个字,
而是心里真的懂:“我拿了,他难过了。”
错误③:以暴制暴:“他抢你,你就打回去!”
听起来“解气”,实则打开潘多拉魔盒。
孩子会认为:
“只要我喜欢,就可以动手拿。”
长期下去,只会越来越冲动、越来越难管。
高段位父母,都在悄悄做这四件事
✅ 1. 第一时间蹲下,先共情,再讲理
不要站着审判。
蹲下来,轻声说:
> “这个警车是不是特别酷?你也超想开对不对?”
> “你喜欢得不得了,一下没忍住就拿了,是吗?”
先让孩子感觉“被懂得”,他才愿意听你后面的话。
接着再补一句:
> “可是这是小朋友的车,他正在玩,突然被拿走,他会伤心的。”
> “我们现在还回去,问问能不能轮流开,好不好?”
情绪稳了,规则才能进得去。
✅ 2. 日常玩“借东西”小游戏
在家模拟真实场景:
妈妈拿着娃娃说:“这是我的,你不问我,就不能拿哦。”
鼓励孩子练习问:“妈妈,我可以玩5分钟吗?”
答应回应:“可以,闹钟响了要还给我。”
每天练一遍,比讲十遍道理都管用。
行为习惯,靠的是重复,不是说教。
✅ 3. 抢了之后,重点不是罚,是“修复关系”
带他一起做三步:
还回去

说:“刚才我没问你就拿,对不起”
问:“现在我可以玩一会儿吗?”
这个过程叫关系修复训练,
比打十下手都有效。
孩子会慢慢明白:
“我可以想要,但要学会问;
我犯错了,还可以补救。”
✅ 4. 给他一个“等待工具”
对孩子说:
> “如果你特别想要,可以站在旁边等一等,或者问问能不能交换。”
教他一个小动作:
手放胸口,深呼吸三次
默默数:我想玩→我要问→我可以等
这就是在帮他建立“心理刹车系统”。
送大家一句真心话:
每个抢玩具的孩子,
心里都在问两个问题:
‘我喜欢的东西,能安全地拥有吗?’
‘我冲动了,你还爱我吗?’
我们要给的,不是一顿骂,
而是一双稳稳的手,告诉他:
“你可以想要,但要学会问;
你可以犯错,但我一直在。”
最后提醒:
⚠️ 如果孩子6岁以上仍频繁抢夺、毫无愧意、经常攻击同伴,建议寻求儿童心理评估。
但对于大多数幼儿来说——
抢玩具不是“品德缺陷”,
而是成长路上必经的“神经发育卡点”。
别急,别羞,别打。
温柔坚持,比什么都强。
别把孩子的“能力不足”当成“品德败坏”。
更新时间:2025-11-04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