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换季皮肤“喊渴”?医生教你如何锁住水分不翻车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隋雪 通讯员 白奕莎

秋冬换季,气温不断走低,空气也愈发干燥,不少人的皮肤开始出现紧绷、脱屑甚至瘙痒等“警报”。

为何秋冬季节皮肤容易“失守”?又该如何为肌肤构建一道坚实的“保湿墙”?潮新闻记者采访浙江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科吴晓金副主任医师,为大家详解秋冬皮肤护理的科学之道。

吴晓金在门诊/医院供图

温差与干燥夹击

皮肤屏障拉响警报

“医生,我这脸又干又痒,摸起来像砂纸,涂了爽肤水也没用。”刚走进吴晓金的专家门诊,28岁的王女士(化名)就忍不住揉搓面颊。她摘下口罩,鼻翼两侧的脱屑清晰可见。吴晓金告诉记者,近期类似王女士这样的患者显著增多,皮肤科门诊量大约增长了20%~30%,这主要与秋冬交替时节独特的气候因素密切相关。

吴晓金介绍,这些患者中,两类人群最为典型。一类是年轻上班族,就像王女士,她自述每天早晚仍在使用夏季的强力控油洁面产品,洗澡喜欢用热水,因为感觉油腻,洗完澡后很少涂抹身体乳。另一类则是老年人,比如76岁的赵大伯(化名),他的情况更严重些,小腿皮肤出现了像瓷器裂纹一样的“碎瓷样”改变,医学上称为“乏脂性湿疹”,瘙痒难忍,严重影响睡眠。“这背后,是老年人自身皮脂腺功能衰退,叠加气候环境变化的双重影响。”吴晓金解释道。

那么,为何皮肤状态总在秋冬时节频频“亮起红灯”?

“健康的皮肤屏障如同一道坚固的‘砖墙结构’,当前季节的‘大温差’和‘低湿度’,正是这道墙的两大‘破坏王’。”吴晓金分析道,秋冬空气湿度降低,会加速皮肤角质层水分蒸发,好比“砖块”本身缩水、开裂;而显著的昼夜温差则让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相当于连接“砖块”的“水泥”和外层的“防水涂料”都供应不足了。皮肤屏障一旦受损,锁水能力下降,外界刺激物便更容易入侵,从而引发干燥、瘙痒、泛红等一系列问题。

图片由传播大脑AI生成

科学应对三步走

高效锁水稳度秋

面对季节转换带来的皮肤挑战,我们该如何科学应对?吴晓金给出了三步护肤策略。

第一步,温和清洁,为屏障“减负”。

吴晓金指出,秋冬皮肤清洁的核心是“减负”。很多人越干燥脱屑越想洗干净,反而加重问题。正确做法是:选用弱酸性或氨基酸类的温和洁面产品,干性皮肤早晨可仅用清水洗脸,每日洁面不超过2次;洗澡水温控制在37℃~40℃,时间压缩至10~15分钟,避免用碱性香皂;洗完后用毛巾轻轻按压吸干水分,切勿用力揉搓。

第二步,精准保湿,修复与锁水并重。

“保湿的核心不在于补水,而在于能锁住多少水。”吴晓金强调,学会看成分比选品牌更重要,关键看产品能否修复皮脂膜。

修护屏障,选择含有神经酰胺、胆固醇、脂肪酸等成分的护肤品,它们能直接补充细胞间脂质,修补皮肤“砖墙”的“水泥缝隙”。

强化锁水,使用含有角鲨烷、凡士林、牛油果脂等封闭性成分的产品,它们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效防止水分流失。

更换质地,将夏季清爽的乳液更换为滋润度更高的霜、膏状产品,锁水能力更强。对于小腿、手肘等极易干燥的部位,可进行“厚涂”加强护理。

把握时机,洗澡或洁面后的3分钟内是“黄金保湿期”,此时皮肤仍有残留水分,涂抹保湿产品能形成封闭膜锁住水分。

第三步,细节防护,减少外界刺激。

吴晓金在门诊中发现,很多患者做好了清洁保湿,却忽略了防护,导致事倍功半。建议外出时佩戴口罩、围巾保护面部,避免冷风直吹加速水分流失;秋冬季节的紫外线仍会对皮肤屏障造成损伤,白天可涂抹温和的物理防晒霜;室内可使用加湿器,将环境湿度维持在50%~60%,减少环境干燥对皮肤的影响。

吴晓金特别提醒,绝大多数季节性干燥问题通过科学护理都能得到缓解,但如果皮肤出现持续性的红肿、瘙痒影响到日常生活,或脱屑伴随刺痛,甚至出现红斑、丘疹,则可能是已发展为干性湿疹、特应性皮炎等皮肤疾病,切勿自行滥用药物,应及时前往正规医院皮肤科就诊,由专业医生判断病情并指导治疗。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11-13

标签:时尚   翻车   水分   秋冬   皮肤   医生   屏障   干燥   干性   产品   温差   皮肤科   季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