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故地,潮音如偈。
2025年10月31日,泉州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美食之都”。
在东南沿海的山水交汇处,这座古城历经千年潮汐的洗礼,将人间烟火与超凡仙气熔铸成独特的生命哲学。泉州,这座被时光眷顾的古城,正以美食为笔墨,在碗筷间书写着跨越时空的智慧篇章。

山海和鸣的味觉哲学——
清鲜之道的辩证法则
这座被清源山俯瞰、被泉州湾拥抱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地理禀赋,演绎着“靠山吃山,靠海吃海”的生存智慧。泉州人懂得在山海之间寻找平衡,在食材之中发现哲理,最终孕育出泉州菜“清、香、爽、鲜”的饮食体系。无论是追求本味还是创新烹制,无论是海陆交融还是主副合一,泉州流传至今的味觉“辩证法”,潜藏着闽南人与天地对话的千年智慧,在朴素中见深邃,于日常中藏玄机。
元老级烹饪大师程振芳在《中国闽南菜》中道出真谛:“以味为本”不仅是技艺追求,更是对自然的虔诚礼赞。
取诸自然,是泉州先民颇具巧思的饮食智慧。石花草与土笋,是海洋的产物,虽然分属动植物,且并不是常见食材,但泉州人仅用一招“清水熬煮”,便成就了传承千百年、闻名海内外的石花膏、土笋冻,成为饕餮食客欲罢不能的美味。
清者,非寡淡无味,而是对食材本真的守护。在蟳埔渔港,现捕的斑节虾只需清水一灼,那抹清甜便是大海最真挚的馈赠。
这种“清中求鲜,清中求味”的追求,体现了闽南人“大道至简”的生活智慧。

姜葱炒膏蟹保留大海最鲜甜的味道(庄丽祥 摄)
香者,非浓烈逼人,而是时令与技艺的完美邂逅。清明时节,新采的铁观音与山涧溪虾在热锅中共舞,茶香与鲜香缔结成味觉的并蒂莲。这种香,是坚守传统技法的“守正”,更是应天顺时的“创新”,展现了泉州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辩证思维。
最令人叹服的是泉州人对“鲜”的三重领悟:食材之鲜追求“朝采笋而夕食蛎”的时辰哲学,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融合之鲜创造“龙骨炖土龙”的山海盟约,展现了融会贯通的智慧;时间之鲜则在用心酿造的鱼露中封存日月精华,彰显了等待的艺术。这种对鲜味的立体追求,恰如闽南人的处世智慧——既把握当下之机,又懂得等待之道,更擅长融通之妙。
在山与海的融合上,泉州人生花妙笔的典型莫过于主食、副食的“合二为一”,即把蔬菜、海鲜、肉类等食品,直接与主食一起煮成咸饭、咸粥,如高丽菜饭、萝卜饭、芥菜饭、红膏蟳饭、蚝粥、鸭仔粥等。这是农耕与渔业融合的生态传承,让寻常百姓在日常饮食中也能品味山海之精华。

芥菜饭
文明交融的时空酿造——
从衣冠南渡到海丝风味
自衣冠南渡的士族将中原饮食礼仪播撒在这片土地,到宋元时期“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盛景,泉州的灶火间始终进行着文明的对话,酿造出一部跨越千年的味觉文明史。
在开元寺的晨钟暮鼓里,我们能品味这种交融的玄机:漂洋过海扎根闽南的番薯,以“地瓜粉”的形态与“蚝仔”缔结成金黄的海蛎煎;阿拉伯的牛肉烹饪术与闽南的药膳智慧结合,化作温润的牛肉炕汤。正如学者所言,这种“汉越融合、山海联合、内外结合”的演进,使泉州菜成为中华饮食体系中最具开放性的存在。

牛肉羹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交融从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走进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人们第一眼总能看到大厅中有一段醒目的话:“我敢言亚历山大或他港运载胡椒一船赴诸基督教国,乃至此刺桐港者,则有船舶百余。”这段话,来自《马可·波罗行记》,之所以能够成为泉州“海交史”的点题金句,正是因为一味如今极其家常的调料:胡椒。而在泉州的“宋元海丝宴”中,一道名为“山海兜”的精致菜肴,依托南宋泉州籍美食家林洪《山家清供》的记载进行复原,以闽南人的“兜金兜银”的美好寓意,加入胡椒味型,成为泉州新宴席文化一道大受欢迎的创意名菜。

当异域的香料沿着海上丝路飘来,泉州人以沙茶酱为这些远客构筑了新的家园;当中土的茶道遇见海洋文明,铁观音与红蟳在蒸笼里成就了一段美味姻缘。这种“和而不同”的智慧,正是闽南文化“海纳百川”的生动写照。
从宋元时期“市井十洲人”的盛景,到如今“市井十洲宴”的现代演绎,泉州始终以味觉为媒介,续写着文明交流的华章。这种对话不仅发生在历史的长河里,更在今天的餐桌上继续。
更重要的是,这种交融智慧已经深入到市井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春节的甜粿、元宵的上元圆、清明的润饼菜、端午的粽子……这些承载着中原记忆的食物,在泉州的海风中获得了新的生命;而源自异域的沙茶、咖喱,则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成为泉州味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包容并蓄的智慧,让泉州菜既保持着中华饮食的根脉,又绽放出世界文明的异彩。

泉州牛排。人们尝试将当归、八角等本土香料与南洋的咖喱、沙茶相结合,调制出香浓微辣的独到牛肉口味。
文化创意的时代新生——
从乡宴江湖到世界餐桌
泉州人将“敢为人先、爱拼敢赢”的精神图腾注入到饮食血脉,用文化创意去书写“爱吃才会赢”的时代新篇,展现出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的创新智慧。
从“宋元海丝宴”在国家博物馆的惊艳亮相,到“市井十洲宴”重现“云山百越路”的历史盛景;从全域推进的“一县一桌菜”工程,到与国际高端餐饮品牌的创新合作,泉州正推动传统饮食的现代转化。这种转化深植于对本土文化的自信——当簪花围民俗与世遗景观在宴席中巧妙融合,当弘一法师的素食理念遇见当代健康饮食潮流,其中蕴含的是对传统文脉的传承与创新。

《泉州美食·一县一桌菜》特刊
以申创“世界美食之都”为帆,泉州开启了一场场传统与创新交织的味觉远征:植根乡土的乡厨们以“乡宴”讲述古早温情和家园故事,又在“山海厨王争霸赛”淬炼技艺;程振芳大师领衔的“程家班”承前启后、薪火相传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光彩,青年厨师则勇闯米其林、黑珍珠、金梧桐、央视频《中国美食大会》、“丝路美食大会”,让萝卜饭、土笋冻、面线糊在“世界餐桌”上与国际审美对话。

今年1月6日,2025年黑珍珠餐厅指南发布,泉州两家餐厅上榜,意味着黑珍珠榜单正式在泉州开城。
而更大的推动力在于产业联动——从“一县一桌菜”建构的文化主题宴生态工程,到跨领域合作打造“簪花筵”融合菜;从奔赴联合国总部展示“宋元海丝”风味,到以美食为媒串联农、旅、文、体、旅产业链,推动饮食产业提质升级,让“泉州味道”的创新智慧传播四海……
从实现三大美食榜单“大满贯”到在联合国总部展示闽菜风采,从“泉州菜大师说”的立论发声到“侨商大会”上的美食交流,这座古城正在世界舞台上书写着饮食文化的新传奇。这传奇的背后,是闽南人“爱拼敢赢”的气魄在饮食领域的生动体现,更是中华文明“和而不同”的具体实践。
半城烟火抚慰人心,半城仙气启迪心灵。当古刺桐港的风再次吹拂,泉州的味觉密码正随着海上丝路飘向远方。在这座永不落幕的味觉博物馆里,每一道菜肴都在诉说着:真正的传承不在故纸堆里,而在每一次锅铲翻飞间的创新勇气;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封闭的坚守,而在与世界对话时的从容不迫。

泉州枕山襟海,这里的菜肴溢满闽南菜系山海之味。(庄丽祥 摄)
山海依旧,滋味常新。泉州的这些智慧密码终将在时光的流淌中,酿造出更加醉人的未来。当世界的餐桌上飘起泉州味道的香气,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种美食的传播,更是一种智慧的分享、是一种文明的交融。
来源:泉州发布
更新时间:2025-11-03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