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利钦时代结束后,俄罗斯对他的评价朝着两个方向走去,有人说他是俄罗斯的有功之臣,在苏联模式走入“死胡同”后站出来力挽狂澜;有人说叶利钦是戴罪之身,因为他一手葬送了苏联、把俄罗斯经济送入休克、喂养了寡头。
是“苏联掘墓人”还是“现代俄罗斯塑造者”,充满争议的叶利钦是一个悲剧,悲剧在于“作为政治家很难有错对评价”;但若站在中国的视角来看,叶利钦显然是那个有功者,甚至“发他1吨勋章都不为过”。
北方安定,再无大患
新中国成立后最大的一场仗便是作为“立国之战”的抗美援朝,自那之后,再无大规模战争发生。
站在当下的视角回头看去,似乎一切都风平浪静,可要随着那个时代一路走来,处处都充斥着危机。
被视为家产的重工业几乎全在东北,就注定了“打得一拳开”的重要意义,那时与中国关系最好的国家就是苏联,双方有着“牢不可破的兄弟友谊”,可这样的友谊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
在“修正主义”、“教条主义”的争论之下,苏联撤走了专家、中断了援助项目,争吵渐渐演变为国家关系的恶化,此后阿尔巴尼亚问题、北方四岛等问题更是使得双方对立加深。
从那个时候开始,北京方面就已经意识到威胁,全国都笼罩在战争阴云当中,任何一颗小火星都可能掀起战争风暴。
世界大战都是从“导火索”开始的,中苏双方的第一次真正战斗打响则是在1969年3月的珍宝岛,一个月内就打了三次,苏方死亡58人、伤94人,中方死伤人员略少一些。
尽管交战双方都在第一时间采取了克制措施,当时大部分人都相信大规模冲突将会很快到来,两国都开始了战备措施。
中国军队有631万、苏军有330万,但中方当时的武器水平要落后一整代;打仗就是烧钱,可中国此时的国民生产总值不过苏联的六分之一,就更不用说科技水平了。
除了要应对北方这头“战熊”,东部还有美军、蒋介石的残兵虎视眈眈,冲突一旦爆发,对中方极为不利。
和应对美国威胁不同,中苏本就是直接接壤的,到时候大军从北部压阵,中方势必要抵抗钢铁洪流,林彪在军委小规模会上还说过:“就算八成打不起来,也要做好八成打起来的准备。”
那段历史持续了太多年,哪怕是后来那场快速结束的对越自卫反击战,背后都有苏联人的影子。
苏联内政中方也不可能干涉,接下来的每一步该怎么走也要依据时代变化,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抓住机会;那段历史让人忧虑重重,也让更多人意识到:与北方的这个大国交往,哪怕无法再称兄道弟,也要起码保证合则两利。
当中国高层预判到长期和平后,开启了改革开放大业,苏联的历程也在渐渐发生变化。
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叶利钦从此时进入一把手视野,渐渐完成了地方至中央的跳跃,两者之间矛盾不少,但叶利钦却趁着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机会投身选举,将自己包装成一个抨击旧体制时代的烈士,引起诸多民众共鸣。
后来的他干脆退出苏共离去,由“改革派代表人物”转为“激进民主派”,最后成为“苏联掘墓人”。
苏联发生的巨变,全都被中国高层看在眼里,就未来的关系考虑,叶利钦已经成为俄罗斯联邦的首任总统,他的手腕硬的惊人,和苏共斗、和杜马斗,完全就是一个强力政治家的形象,并带领叶利钦进入“叶利钦时代”。
他对俄罗斯的历史究竟功过如何,还得看俄罗斯人怎么去想,毕竟很多后来骂他的民众,当年也投过他的票。
作为新俄罗斯的掌舵人,叶利钦对手中权力的把控极为轻松,很快把整个上层“换血”;当然,他最受诟病的一点就在于“休克疗法”无法创造奇迹,反倒使得国家经济面临崩溃。
美国对俄罗斯的敌意始终没有松懈过,叶利钦不得不面临内忧外患,他要解决的事情太多,总得有个轻重缓急。
从60年代开始中苏之间的矛盾一直没能化解,如今苏联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动,中方作为一个体量巨大的邻居,态度也很重要。
或许这就是让叶利钦感受到雪中送炭的关键一点,因为中国没有落井下石,而是在苏联解体之初就表示:中方尊重俄罗斯人民对自己发展道路的选择,愿意在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基础上发展同俄罗斯传统友好的关系。
当时的叶利钦身边有很多主张倒向西方的“自由民主派”,甚至有人公开提出要和美国建立“同盟”,那就是俄罗斯精英的普遍诉求,若非如此,苏联也不会说倒就倒。
好在这关键时刻,是叶利钦自己站出来了,他接受了来自中国的善意;后续发生的一切绝非他的“回报”,而是在考虑俄罗斯国家利益上的一种选择。
回过头看,美国霸权主义思想始终根深蒂固,若当时的俄罗斯执意倒向美国,他们一定会被掠夺干净,而在中国快速发展时期,美国一定会把俄罗斯视为“巨大棋子”,横在北方威胁中国安全。
中俄关系的奠基人
叶利钦的话语权是巨大的,他既然决定了接受中国善意,其他高层精英也就不再多说什么了。
中苏关系至中俄关系的转变是两国共同努力的结果,1992年时叶利钦就与中方总理李鹏见了面,他表示:“俄罗斯与中国社会制度不同,但俄罗斯与西方国家也不同,分歧不该妨碍两国合作。”
这句话传递出了很多信息,核心的一点就是:已经表明愿意同中国发展国家关系。
8月,俄方主动提出叶利钦总统将会在年底访华,两国外交部负责人还进行了互访;12月他如约降落北京,身后是一个250人的超大型代表团,这次元首会面,叶利钦肯定了中俄关系的发展空间,同时赞扬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取得的成就。
他对中国的善意绝非个人喜好,而是当时的必然选择,经济已经逐渐滑坡的情况下,必须要稳住更多潜在力量;而真正与中方接触后,他更是认定了一个友好的中国对俄罗斯的意义是重大的,于是,双方的交流越来越深入。
从1992年宣布“互为友好国家”后,中俄关系更是两年一次加码:1994年宣布为“建设性伙伴关系”、1996年宣布建立“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了能把这个重要的关系真正延续下去,叶利钦还主动扫除了一些障碍,解决了历史遗留边界问题。
不是西方没希望,而是西方对俄罗斯的帮助始终是有限的,更多则是口惠而实不至,亲西方外交快速受挫就证明一切。
俄罗斯经济亟需复苏,就迫切需要中国这个蕴含巨大潜力的市场,叶利钦早都看到中俄经济互补性很强,俄罗斯国内消费品匮乏,来自中国的消费品种类丰富、货源充足。
面对民众,只要能解决好生活用品问题,就能稳定俄罗斯的国内局势。
为了能长久发展中俄关系,叶利钦还邀请中国参加西伯利亚、远东的资源开发,只要真的实现了共同开发,那么中俄利益就会绑得更加紧密。
从叶利钦本人的历史来看,他曾把苏共视为死对头,最初与中国接触时,他还有所疑虑,但他看到中国在改革开放期间取得的巨大变化后,他很快就改变了看法,此后就不再质疑中国。
俄罗斯国内也曾出现过“中国威胁论”,叶利钦还顶着压力积极推动中俄关系深入发展,理由也与中国一致:尊重各国人民自由选择,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论亲疏。
这就是叶利钦在处理外交关系的伟大之处,看似很多矛盾的地方,都蕴含着大智慧。
俄罗斯时期开始时,叶利钦对国家的自我定位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只是不采取过去的冷战对抗模式,采取亲西方政策,默认美国处于领导地位。
但当他发现美国不愿意见到一个强大的俄罗斯、挤压俄罗斯地缘空间后,他就立即接受了“俄罗斯国际地位不如苏联”的冰冷现实,转头促进一切可以促进的关系,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与中国的关系。
就算那些精英们也是为了俄罗斯,但他们没有叶利钦看得长远,那时的他已经明确宣布: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且不可逆。
与中国交往对俄罗斯是极为重要的,同样对中国也很重要,战争的阴云彻底消散,中国就可以腾出更多精力去努力发展经济,那是一个宝贵的时期,也是中国经济增速问鼎世界的阶段。
此外,中国还趁着这个机会从俄罗斯购买了大量武器装备,对提升国防力量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波兰专家就曾指出:“叶利钦时代,俄对华武器贸易理念就是想要什么就卖什么,因为当时俄军工系统因国家衰落陷入悲剧境遇,他们没有选择,只能继续进行交易,用先进武器换回了旧皮鞋、肉罐头。”
安全的环境让中国经济发展无所顾虑、先进武器让中国迎来了军事力量上升,更重要的是,叶利钦还奠定了中俄关系的格局。
普京就是叶利钦指定的接班人,他曾高度评价叶利钦:“他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一个新的、民主的俄罗斯。”
挑选接班人这件事叶利钦完全没有看走眼,普京做成了很多他想做却没能做到的事情,在俄罗斯的一切慢慢恢复之下,普京依然极为重视与中国的关系,包括他所提到的远东共同开发等都是叶利钦时代开启的。
只要中俄关系始终保持友好,那么中国漫长的北方边境线就会始终安定,不会再出现上世纪60年代的紧张氛围;在共同面对西方霸权主义时,中俄也能形成战略合作,这些同样是叶利钦早就想到的。
从这个角度看,给叶利钦“颁发1吨勋章”都不为过。
“掘墓人”、“塑造者”都是对他的评价,但功过评说尚且太早:誉满天下, 谤满天下, 乱世行春秋事, 是非留后人评。
参考资料
1.周力:中俄关系的发展前景——20年后看《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中国新闻网
2.多次访华 奠定中俄友好基础 长江商报
更新时间:2025-07-30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