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花和尚”34岁暴毙,死后翻看床下,奇葩死因大白于天下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徐 来

编辑|徐 来

《——【·前言·】——》

1918年,广慈医院,一具冰冷尸体旁,床底翻出一堆糖纸和栗子壳,众人愕然。

一个出家三次、精通五语、吃糖吃到暴毙的怪人,真有其人?

生如乱麻

苏曼殊生下来,就没个“清白身世”。

父亲苏杰生是广东人,留学日本,在横滨娶妻生子。

偏偏正室的妹妹——也就是苏曼殊的生母——怀上了孩子,没名没分,躲着生下男婴,一年后悄然离开,没人知道她去了哪儿,也没人问她要去哪儿。

婴儿成了累赘,被寄养在日本人家里,五岁才由父亲带回广州,认祖归宗。

可祖母认他是“孽种”,从没正眼看过一回。

祖母年迈,却硬是逼着孩子叫她“老太君”,不许喊奶奶,家中嫡子嫡孙皆可上桌,他只能守着厨房,喝剩粥啃冷饭。

最惨那年冬天,苏曼殊高烧不退,怀疑是染了疟疾。

祖母下令:“丢柴房里去,死了也别抱怨”,他在柴堆里躺了三天三夜,靠一只馊馒头熬过来

人说他性子古怪,走哪儿都是一身僧袍一口广东话,眼神警觉,谁也不敢多看。

可要是真打起交道,会发现这人天才得让人发毛,能写诗能作画,会日语、英语、梵文、法语,二十出头就在《民报》上,写文章骂清廷骂腐儒。

可惜才气没成全命运,反倒加速了他的癫狂。

十二岁,第一次出家,拜在南京栖霞山,三个月后因偷吃鸽子肉被逐。

那肉还是跟小沙弥合伙偷的他一口吞了俩翅膀,小沙弥只分到半个爪,结果人跑了,他背锅。

二十岁,革命失败后再度剃度,这次他下定决心,连香烟都戒了,可坚持一年后,偷偷拿师兄的度牒下山吃了三天牛肉锅。

回庙时醉醺醺,还嚷着要“重振佛门”,老方丈摇头,没再管。

第三次遁入空门,是为了避祸。

1911年前后,他在上海写了一大堆反满文章,还画了漫画,讽刺某位军阀是“肥猪上轿,憨僧引路”,被人盯上。

逃到杭州灵隐寺,剃头换袈裟,说要“修行三年洗净俗尘”,三天后被发现偷吃冰糕。

谁都看出来了,这人出家不是为了佛,是为了逃,他没打算渡人,只想渡己,佛门清规他看不上,世俗规则他又不信。

这人活得像块夹心糖——外头是僧衣,里头是烈火,偏偏这火不是冲天,是反噬,灼他自己。

糖命一条

苏曼殊的嘴,从来停不下来,年少受过饥,一旦有钱,嘴巴比脑袋还忙。

一天三顿不够,还要加宵夜、点心、糖果、甜酒,一次能吃下三十包胶牙糖不带喘气。

金牙都被敲下来换糖吃,敲一颗吃三天,一口糖酥栗子下肚,胜过诵经十年。

住在日本时,朋友送他两瓶“横滨炼乳”,不到两小时全见底,吃完满嘴流脓,还抱着瓶子舔盖子。

章士钊见他吃糖,实在看不下去,骂他“糟蹋才情”,结果他回嘴:“糖能解愁,你解不了。

1918年春,胃痛发作,送入上海广慈医院。

医生看完检查结果,黑着脸开口:“胃壁薄如纸,糖一口都不能再碰。”病床旁贴着大字:“忌甜。”

结果第二天护士查房,发现床下藏着五袋,糖炒栗子和两罐八宝饭,吃了一半。

院长发火,要将他送精神病院,他不吭声。

晚上偷偷爬出病房,拎着钱袋跑去附近点心铺,点心铺老板认得他,原本不敢卖,结果他把牙一咬,“啪”地把最后一颗金牙摔桌上,“换饭。”

老板心一软,给他打包一份八宝饭、一碗糯米饭团、几颗糖栗子和一杯冰豆浆。

回医院刚进门,胃痉挛突发,当场跪倒在地,口吐白沫。

5月2日清晨,病床上人已僵硬,医生以为他昏迷,掀开被子,发现胸口冰冷、唇色发黑,当场宣布死亡。

护士去整理遗物,刚把床一掀开,现场瞬间僵住——糖纸堆成山,栗子壳塞满整排床脚,棉被下还压着一包未拆封的冰淇淋。

陈独秀听闻消息,只说了一句:“这人是吃自己吃死的。”

有人笑,说这算死得有滋有味,有人叹,说他是“民国的糖耗子”。

再挖一点往里看才发现,胃病其实是多年遗留,医生早就劝过。

可那几天他情绪失控,不眠不休,连写三封遗书,又撕了,说:“这年头,写遗书都没人信。”好友来探病,他只说一句:“留不住我,糖也留不住。

34岁,孤身一人,死在自己最爱的八宝饭旁,旁人看是笑话,身边人却都沉默了。

死后奇事

苏曼殊死后第三天,墓地选定——杭州西湖西泠桥畔,紧挨着苏小小墓。

有人惊讶:一个和尚,埋在名妓身边,这讲得通?

柳亚子却拍板:“一情一僧,都是疯子,一起才热闹。”

那年夏天,天气闷热,柳亚子、鲁迅、郁达夫三人绕湖走了一圈,回到西泠桥边,看着刚填好的新坟,谁也没说话。

墓碑上只刻了:“曼殊之墓”,没有生卒,没有官名,也没有法号。

有人提议加一句诗,柳亚子点头:“就写——‘梦里栖霞,糖殉浮生’。”

石匠摇头,说碑小,刻不下,柳只说:“不刻也罢,这人生前什么都要,死后什么都不要。”

后来有人整理遗物,发现他手稿里夹着一张糖纸。

纸背用毛笔写着四个字:“此物最真。”

再翻手稿,杂乱无章,有诗,有信,有半页画稿,最多的还是遗书,写了撕,撕了写,最后一封写着:“吾已知此世无味,愿糖成佛。”

鲁迅看完,摇头冷笑:“疯僧,疯到底了。

可郁达夫却动容,他后来在《故人记》中提到:“曼殊癫,癫得真,癫得彻底。”又说:“天下文人多佯狂,他是真的狂。”

坊间流传,曼殊死后第三晚,有人夜过西泠桥,看见坟头飘白光,一香客胆子大,凑近看,是一颗糖球放在碑前,还冒着热气。

传说不可尽信,可第二天确实有人,在坟前见到那颗糖球,被猴子拿走了。

疯与传说

苏曼殊走得蹊跷,留下的文字,却是硬骨头。

柳亚子发起编纂《苏曼殊全集》,找了半个文人圈子,稿件一份比一份乱,手迹一张比一张脏,沾糖的、烧焦的、还有被老鼠咬过的。

整理者头大,一度想放弃,结果鲁迅只说了一句:死了都不能让人省心,这才是苏曼殊。

全集最终编成,传世三十余种版本,成为研究民国文坛的重要史料之一。

可学界对他评价,一直两极。

有人说他是“民国最荒唐的人”,有人说是“最干净的疯子”,鲁迅在晚年日记中写:曼殊死得其所,他想从泥里开花,只可惜花根是糖。

他这一生,想出家避俗,却贪嘴到极点;想革命救国,却动不动就写情诗画美人;想以文载道,却偏偏在糖水里殉道,矛盾堆到极点,最后只能用极端收场。

34岁,一生三度剃度,一口金牙换糖,一捧糖纸送命,留下的,不是一个教训,而是一个荒唐的纪念。

西湖畔风起时,苏小小墓前挂糖纸风铃,曼殊墓前却无香火。

偶尔有小孩跑来摆几块糖,说是“给和尚叔叔的”。

大人要拿走,孩子会瞪:他是糖死的,得吃甜的才能活过来。

这话说出口,一旁的风铃响了三声,像笑,也像叹息。

参考资料:

柳亚子:《苏曼殊全集》,中华书局,1931年版。

《申报》1918年5月3日,第4版讣闻及附录评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2

标签:民国   鲁迅   沙弥   糖纸   大白于天下   殊死   奇葩   手稿   死因   遗书   祖母   点心   花和尚   发现   历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