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万华人去欧洲打工,留下30万混血后代,如今为什么还不回国?

这事儿听着有点像八点档剧本:十四万人跨国打工,最后竟留下了三十万孩子。可它不是剧,是写进了中法关系史的那一页。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4万中国劳工冒死去了法国。

有人挖壕,有人修路,有人埋炸弹清战场,结果呢?有三千多人没回国,成了法国女婿,顺带生下好几代人。如今这三十万混血后代,活得自在安稳,几乎没人想回中国。这不是背叛,而是一段百年长卷的续篇。

打工出国,结果被“法国媳妇”留下了!

1916年到1918年,超过14万名中国劳工陆续从青岛出发,奔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西线战场。他们中超过90%来自山东农村,大多目不识丁,只因家乡歉收、家中赤贫,被迫签下三年合同,踏上一条充满未知的路

法国与英国是主要招工方。法国率先在1915年11月决定招募华工,英方紧随其后,在威海卫和青岛设立招募中心。华工出发前必须接受剪发、体检、注射疫苗、签约等一系列流程。合同中明文规定:不得参与军事作战,仅限后勤工作

实际情况远比合同描述更严苛。华工多数被派往战壕一线修路、挖沟、运输弹药、掩埋尸体。运输途中,华工遭遇德国潜艇袭击。1917年2月,“亚迭士号”在地中海被击沉,542名华工遇难,北洋政府以此为由对德宣战。

到达法国后,华工生活在集中营式营地,实行军事化管理。每天工作10小时,工资日实发约2.5法郎,食宿医药免费,但食物常短缺。由于语言不通、风俗不同,初期矛盾频发。法军为此专门印制简易中文手册,后来又派基督教青年会志愿者协助沟通。

尽管如此,华工普遍被认为“吃苦耐劳,手巧心细”。一位法国军官评价:“他们几乎无所不能,一旦中国统一,将是世界最强大的民族。”

但这群“最强大民族”的代表,却在一战中被迫承担最危险最肮脏的活计。战后清理战场时,大量华工因误触未爆弹而丧命,伤亡估计超过1万人

与战场的残酷相比,更让人意外的是,这群被称作“苦力”的中国劳工,竟成了法国姑娘眼中的“理想丈夫”

法国男性在战争中大量战死,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衡。有法国女性直言:“他从不喝酒,从未动手打我。”据资料显示,约有3000名华工最终选择留在法国,与当地女性通婚

三年合同结束后,大部分华工搭乘返航船只回国。少数人,留在了法国,成为中法之间第一代“跨国婚姻”的实践者。而这一群体的存在,也种下了后来“30万混血后代”的现实根基。

通婚三千对,后代三十万,法国人说:早就是自己人了!

三千名华工留在法国,带来了三十万后代,这不是夸张,是积累。法国国防部曾公开承认,3000名华工大多与法国女性组成家庭,留下稳定的血缘传承链条

最初的混血子女多诞生于1920—1930年代。那个时代,法国社会经济尚未恢复,这些中法混血儿大多生活在底层。他们讲法语,受法制教育,信天主教,文化认同几乎完全“法国化”。但外貌的中国特征,使他们始终无法完全融入主流社会

直到二战结束,法国进入战后重建期,大量基础设施需要人力。中法混血群体凭借父辈留下的技术优势和劳工经验,成为关键的“灰领力量”

与此同时,法国社会对亚洲人种的态度逐渐改善,中法混血群体开始向中产阶级跃升。

与早期移民不同,这批混血后代从未真正“移民”出中国,因为他们从未在中国生活过。他们的身份不是“法国归侨”,也不是“海外华人”,而是法国社会结构中天然的一环。

这种天然嵌入,是决定他们“为什么不回国”的第一道逻辑墙。他们在法国出生、受教育、就业、纳税、参军、参与选举,对中国没有切实的法律关系,也没有现实的社会关联。

法国政府早期对他们的态度虽不算优待,但基本保障齐全。特别是1950年代后,法国以“战后恢复人口结构”为由,给予混血群体完整的社会福利。他们没有回国的“理由”,也没有动因。

这一人群的发展也受到中国学者关注。研究显示,这些混血家庭在第三代、第四代后基本实现完全本地化,姓氏逐渐法语化,语言和文化传统向主流靠拢,只有少部分保留“对中国的情感联结”

曾有华裔后代在采访中说:“我祖父是山东人,我是法国人。”一句话,道尽百年风霜,也将“是否回国”这一问题,转化为一个“已经没有必要回答”的历史陈迹。

回不回国?百年后的选择题,其实不是选项题!

“回不回国”这个问题,在大部分混血后代眼中,并不存在。它更像是一道外人设下的“情感题”,对他们而言,从未离开过的法国,才是真正的归属地

华工后代大多数没有中国国籍,也从未持有中国身份证明。他们没有中国社会关系,缺乏中文能力,对中国法律、制度、生活方式并不熟悉。即使想“回”,也无法“归”。

相比之下,他们在法国有明确的身份、稳定的居所、清晰的法律关系。这种现实基础,让“回国”成为一种象征性设想,而非实质性计划。

中国政府对他们没有回避。近年来,中法之间多次举办“华工纪念”活动,官方媒体也多次提及“14万华工”“法国华人第一代”等关键词。但纪念归纪念,历史的分界线已经划定。

2017年,法国举行华工纪念仪式,中国驻法大使出席并发表讲话,强调这段历史对中法关系的重要意义。但这段历史,只能作为桥梁,而无法成为路径。

有趣的是,一些混血后代会选择“寻根旅游”。他们走进山东老村,寻找祖父的家门。他们拍照、流泪、买点红枣、带走几块老砖,但随后又坐上返程的飞机,回到巴黎、马赛、里昂。这趟路,不是“回家”,而是“看故乡”。

对于中国而言,华工历史是一段血与汗的海外奋斗史,是国家弱小时的沉痛记忆,也是逐渐崛起后的世界自信。而对于后代而言,它是家族的“前传”,但未必是他们想要的“未来”。

百年前走出去,是谋生;百年后留下来,是选择。这个选择,早已悄然完成。

参考资料:

一战华工:一群小人物,影响大历史.凤凰网.2020-07-10.

14万华工从青岛赴欧:3000人成法国第一批移民华人.青岛日报.2014-11-14.

一战14万华工奔赴欧洲,慷慨壮烈.澎湃新闻.2023-08-03.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4-28

标签:后代   历史   华工   法国   欧洲   青岛   中国   中法   战场   关系   社会   万华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