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生最好的状态:销声匿迹,装聋作哑,与世无争


朋友阿林,在我的朋友圈里一直是那个最活跃、也最“耀眼”的人。


十年前,阿林三十岁,意气风发。无论单位聚会还是同学小群,

他都是话题的中心,无数个加班夜,穿梭于酒桌和业务谈判之间。

他总笑着说:“人要拼一把,否则怎么对得起自己?”


可谁又知道,繁华背后,是怎样的疲惫与焦虑?


在不惑之年临近时,阿林却突然销声匿迹。

朋友圈消失、微信群退群,连电话都极少接听。

有人说,他是不是遇上了什么难事?


直到去年秋天,一次老友聚会,阿林终于出现。

我忍不住问他这些年的变化,他只是淡淡一笑,道出了一段故事:


一、“销声匿迹”:主动的选择,人生的新序章


那年项目突遭滑铁卢,回家后爱人早已入睡,女儿的小脸在手机灯光下显得模糊。

他坐在沙发上,第一次觉得生活像一杯浑浊的水,乱哄哄地,沉不下心。


几天后,他做了一个决定:删掉几乎所有微信群、推掉每一个无效应酬,把自己“藏”了起来。

他买了架旧吉他,重新拾起学生时代没弹完的曲子;周末陪女儿踢球,和父母慢悠悠地散步聊天。

就这样,曾经追名逐利、满身盔甲的阿林,转身成为朋友圈里的“隐形人”。


开始时,他也不习惯。下班早了,似乎除了工位和沙发,人生再无出口。

但慢慢地,他感受到一种久违的从容和自在。

书架上的旧书被一页页翻开,吉他的弦也越来越顺手,家里饭菜的香气抚平了一身燥气。


他说:“原来人生可以不要那么多掌声,也能活得很好。”


叹一口气。


世界很热闹,但并非非得参与才叫活着。

与其强迫自己永远在镁光灯下,不如用一杯茶的时间,和自己的内心聊一聊。


二、“装聋作哑”:低调的智慧,守住人际温度


你有没有经历过别人议论、误解你,甚至被人在背后指点但又无从分辩的窘迫?


我的大学同学李青曾遭遇到一次令她郁闷许久的事。

因为一次项目评比,几个同事在下午茶时揶揄她“不懂装懂”,这些话几经流转,也传到她耳朵里。


李青没有表露不快,只是微笑着继续工作。

这两天,她故意多给那几位“背后议论者”递了咖啡,早会上还当众帮他们理清数据。

后来,同事们反而渐渐觉得是自己小心眼,关系更加和谐。


我记得那天,我们在夕阳下的公司阳台并肩而立,她淡淡道:“有些事,看破不说破不是笨,而是给大家留个台阶,其实最轻松的还是自己。”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会被议论,被嫉妒,被低估。太聪明的人,可能累积的敌人更多。

不妨学会装聋作哑,有时候,装糊涂其实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更是一份让自己坦然前行的力量。


三、“与世无争”:不抱怨、不争抢,幸福其实很简单


老家的邻居张叔,今年五十五岁,年轻时开过厂,搞过工程,一度春风得意。

不过近十年,他公司倒闭、投资失败,甚至一度要靠亲戚接济。

他也曾郁郁寡欢,性格变得暴躁急躁。


后来有一阵再见到他,却发现张叔变得温和开朗。

问起原因,他一笑:“大势不可为就随缘吧。

早上到公园下下棋,中午回家做饭,偶尔看看老朋友,你看,这日子其实蛮好的。”


是啊,人生路长,得到和失去都会反复交替。

以前,张叔拼了命要争名夺利,现在,却更享受那份日常、那份随遇而安的自在。

有了一份“与世无争”的底气,心才真正稳了下来。


故事讲到这里,可能你会想:是不是要做隐士,彻底远离社会?并不是。


真实的人生,是选取自己舒服的速度去生活——在人群中热闹,也能独自安静;该装糊涂处别戳破,该顺其自然处就放下执念。


我常常把这三句话,送给身边渐入中年的朋友:“销声匿迹,沉淀自己;装聋作哑,保全善良;与世无争,享受平常。”


40岁之后的人生,不再靠狂奔,而是依靠内心的沉稳。

愿你,也能尝试慢下来、轻一点,看见真正的自己。


点个赞,和我分享你的故事。有时候,最好的答案,就在评论区。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5-08-12

标签:美文   装聋作哑   销声匿迹   与世无争   余生   状态   人生   议论   都会   朋友   故事   吉他   下下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