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爷今年62岁,最近一段时间他总是在半夜3~4点被憋醒,感觉胸口跟压了块石头一般。
去医院一查,发现是罹患冠心病导致的。医生称,刘大爷已经发生了变异性心绞痛,在夜间睡眠状态下冠状动脉更容易出现短暂痉挛,心肌因此而缺血导致了心绞痛。
在夜间发生心绞痛后,出现急性心梗的概率很高,老年人如若频繁在凌晨3~4点醒来,一定要高度警惕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信号。
临床上一般将凌晨2~4点醒来,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的情况称之为早醒。偶发性的早醒一般无需担心,与年龄增加导致的褪黑素分泌减少有关。
但如果频繁早醒,会给身体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如早醒会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整个人会感觉疲乏无力、做事效率会明显下降。且可能会引起心悸、胸闷、腹泻等生理性不适,给正常的生活带来较大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生理原因同样会导致早醒的情况。
首先,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的睡眠时间在7~8小时,老年人仅需要5~7小时。如若夜间睡得太早的话,可能会在凌晨醒来。
其次,很多人习惯在睡前看手机,手机发出的蓝光会影响褪黑素分泌,会影响正常睡眠质量,导致早醒。
而且,睡前饮酒的话也容易让人半夜醒来,因酒精代谢完毕后它的助眠效果也会随之消失。
另外,睡眠状态下人体体温会有所下降,如若室温温度过高、盖得被子过厚的话,也容易让人在半夜醒来。
中医将一天分为12时辰,在不同时间点醒来可能预示着不同的健康问题。
这个时间点称之为丑时,肝经气血在此时最为活跃。如若肝火过于旺盛、肝气不舒的话,会让心神被扰乱,很容易导致凌晨1~3点醒来。
凌晨3~5点为寅时,此时肺经活跃最为旺盛,肺气虚弱、肺功能失调的人,很容易在这个时间点醒来。
每天夜里会在不固定的时间醒来,同时伴有困顿乏力、精神紧张、记忆力下降等症状,很可能是心脾两虚所致。
当身体罹患一些病症时,的确会影响到正常的睡眠,让人总在半夜醒来。以下这几种疾病,都可能会影响睡眠。
1、肺部疾病
肺部出现功能异常时,会让体内缺氧、二氧化碳潴留,人也容易在夜间被憋醒。
2、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时会让睡眠周期紊乱,很经常会在夜间3~4点醒来。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的人群,体内基础代谢率较高,夜间会入睡困难、早醒;甲状腺功能低下,会让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风险增加35%,该症也容易导致早醒。
3、肾脏疾病
罹患肾脏疾病会导致体内的代谢废物无法及时排出,夜间会频繁起夜上厕所,导致正常的睡眠中断。
4、神经衰弱
一些人会经常在半夜醒来,醒来后难以再次入睡,很可能是神经衰弱所致。这类人要及时进行调整,保持心态放松、生活习惯良好,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5、心脏疾病
人在睡眠状态下,回心血流量会有所增加,心脏负担也会加重。且迷走神经也会处于兴奋状态下,一些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在睡眠状态下很容易出现供血不足等问题。
每天睡够8小时是大家都知道的一个说法,其实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8小时的睡眠。睡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差异,盲目追求8小时睡眠,反而容易引起睡眠焦虑,让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2021年,《美国医学会杂志》上一项针对32万人的研究显示,亚洲人群每晚睡7小时会让健康处于最佳状态下。
研究人员发现,睡眠时长与全因死亡呈J型相关性。无论男女,睡眠时间保持在7小时时,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其他原因所致的死亡率会下降到最低水平。而当睡眠时间>8小时时,相关风险反而会增加。
比起关注睡眠时长,我们应该将更多注意力放在睡眠质量上。正常成年人每天夜里有4~6个睡眠周期,每个周期90~110分钟不等,这个过程中会经历非眼动睡眠、眼动睡眠以及快速眼动睡眠三个阶段,也是睡眠状态由浅到深的过程。
深度睡眠对于身体恢复精力、消除疲劳非常重要,如果夜间的睡眠状态一直处于浅睡眠下,即便是睡够了时间也容易感觉疲倦。但如果处于深度睡眠时间较长的话,即便是没到8小时的时间,醒来也会觉得精力充沛。
所谓的“8小时睡眠论”不靠谱,那我们每天应该睡多长时间呢?
美国国家睡眠基因会针对不同人群所需的睡眠时间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以对照下图参照一下!
睡眠对于健康来说非常重要,日常可多关注自己的睡眠状态,发现异常及时进行调整,自行调整不了的话,要及时去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
参考资料:
[1] 《【警报】总是早醒?醒了又睡不着?可能是疾病信号!》.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5-09-24
[2] 《睡觉时总在凌晨3、4点醒来?提醒:可能与5大疾病有关,别忽视》.有来医生2024-07-23
[3] 《【科普文章】7个睡眠小常识,摆脱“8小时睡眠论”的认知误区》.中国睡眠研究会2024-04-17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更新时间:2025-10-05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date("Y",time());?>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